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我也常在網絡上看到別人家的爸爸是如何如何的寵她的小情人;也看到身邊人和諧幸福的父女關係,看到人家女兒親密的挽著爸爸手臂的時候,心裡有說不出的羨慕。有爸爸寵愛的女兒是多麼幸福呀!
可是,我的女兒沒有得到這樣的父愛,也許從她記事起就沒得到過父愛吧。
女兒今年12歲。長相隨爸爸,很多行為習慣都像爸爸。但是父女倆的關係卻非常的糟糕。記不清從幾歲起,女兒就沒有叫過「爸爸」二字,跟爸爸從來就沒有過交流,問一句答一句,甚至已經到了只用簡單的「嗯」「哦」應答。跟我提及爸爸時,就直呼其名。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女兒中午沒在學校午託,由老公每天接回家。原想借這個機會,可以改善父女倆的關係,但實際並沒多大效果,最多是沒有「嗯」「哦」應答罷了。
最近,因為不認可老公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我們夫妻倆多次起爭執。老公認為他是在教育孩子,而我認為他過於粗魯,武斷,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爭執的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極大的影響夫妻感情。那麼,老公是如何教育女兒,導致我那麼反感呢!
問題一:女兒很挑食,很瘦,一直以來買菜都是要特殊考慮的,每天至少要買一樣她喜歡吃的菜。由於我早九晚五的工作性質,家裡買菜都是老公負責。有時專門為女兒買的菜,如果當晚女兒不吃,他就會暴跳如雷,大聲斥責,還說以後不買她的菜了,愛吃吃不愛吃拉倒,不吃滾出去類似的話。還有, 飯桌上愛教訓女兒,說她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比如手要拿出來,不能單手吃飯,盛湯要把碗拉近湯碗,以免湯汁灑出。女兒的習慣是有些不好,教育無可厚非,可他教育的方式是命令式,以一種高高在上的父權的語氣,最後還要加上「懂了嗎?」「懂不懂「明白沒有」類似的語言。而女兒也是非常固執的人,你怎麼說都好,就不按你說的做。簡言之,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效果,還影響一家子人吃飯的心情。可老公認為沒有效果也要這樣做。
問題二 :女兒很聰明,左撇子,學習上很自覺,從來不讓我們操心。幾乎每個學期都是年級前十,畫畫也不錯。在別人眼裡很乖很不錯。但在家裡,神經有點大條,粗手粗腳,東西經常是亂七八糟的,不收拾;愛把東西拿進睡房吃,吃完的食品包裝袋不及時扔垃圾桶;碗啊,杯子啊,經常放在床頭柜上。這些行為我也多次提醒她要改正,可說一次做一次,沒有養成習慣。而老公對此也多次大聲斥責,甚至放出「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你一點用都沒有」這樣的話。我認為這樣的話是非常傷自尊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所以常常會跟他辯駁,爭執又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在我的觀念裡,現在的孩子跟我們以前那個年代的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家務,會自覺的收拾自己的東西,沒有哪個孩子能樣樣都做得好。孩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培養,但要注意方式,要給孩子緩衝期,給他逐步改正,逐步成長的空間。過度的逼迫孩子立刻完成這一個過程,對孩子來說不太現實,也容易造成心理創傷,或是不可挽回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