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幼兒的心理發展(3~6、7歲)
一、幼兒的遊戲
(一)早期的遊戲理論
1.霍爾的復演說:遊戲是遠古時代祖先的生活特徵在兒童身上的重演。
2.席勒的精力過剩說:遊戲是兒童藉以發洩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
3.彪勒的機能快樂說:遊戲是兒童從行為中獲得機體愉快的手段。
4.格羅斯的生活準備說:遊戲是對生活中所必要的技能的排演和練習。
5.拉扎魯斯—帕特瑞克的娛樂放鬆說:遊戲不是源於精力過剩,而是源於放鬆的需要。
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說:遊戲是一般欲望的表現。
7.派屈克的能量匱乏論:遊戲的作用在於兒童在完成新任務而消耗能量的情況下為兒童補充能量。
8.巴特森的遊戲元交際理論:遊戲是信息的交流和操作過程,其特徵就是元交際。
(二)當代遊戲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遊戲也有潛意識成分,是補償現實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埃裡克森認為從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遊戲,認為遊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洩方式。
2.認知動力說(皮亞傑) 認為遊戲是兒童認識新的複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是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兒童在遊戲中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於之前存在的結構,即同化。
3.學習理論(桑代克) 認為遊戲也是一種學習行為,遵循效果率和練習率,受社會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響,各種文化和亞文化對不同行為的評價,其中的差別將反映在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的遊戲中。
遊戲理論的啟示:中國心理學家認為,遊戲是適合幼兒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也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形式。
(1)遊戲具有社會性,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模擬形式,反映了兒童周圍的社會生活。
(2)遊戲是想像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結合,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翻版。
(3)遊戲是兒童主動參與的,伴有愉悅體驗的活動。
(三)遊戲的作用
在遊戲過程中,兒童既可以體驗到開放、自由、寬鬆的心理環境,又可以發展適應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
2.遊戲可以使幼兒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
3.遊戲使得幼兒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
4.遊戲可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衝突。
5.遊戲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樣有重要作用。
(四)遊戲的種類
按照遊戲的目的性分類,幼兒的遊戲主要有創造性遊戲、教學遊戲和活動性遊戲。
1.創造性遊戲
由兒童自己想出來的遊戲,目的是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包括角色遊戲、建設性遊戲、表演遊戲等。創造性遊戲通過多種形式,為幼兒提供了激發創造性思維的適宜氛圍,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創造性人格。
2.教學遊戲
是結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編制的遊戲。長遠來看,教學遊戲是兒童對於未來生活所做的準備和適應現實的一種手段。
3.活動性遊戲
是發展兒童體力的一種遊戲。這種遊戲是發展小肌肉動作、手眼協調能力的適應形式。由此可以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並培養勇敢、堅毅、合作等個性品質。
此外,皮亞傑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把遊戲分為練習遊戲、象徵性遊戲、有規則遊戲和智力遊戲。
帕藤則按照兒童社會性發展把遊戲分為六種:無所用心的行為、旁觀者行為、單獨一人的遊戲、平行的遊戲、聯合的遊戲和合作的遊戲。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