雖然公務員被稱為「鐵飯碗」,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鐵飯碗」卻並不是那麼香。所謂「鳥擇良木而棲」,每年都有人離開公務員隊伍,去開啟全新的職業生涯。那麼,這些離開的人,都去從事什麼職業了呢?
先舉幾個例子:
認識一個稅務系統的朋友,主要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稅收工作,在自己40歲時,某跨國公司伸來橄欖枝,以七位數的年薪聘任;同學的父親,某地市法院系統的「二把手」,在五十歲左右辭去公務員職業,與其他人成立合夥公司,主要從事案件訴訟等方面的工作;90後小王,入職兩年時辭去公職,開始創業,現在處於低谷,現在談起來的時候也承認,有點後悔離開。
其實,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發現,公務員從事的職業還是有一定的趨向性的。
與工作有交集的企業
像稅務、法院等業務性比較強的部門,由於平臺關係,本身接觸的社會面也多,很容易被一些企業「挖走」。這種離開的朋友往往也是各部門的「精英」選手,在體制內常有「一官半職」,年齡40歲上下,身富力強,有上進心,去企業有很高的起點。他們一般很少有後悔的,拿著高薪,沒事旅旅遊、度度假,倒也安逸。但是,背後的辛苦肯定也是很多人承受不了的。
創業
對於辭職創業的人來說,其實也分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像小王一樣,在體制內還沒站穩腳跟,已經厭倦了體制內的生活。由於人脈、金錢方面還有欠缺,辭職後事業幾乎是重新開始,起步比較難。其實公務員辭職後悔的人中,此類人佔了很大一部分。
另一種則是體制內的老油條,把體制當作一個平臺,「身在曹營心在漢」,在體制內時就偷偷摸摸搞些「副業」,當環境不好時,就按兵不動,當自己的「副業」步入正軌,公務員身份已經變成「雞肋」,處理不好,還可能惹一身麻煩,就毅然決然辭去公務員職位。
隨緣
其實,體制內還有一部分是被逼無奈辭去公職的,由於沒有過早打算,所以選擇的下一個職業,也只能隨緣了。當然,這既包括我們所說的「引咎辭職」,更多的則是某些官員當政期間,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隨著巡視巡查、審計等反腐力度的加強,為求自保,只得「丟車保帥」。
在小編看來,往往層級越高的人,辭職後後悔的概率越小。或者應了一句話,牛叉的人一直牛叉,並不是因為辭職以後變出色的。所以,我一直不贊成裸辭這種行為,因為裸辭會讓你變得十分被動,從而會在擇業的判斷上失準。
對於條件達到一定程度時是否離開,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一個人現在的工作與自己的價值觀符不符合。如果價值觀衝突比較大,那離開可能就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了。
當你走在職業的十字路口時,你該如何抉擇?這本《遠見》由奧美互動執行長布賴恩編寫,教你如何把未來攥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