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

2020-12-19 生物谷

2017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和分子特徵。這將有助於對這種疾病進行分型,並且可能有助開發出最適合每名宮頸癌病人的靶向療法。他們對178種原發性宮頸癌的基因組進行完整的分析,結果發現70%以上的宮頸瘤在一到兩種重要的細胞信號通路中發生基因組變化。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也發現一小部分宮頸瘤並不表現出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證據。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23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grated genom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ervical cancer」。

在全世界,每年有50多萬新發宮頸癌病例和25多萬宮頸癌死亡病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代理主任Douglas Lowy博士說,「絕大多數宮頸癌病例是由致癌性HPV持續感染所導致的。多年來,已有有效地抵抗大多數致癌性HPV類型的預防性疫苗面世,接種它們有長期的潛力來降低宮頸癌病例數量。」

Lowy博士注意到,「然而,大多數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患上宮頸癌的女性已超過推薦進行接種疫苗的年齡,因而將不會獲得這種疫苗的保護。因此,宮頸癌仍然是一種急需有效療法的疾病,而且除了HPV的基因之外,這項最新的TCGA分析可能有助在發現靶向宮頸癌基因組的重要序列元件的藥物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的一個特別令人關注的方面是鑑定出一組獨特的8種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存在分子類似性。這些子宮內膜樣腫瘤(endometrial-like tumor)主要是HPV陰性的,而且它們都在KRAS、ARID1A和PTEN基因上發生較高頻率的突變。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TCGA項目辦公室主任Jean-Claude Zenklusen博士注意到,「鑑定出HPV陰性子宮內膜樣腫瘤證實並不是所有的宮頸癌都與HPV感染存在關聯,而且嚴格來說,一小部分宮頸癌可能是由遺傳因子或其他因子導致的。」 TCGA項目在過去的十年裡已研究了30多種腫瘤類型。

鑑於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究人員研究了編碼已知的免疫靶標的基因以便觀察其中的任何一種基因是否發生擴增,這種基因擴增可能預測病人對免疫療法作出的反應性。他們發現幾種這樣的基因發生擴增,特別是CD274基因(編碼免疫關卡蛋白PD-L1)和PDCD1LG2基因(編碼免疫關卡蛋白PD-L2)。已經證實幾種關卡抑制劑是有效的免疫治療試劑。此外,這項TCGA分析鑑定出幾種新的突變基因(包括MED1、ERBB3、CASP8、HLA-A和TGFBR2)存在於宮頸癌中。他們也鑑定出幾種宮頸癌病例存在涉及BCAR4的基因融合。基因BCAR4產生一種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而這種lncRNA已經證實誘導對拉帕替尼---抑制乳腺癌中一種關鍵通路的口服藥物---產生反應性。因此BCAR4可能是攜帶這種變化的宮頸癌的潛在治療靶標。

鑑於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究人員研究了編碼已知的免疫靶標的基因以便觀察其中的任何一種基因是否發生擴增,這種基因擴增可能預測病人對免疫療法作出的反應性。他們發現幾種這樣的基因發生擴增,特別是CD274基因(編碼免疫關卡蛋白PD-L1)和PDCD1LG2基因(編碼免疫關卡蛋白PD-L2)。已經證實幾種關卡抑制劑是有效的免疫治療試劑。此外,這項TCGA分析鑑定出幾種新的突變基因(包括MED1、ERBB3、CASP8、HLA-A和TGFBR2)存在於宮頸癌中。他們也鑑定出幾種宮頸癌病例存在涉及BCAR4的基因融合。基因BCAR4產生一種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而這種lncRNA已經證實誘導對拉帕替尼---抑制乳腺癌中一種關鍵通路的口服藥物---產生反應性。因此BCAR4可能是攜帶這種變化的宮頸癌的潛在治療靶標。

當分析宮頸瘤中這些分子變化背後的生物學特徵時,研究人員發現將近四分之三的宮頸癌在PI3K/MAPK信號通路和/或TGFβ信號通路中發生基因組變化,這可能也提供治療靶標。他們注意到這項研究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HPV陽性宮頸瘤或HPV陰性宮頸瘤是否會對靶向療法作出不同的反應。(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Integrated genom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ervical cancer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doi:

10.1038/nature21386

相關焦點

  • ENCODE相關30篇論文摘要 聚焦人基因組功能研究(一)
    (特別專題:ENCODE-人類基因組詳圖問世)1. 轉錄因子的足跡分析對41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類型進行基因組DNase I足跡分析(genomic DNase I footprinting),研究人員在DNA調節區內鑑定出4500萬個轉錄因子結合事件,從而代表著這些轉錄因子與840萬個不同的短DNA序列元件存在差異性地結合。
  • Nature:繪製出有史以來最大的人蛋白相互作用圖譜
    2017年5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繪製出人5800多個基因編碼的蛋白相互作用圖譜(或者說網絡)。這些基因代表著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基因組。
  • 科學家開發出評估病毒基因組質量和完整性的新工具
    科學家開發出評估病毒基因組質量和完整性的新工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27:01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Nikos C.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08:06 2020年8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Neil J.
  • 北京基因組所開發跨物種長非編碼RNA鑑定軟體LGC
    近日,基因組所在國際生物多樣性與健康大數據(Global Biodiversity & Health Big Data,簡稱BHBD)聯盟框架下,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巴基斯坦真納大學以及美國梅奧醫學院開展科研合作,聯合開發了可跨物種使用的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Nature:絲盤蟲基因組完成測序
    現在,絲盤蟲的基因組已經完成測序和分析。這種動物保留了與刺胞動物和兩側對稱動物最後共同祖先的很多特徵,它們存在於距今超過6億年前。但絲盤蟲也還有決定發育模式和細胞類型的基因,這些細胞類型從未在該動物身上看到過,說明在其生命周期中也許還有尚未被發現的階段。
  • Nature:12個腫瘤類型的基因組「景觀」
    作為「癌症基因組圖譜」之Pan-Cancer項目的一部分,本文作者發表了對來自超過3000個腫瘤、代表12個腫瘤類型的點突變和小「得失位」所做的數據分析。進一步的分析還識別出了對存活有顯著影響的基因以及腫瘤發生過程中的突變事件的可能時間順序。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檢測12種主要的癌症類型,鑑別出了127個似乎驅動了機體眾多腫瘤發生與發展的多次突變基因。這一研究發現為設計出新的診斷工具及更個體化的癌症治療創造了條件。相關論文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
  • 癌症患者全基因組無細胞DNA片段分析
    癌症患者全基因組無細胞DNA片段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5 14:23: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Victor E.
  •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33:40 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Emiley A. Eloe-Fadrosh小組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 Nature:利用比較糖蛋白質組學鑑定出導致蓖麻毒素毒性的新玩家
    為了克服這個領域存在的技術限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IMBA)主任Josef Penninger博士及其團隊開發出質譜法和算法,最終能夠對複雜的糖結構進行綜合識別,並且將它們繪製到相應糖蛋白的正確位點上。
  • Nature:基因組印記被Tet1抹掉
    由等位基因特異性DNA甲基化介導的基因組印記,在發生在原始生殖細胞中的全基因組重新編程過程中一定要被抹掉。在這項研究中,Yi Zhang及同事確定了「甲基胞嘧啶加雙氧酶」Tet1在活體中抹掉基因組印記中所起的一個重要作用。父方Tet1被敲除的小鼠會產生有印記缺陷及相關的生長和發育缺陷的後代,這會導致早期胚胎死亡。
  • Cell:對肌肉浸潤性膀胱癌進行綜合的分子特徵描述,有助改進療法
    2017年10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症研究中心和布羅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完成了對412種肌肉浸潤性膀胱癌樣品的綜合分子特徵描述,從而導致他們鑑定出5種不同的膀胱癌亞型,每種亞型對特定的療法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 Nature:從地球不同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
    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這是因為它們吞噬細菌---細菌的大小和複雜性被認為是生命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許多基因,並使用這些基因抵抗它們的細菌宿主。他們總共鑑定出351種不同的巨大噬菌體,它們的基因組比吞噬單細胞細菌的病毒的平均基因組大4倍或更多倍。在它們當中,存在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最大的噬菌體:它的基因組長735000個鹼基(即735kb),比噬菌體的平均基因組大近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Banfield說,「我們正在探索地球的微生物組,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
  • Nature | 神奇的思路!內含子出現了新的生物學功能
    RNA剪接釋放出一種套索狀的內含子,該內含子迅速轉化(脫支)成線性形式並降解。我們對分子機制 - 剪接體及其相關因子 - 以及剪接機制的了解大部分來自使用麵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遺傳和生物化學實驗。實驗室研究表明,大多數酵母內含子可以被去除而對細胞的影響很小。
  • 科學家在基因組尺度上測量出DNA力學
    科學家在基因組尺度上測量出DNA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55:19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aekjip Ha小組在基因組規模上測量了DNA力學。
  • 科學家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
    科學家使用CRISPR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據澳大利亞媒體ABC 10月9日報導,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研究者在治療宮頸癌上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使我們更接近治癒人類癌症。他們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宮頸癌病毒生長,成功消滅了小白鼠體內的腫瘤。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人體的一種病毒。
  • 首個非洲大規模研究:HPV-18是最兇險的宮頸癌病毒,患者死亡風險更高
    周一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項研究中,一個國際團隊發表了首個關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宮頸癌的全面基因組研究。該研究團隊表示,與其它亞型的HPV相比,HPV-18導致的宮頸癌是預後最差的,即使是與同屬高危亞型的HPV-16相比,HPV-18導致的宮頸癌患者死亡風險也要高得多。
  • 年度巨獻:2017年Natur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首次利用多能性幹細胞培育出人胃底組織doi:10.1038/nature210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多能性幹細胞部門主任Jim Wells博士及其團隊在培養皿中利用多能性幹細胞培育出產生胃酸和消化酶的人胃底(stomach fundus)組織。
  • nature中文摘要 23 October 2014
    Vol.514 No.7523,23 October 20144萬5千年前西西伯利亞現代人的基因組序列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4/n7523/full/nature13810.htmldoi:10.1038/nature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