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大家猜對了,這個標題,源自於蘇軾的《洗兒詩》改編。
詩中原句為: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這裡,將「愚且魯」改為「聰與勤」,不但去掉了作者諷剌權貴的怒氣,也去掉了平生不得志的怨氣。
書歸正傳,下面,專門圍繞「聰與勤」,來談談個人的育兒經。
首先簡單介紹下,吾家有兩孩,二者皆男丁,大的已進入高中,小的才兩歲多。俗話說:公婆疼長孫,爸媽愛小兒。今天就重點介紹下撫育小兒的經驗吧!
第一、賜子千金 不如賜子好名
古話講: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名字,雖然只是一個代號,但是,名字的好壞,對一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這不是迷信,自我暗示效應,至少是符合心理學的,不然的話,也不會有上面那句古話,更不會有那麼多家庭,在小孩誔生後,大費周章地翻遍書籍,冥思苦想、引經據典,給小孩取名字了。
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一個好的名字,對自身來說,冥冥中,能薰陶孩子情操,暗示自我期待,激勵自我完善;一個好的名字,對別人來說,可以引發他人的注意和好感,留下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增加孩子人生成功的機會率。
第二、德育為先,多教《三字經》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兩三歲的小屁孩,他們不懂這些話的意思,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些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字式,是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特徵的。
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歷史局限性,《三字經》裡,難免會存在一些君君臣臣的精神糟粕,和一些硬拼胡湊的藝術瑕疵,但是,它畢竟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凝集了無數古代精英智慧的結晶,內容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誰也否定不了它的價值。
教小孩熟讀《三字經》,我們不要求孩子們能知千古事,甚至,不要求他們完全理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的增強,他們慢慢會深刻領悟這些「鍋巴句」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第三、文化薰陶,多餵古詩詞
大家都知道,古典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是以漢語言文言文為載體,有自己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在字數、句數、平仄、對仗、用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
經典的古典詩詞,從某一定程度上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代表。經常陪孩子讀古典詩詞,不知不覺中,就是給孩子餵養最高級的傳統文化營養。久而久之,隨著詩詞儲存量的增大,孩子身上的文化韻味和高雅氣質,自然而然就能流露出來。
說得功利一點,從小用古典詩詞餵大的孩子,一般來說,他們的語文水平,都不會差到哪兒去,「得語文者得高考」的說法,雖有些偏激,但也並非完全無道理。
第四、挫折教育,不要養嬌子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說的都是差不多一個意思,即:缺少挫折教育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成大器。有不少人尖銳指出,現在社會,不少家庭存在「窮人養嬌子」的教育傾向:本來家境就不好,這些窮家小戶中的父母們,往往很怕子女承受太多苦,就用富人的方式,去縱容放任子女,結果可想而知,這種子女成年之後,不僅不具備改變自己家境的奮鬥精神,更以驕奢的性格,為社會所不容,為世人所不齒。
現代人養嬌子的具體表現,通常為以下幾種:孩子性格自私自利驕橫乖張、孩子不懂得禮貌目無長輩、輕易滿足孩子無理要求、生活養成拖拉懶散松垮壞習慣、喜歡替孩子包辦代替一切、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害怕孩子無理哭鬧、當面無底線袒護孩子------,若有這些傾向的父母,還望多反躬自省。
第五、言要傳到,身更要教到
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要少看電視!少玩遊戲!
要認真學習!努力拼搏!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熟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夙願,道理說得都沒錯,但在具體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卻大相逕庭,高明的父母,往往一邊言傳,一邊用實際行動進行身教;有的父母,卻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的說教,更有甚者,一邊教育子女孝敬父母,一邊卻時常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一邊教育孩子少看一點電視,不要老玩遊戲,一邊自己卻盯著電視目不轉睛,或是手機聊微信,刷抖音忙過不停,這種教育方式,怎麼可能會有好的教化效果呢?
寫在最後的話
教育是門大學問,育兒更是基礎中的基礎。有人說,講到底,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句話:家庭教育—學校讀書—高考—進好大學—找好工作—掙錢。這種邏輯鏈對不對?要我說,其實不錯,但也不完全對,個人更偏向下面這種更具統籌性的結語:真正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教人認識這個世界,更好適應這個世界,讓自己生活得更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