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上映就成爆款。
票房大火,影評卻冰火兩重天。
在韓國電影打分網站NAVER上,
男性觀眾評分:2.59分
女性觀眾評分:9.51分
分差懸殊。
甚至有人跑到青瓦臺請願,要求政府禁止該片公映。
原著被稱為「韓國女性禁書」,女主角被詛咒,推薦明星被網絡暴力。
而電影的主人公,只是一個女人。
她叫金智英,
名字平淡(類似中國版「小紅、小麗」)
故事平淡(近乎白開水流水帳的一生)
卻看哭了很多人。
過於真實,這是很多人觀影的第一感受。
明明看的是一部韓國電影,卻處處像在照鏡子。
生長在東方文化的語境裡,這一幕你一定似曾相識——
當你還是個女孩子,總有長輩教導你:
女孩子啊,要文靜。
當你放學回家,被心懷不軌的壞人尾隨,卻被指指點點:
你幹嘛去這麼遠的補習班 穿衣服要得體一些 不要逢人就笑
當你畢業了沒找到工作,會有人說:
別工作了,待在家裡等著嫁人吧。
當你在職場,勤奮優秀,競升卻落選。上司告訴你:
這是一份長期的職位,但女職員因為要結婚、休產假,所以很難長久。
當你更加勤奮優秀,修煉成職場白骨精,又會有人冷嘲熱諷:
事業有成又怎樣,孩子毀了就完了。
當你瀟灑享受一個人單身時,三姑六婆會勸你:
不打算結婚嗎,現在倒是好以後怎麼辦?
當你結婚了,在生娃和自我艱難取捨,老公會安慰你:
反正都是要生孩子的,不要想著你失去什麼,要想著你得到什麼。
當你回歸家庭,洗手作羹湯,不小心把手腕傷了,醫生反問你:
飯是電飯鍋做,衣服是洗衣機洗,為什麼會疼,哪裡辛苦?
當你心情鬱悶,公園溜娃,順手買了杯咖啡,卻被陰陽怪氣地揶揄:
我也想用老公賺來的錢買咖啡喝,到處轉悠。媽蟲真好命!
當你想重歸職場,丈夫也同意請育兒假,又有人質疑:
掙錢沒男人多,怎麼養家?
金智英想不明白:
我賭上性命把孩子生下來,放棄了自己所有的生活、事業、夢想,卻成為了一隻寄生蟲…
可是,他們說的都對,但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因為從小到大成長的語境裡,「她們」都是那樣過來的。
金智英的奶奶,婚後做家務、做生意、替人種田,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成功養大了四個兒子。
而金智英的爺爺卻從未盡過一個父親和丈夫的責任,但是奶奶從未對爺爺有過任何怨言。
在奶奶看來,丈夫只要不在外偷腥,不動手打妻子,就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好男人。
而金智英的母親,明明五個孩子中,她成績最好,但為了家裡的哥哥們學業順利,她放棄了當老師的夢想,去外地工廠做女工。
書中這樣形容金智英母親那樣的女性:
她們每天吞下一顆又一顆提神丸,臉色發黃,沒日沒夜地工作所賺來的微薄薪水,大部分都用來給家中的哥哥或弟弟交學費,因為那個年代的人認為「兒子要擔負起整個家,男丁有出息才能為全家增光」,家中的女兒也很樂意犧牲自己資助兄弟。
於是,進退兩難的金智英,看著太陽下山,心裡空蕩蕩的。
她站在迷宮的中央,四周都是牆壁,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後來,金智英病了。
好在她,還有個暖男老公。
愛她,理解她,願意分擔家務,分擔育兒責任。
備孕的時候,老公安慰她:
不要擔心,生孩子後,我會早點回家幫你,洗衣服、做飯、帶孩子…
金智英火了:
你可以不要再說「幫」嗎?
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
因為孩子,我失去工作、人生規劃、愛好夢想,
但是你失去的,僅僅是下班後去喝酒的歡樂時光。
當她提到要出去工作,老公讓她多休息,等孩子大了就好了。
金智英更困惑了:看孩子是休息嗎?
哪怕完美如老公,依然潛意識認為,育兒是單選題,全職媽媽是清閒活。
我作為妻子,是不是太矯情了?
於是,金智英更抑鬱了。
最後嚴重到,人格分裂了。
大賢告訴醫生:我妻子變成其他人了。
有時就像自己的母親、她最好的朋友、甚至還有她已離開人世的外婆…
當金智英的母親聽說女兒生病了,趕過來看她,
此時,智英化身外婆,對母親美淑表達愧疚的一段獨白,
三代女性無法掙脫的悲劇宿命在此刻交匯。
她們是別人的女兒,是別人的妻子,別人的母親,
唯獨不是自己。
母親緊緊抱著女兒,哭成淚人。
她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在心疼女兒,還是在心疼當年的自己。
電影有個令人淚目的細節,
當得知金智英病了,
不管是老公、婆婆、媽媽,都對她說:
「你要記得按時吃飯。」
然而只有金智英的媽媽,深刻地明白,
為什么女兒會病成這樣?
金智英最難忘的兒時記憶,莫過於偷吃弟弟的奶粉。
然後,每一次,
奶奶會朝她背部狠狠地拍下去,打得她措手不及,奶粉從嘴巴和鼻孔中噴出來。
其實當時還年幼的金智英,並不會羨慕弟弟的特殊待遇,因為打從他們一出生,受到的就是差別對待。
雖然偶爾會覺得有點委屈,但她早已習慣這一切,並主動做出合理化的解釋:
因為自己是姐姐,所以要讓著弟弟。
剛蒸好的一鍋米飯,以爸爸、弟弟、奶奶的順序先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弟弟的筷子、襪子、衛生衣褲、書包和鞋提袋,永遠都是成雙成對的,但姐姐和金智英的這些物品總是湊不成一對。要是有兩份零食,一定是弟弟自己吃一份,姐姐和金智英兩人合吃一份。
為什麼學校要讓男同學先排學號,為什麼男同學總是一號,凡事也都從男同學開始,好像男孩優先於女孩是理所當然的事。
大家從不曾質疑過…所有人都理所當然接受了這樣的安排。
連自己的父親出差買了禮物,弟弟收到的是鋼筆,而她和姐姐是筆記本。
父親只記得兒子愛吃的麵包口味。
照顧朋友的中藥店只記得給兒子買。
那些在生活中因為過於細小而被敷衍,因為習以為常而被一筆帶過的事,
像一根根看不見的繩子,扼住了金智英的咽喉。
因為你是姐姐,所以要讓著弟弟。
因為你是女生,所以要如何如何。
這種句式沒有任何因果關係,所有人都理所當然默認了這樣的安排。
「誰又不曾或多或少地當過金智英?」
這種共鳴,超越了國界。
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模式化的期待,像一種繁衍在空氣中的惡性頑疾,卻因為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裹挾其中,而讓人們習以為常。
魯迅說:向來如此,就對嗎?
2
出於社會輿論的壓力,電影對金智英的故事刻畫得非常柔和。
父親只是輕微的重男輕女,弟弟也很尊重姐姐,丈夫溫柔體貼,關懷妻子的感受,她的媽媽和姐姐,儘管卑微,卻無時不刻鼓勵金智英「做你想做的,要活潑些」。
最後,電影還給了一個光明結局。
就像那句話一樣,
生病之後,全世界突然愛你。
父親和弟弟開始關愛自己,
母親更加心疼女兒。
丈夫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
智英的精神狀態也在治療中明顯好轉。
即便如此,電影依舊遭到韓國男性族群的強烈抵制。
短評裡最熱門的一條,
金智英在男權社會裡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了。
這句話讓我感到窒息。
我們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用「幸運」來合理化一切不平之事。
金智英因為幸運,可以過得不那麼艱難。
那銀智英銅智英鐵智英呢,她們怎麼辦。
誰又能一直如此幸運呢。
電影像白描敘述,講得平和,點到為止。
講性別壁壘,卻從未鼓吹女權。
只輕輕將冰山託出水面。
當冰凍千年的的寒意終於被揭開時,
依然有人只看見了:女權,呵呵。
我們有幸看見了水面上20%的冰山,卻依然選擇對冰山下的80%視而不見。
男女性並非天然對立。
性別,不過是暴力的一種歸類方式而已。
一切社會運行機制壓榨下的弱勢群體,
都有可能成為性別歧視和系統性不公的受害者。
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被標籤和定義。
金智英就是受這樣的教育長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免,否則問題是出在不懂得避免的人身上。
經常有人對你說:作為女人/男人,應該如何如何。
很少有人告訴你:作為成熟的人,應該如何如何。
而一個社會如果是壓抑女性的,那一定也同時在剝奪男性的成熟。
知名學者李銀河說過: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豐富多彩的人性的壓迫,不但是對女性的壓迫,也是對男性的壓迫。性別刻板印象的直接的後果就是使人們誤以為某種性別就必須是某種樣子,這種刻板印象就給許多人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部為女性拍的電影。
也是值得男性觀眾一看的電影。
3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註定了社會分工的不同,和感知的差異。
職場潛規則、性別壓力、差別對待、育兒困境,成為一道道橫亙在男女之間的千古難題。
最大的偏見,是對偏見視而不見。
為什麼我們對顯性的「眾生皆苦」達成了基本的共識,
而對於隱性的坎坷,卻往往習以為常的漠視呢?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對於她人的坎坷,儘管不能一一感同身受,但至少努力「去看見」。
生而為人,
如果做不到最基本的愛與理解,
也至少,不要成為無意識的差別霸凌者。
大家以為的全職媽媽的刻板印象,可能是「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然後喝下午茶、做指甲、逛商場」。
甚至在自己丈夫眼裡,全職媽媽是「享清福」的代名詞。
不論哪個領域,技術都日新月異,儘量減少使用勞力,而唯有「家務」始終得不到大家認同。 自從成為全職主婦,金智英最深刻的體悟是:人們對「持家」的雙重定義。有時持家會被看作「整天在家裡閒著沒事做」。
但事實上呢?
也許是,
手上貼著繃帶,每天不是泡在廚房,就是蹲在衛生間收拾衣物。
也許是,
丈夫有心想分擔,卻被婆婆嘲諷:我的兒媳,真是有個好丈夫啊。
而一句「我會幫你的」仿佛奠定了養育孩子的使命主體。
當代女性新的難題是,
你最好能賺錢養家,還能貌美如花。
你不能一心往上,也不能一心不往上。
你四面八方都要照顧到。
2018年,韓國生育率跌至0.98, 這意味著育齡女士人均生育少於1個孩子。
2019年,根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
許多女性已經不願為生育讓渡個人自由,轉而探索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的人不結婚,不生育,甚至連戀愛都懶得談。
因為太難了。
4
相比較電影,原著結局更加骨感。
金智英的心理諮詢師,聽了她的病情和故事後,想到自己的妻子本該是比自己更出色的大學教授,卻為照顧家庭做了一名醫生。這才理解妻子為家庭付出了太多。
可當懷孕的女助手離職,諮詢師還是暗下決心:下一個人一定要找未婚單身的才行。
意識的覺悟並沒有帶來行動的改變,人人深知男女平等,手頭裡做的卻還是歧視的事情。
一位男性朋友跟我交流影片時,感慨了一句,生為男人,我感到抱歉。
因為他從未意識到,
都是一起長大的,「她們」卻無聲面對了那麼多微妙的惡意。
只因身為女孩子。
所有人被群體無意識裹挾著,隱形逼迫著,
即使明白什麼才是平權,什麼才是正確,
也難以擊潰漫長歲月群體無意識對自己造成的深遠影響,
無法阻擋下意識的行為。
這是個困局。
你是女生,所以你註定要承擔更多,失去更多,而你對此沒有任何辦法。
家庭和工作永遠不能相恰,成了女性天枰兩端的魔咒。
隨著時代進步,男女教育程度相當,越來越多的女性踏上工作崗位,在公司、社會擔任關鍵角色。
但打心底還是存在著性別的刻板印象。
認為女性就是弱勢角色,應該被照顧。
滴滴前對於順風車功能,女性的打車時間限制。
李叫獸對房思琪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
性侵時拋出的受害者有罪論:「還不是那個女孩穿著有問題。」
......
今天的社會好像是進步了,
可我們依然會在日常生活裡聽到,一句最普通卻最恐怖的話,
「別像個女孩子一樣。」
這話是對男孩說的。
可是,女孩子怎麼了?
5
金智英曾問她媽媽,婚後的你,為什麼不繼續自己當老師的夢想?
金智英母親回答,現在要賺錢供你們讀書啊。
託管所的全職媽媽們一起聊天,首爾大學的高材生媽媽自嘲,當初我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呢?
另一位媽媽接話:當然是為了教你兒子九九乘除法。
母親和妻子的角色總被要求為家庭犧牲,幾千年了,她們習慣了。
她們習慣了忍耐,也習慣了自我忽視。
小時候,因為哥哥放棄夢想。長大後,因為孩子放棄夢想。
母親漫長的一生裡,有什麼階段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
甚至可能很多母親,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有過什麼夢想。
起初為了養育孩子,後來為了孩子的學業,孩子的婚戀,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學業,孩子的孩子的婚戀......
這曾經是幾十代女性共同經歷過的命運。
在我們看到母親的角色,在此之前,她們已經獨自度過了漫長的艱辛歲月。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裡,很喜歡歌頌犧牲,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犧牲個人成就集體。
可靠犧牲換來的幸福,到底是誰的幸福?
奇葩說有一期:
黃執中講了一個「媽媽吃魚頭」的小故事,讓我醍醐灌頂:
媽媽吃了一輩子的魚頭,在臨終前告訴孩子,自己其實並不愛吃魚頭。
她委屈了一輩子,用孩子一生的內疚感來兌現她的犧牲感。
這是我們曾經歌頌的犧牲。
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自己和父母、伴侶相處時,我們只有做真實的自己,讓自己幸福,這樣才會把幸福感染給他人。
只有父母快樂了,孩子才會快樂。
正如作者在文末寫道: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做自己。
尤其在21世紀20年代一個新的節點,
希望人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可以是任何社會角色,
但你,
首先是你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