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 王海春)12月4日,新光圓成(002147.SZ)戴上了ST的帽子,股票簡稱變更為「ST新光」。
此前一日,該公司涉嫌信批違規收到安徽證監局行政整改書。在未履行內部相應審批決策程序的前提下,其控股股東新光集團就以上市公司名義對外展開擔保、借款並被其佔用,卻未告知上市公司。此外,新光集團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已被重慶高院輪候凍結。
與此同時,新光集團深陷債務泥潭,多筆債券出現實質性違約。因該集團董事長為昔日浙江女首富周曉光,其違約風波飽受關注。
對於新光集團來說,如何解決高達84億元的逾期債務,成為當下最棘手的難題。
新光集團方面向財聯社表示,公司正籌備召集債權人開會,就償債問題進行協商。「會議上我們也會披露資產處置的進展情況,但這些信息目前暫不便透露。」
「已公布的債務違約發生在大股東身上,而非上市公司,我們是做信息披露,但債權人如果向法院要求我們履行相應擔保責任,有可能會對上市公司造成較大影響。現在大股東已經就債務違約問題,進行相應處置。」 ST新光董事會辦公室一位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
債務風波愈演愈烈
12月3日晚 ,ST新光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了安徽證監局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據了解,2017年11月-2018年8月期間,ST新光向大股東新光控股集團及關聯方提供20.55億元對外擔保;此外,今年5月該公司向新光集團提供了14.35億元非經營性資金。然而這些事項發生後,其並未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
安徽監管局已對ST新光及公司總裁虞雲新採取出具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並將相關情況記入誠信檔案。
2017年全年,ST新光的營業收入僅為20億元,20.55億元擔保和14.35億元非經營性資金,對該公司來說規模並不算小。
「是為大股東做的擔保,從去年11月陸續展開。我們此前並不知道這一系列擔保,直到今年9月前後因大股東債券逾期違約收到法院訴訟函,上市公司進行自我排查後才發現。」上述ST新光董事會辦公室人士如是說。
控股股東未對上市平臺公司履行信息告知義務的,不只局限於上述擔保及提供資金。12月4日ST新光又披露了一則一年前發生的重大事項。
2017年5月,ST新光全資子公司浙江萬廈房地產,以重整方式取得南國紅豆控股旗下子公司地產項目股權並進行後續開發。今年1月紅豆公司向萬廈房地產發出催告函,要求萬廈支付8.1億元股權轉讓款,今年5月萬廈公司向紅豆公司合計付款7.6億元。
然而這一重大事項,新光集團卻並未履行內部審批決策程序。而至12月4日,經ST新光自查發現的控股股東資金佔用總額為14.35億元,佔公司2017年度末經審計淨資產的比例為17.27%。
事實上,就在安徽證監局向ST新光發出整改函的前兩天,深交所也向該公司就擔保問題發出問詢函。ST新光在12月1日在回函中,稱今年年初上市公司為新光集團提供了累計不超過30億元融資總額的擔保,擔保方式包括連帶責任保證擔保、資產抵押擔保等。
ST新光三季報顯示,新光集團持有62.05%股份,在上市公司任董事、總裁的虞雲新持有6.89%股份,與大股東新光集團為一致行動人。而虞雲新與周曉光為夫妻關係。
為何新光集團讓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及擔保,融資過程中上市公司又未能及時進行披露?新光集團所募資金又投向了哪裡?
就此問題,上述ST新光述董事會辦公室人士僅表示「不清楚」;新光集團方面12月4日則回復財聯社稱「不接受採訪」。
值得關注的是,ST新光信披被安徽證監局指出涉嫌違規,是因債務逾期後債權人主張償債引起。而今年9月以來,新光集團已發生多筆債務違約,融資與償債壓力不斷加大。
據ST新光公告的信息,至12月1日新光集團共有7筆逾期債務,到期應兌付未兌付的本金及利息已達84.25億元。
新光集團發生債務違約後,上市公司股份先後被多家法院凍結。12月3日,重慶高院將新光集團及虞雲新所持ST新光股份輪候凍結,凍結期限36個月;11月27日,上海市金融法院將新光集團所持ST新光62%股份進行了凍結;出於財產保全目的,10月24日上海市一中院及上海市金融法院分別對新光集團所持股份進行了凍結。
被指受累地產項目
就新光集團高達近80億元債務逾期的原因,新光集團方面向財聯社記者回應稱,「不便說明」。
一家房產機構浙江區域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光集團之所以今年下半年出現債務大範圍逾期,是因為公司債務規模超出其能覆蓋的範圍。
「在資金較為寬鬆的前幾年,新光的投資量不斷加大,戰線拉得有點長。今年金融去槓桿的大環境下,新光因經營困難資金緊繃,債務償還出現較大壓力,又用借短債還長債的方法來救急,但這種方法有重大缺陷,資金周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很容易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上述房產機構浙江區域負責人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新光圓成原名馬鞍山方圓迴轉支承股份,2007年上市時股票簡稱「方圓支承」。2016年新光集團對其重組後更名為新光圓成。借殼上市後,新光圓成成為新光集團展開地產業務的重要平臺,其地產業務除了住宅開發、大型綜合體商業,還涉及寫字樓、酒店式公寓及商業等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開發業務是將新光集團拖入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光所借債務有不少投到地產項目裡了。資金寬裕時地產項目做了不少,但今年資金面收窄,新光又想將地產業務剝離。」一家房產研究機構高層告訴記者,新光集團的地產開發主要在浙江義烏、東陽、金華等三四線城市展開,除了住宅開發,也相當重視商業項目的開發銷售並持有一些商業、酒店等重資產項目。
「他們主要是自己單獨開發,也會以財務投資或操盤手的角色,與其它房企合作開發。其在浙江開發的商業項目有不少是銷售型。浙江市場的商鋪銷售比較普遍,但這種布局有優勢也有不小的風險,市場走低時商鋪的銷售速度遠低於住宅。」上述房產研究機構高層說。
目前地產佔ST新光業務比例約為七成,但去年其地產業務就出現了下滑,今年這一態勢並未好轉。
ST新光2018年三季報顯示,其第三季度營收為4.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2.22%;前三季度營收14.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8%。
另據ST新光今年半年報,今年公司投資了一個名為喀什絲路中西亞國際貿易中心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地產開發,新光對其持股40%,但上半年該項目卻虧損。
而2016年注入上市公司的浙江新光建材裝飾城開發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為-5081萬元;另一家名為杭州海悅地產的企業,上半年淨利潤-38萬元。
為加快資金回籠,今年5月新光集團將濱江新光壹品46%收益權,以18.24億元的價格轉了出去。然而轉讓該地產項目股權未能覆蓋其逾期的債務。據了解,當前新光集團擬通過資產處置解決債務問題,但進展緩慢。
「雖經多方努力擬處置資產解決違約及違規事項,但由於涉及金額較大,且因新光集團債務違約導致部分債權人查封凍結資產,資產處置進展未能達到預期效率。」ST新光方面表示。
新光集團將斷臂求生賣資產以償還債務,還是會進行債務重組來解決債務危機,財聯社將持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