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禮,世界各國大同小異,舉右手齊帽簷,掌心向下或向外,右臂平肩。
據說起源有三,一是源於古羅馬軍團士兵,舉手為了遮擋陽光,以示對上級或觀看他們比武的貴婦人的尊敬。
也有一種傳說是與握手用意一樣,向對方展示自己沒有武器。
第三種說法是源於歐洲騎士,在路上騎士相遇時,會用手把自己頭盔掀起來,讓對方看清自己。
不管哪一個,都是見面表示尊敬的一種武家禮儀。
日本陸軍學習法國軍制(後學德國)建軍,舉手禮也從歐洲沿襲了下來。昭和15年(1940年)1月25日的日本陸軍禮式令明確規定:
舉手矚目的敬禮時,要端正姿勢,右手舉起,手指伸直,將食指和中指放在帽簷的右側,或相當於簷帽的位置,稍停留,手掌略微向外斜,胳膊肘部放在與肩膀齊平的位置。因傷殘疾病而無法使用右手的人,用左手,放左側帽簷處。
作為一個軍人基本的禮儀,舉手禮從新兵入伍訓練時,就伴隨一個軍人的一生。可以說無論何時,一聲敬禮,可以不假思索地條件反射一般迅速行禮。
然而,奇葩的日本陸軍中,就是有例外。有人當上將軍還因為舉手禮不規範而被打耳光,打他的那個人僅僅是比他高一級的陸軍中將。
這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故事,出現在日本老兵齋藤邦雄《陸軍步兵漫畫物語》中。
據齋藤記述,1941年5月至1945年6月,他在華北方面軍63師團步兵66旅團保定司令部傳令班任職,旅團長是田中少將。
這個田中有兩大特點,一是留著長約10釐米的八字鬍,據說這個鬍鬚得到天皇的讚美,令其十分得意。
陸軍蓄鬍源於明治維新效仿歐美,是一種崇尚文明的時尚標誌。有人留短有人留長,最長者是長岡外史,30釐米,人未到眼前,就被刺刺把把的鬍子嚇一跳,老怕被它扎住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長鬍子常常能令孩童轉移注意力,或觀之畏懼,有了「大鬍子可止啼」的功效。
田中個頭高大,又留有10釐米的八字鬍,在軍中自是別有「威嚴」,作為一旅團之長,辨識度極高。
他的第二個特點,是舉手禮不太規範。一般來說,日軍的敬禮都是把右腕舉到右肩高度,然後用指尖頂住軍帽右側的帽簷。
但這個田中總是肘部往下彎,敬出來的舉手禮就像招財貓跟人打招呼。令人印象深刻。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他去前線時,正在休息的士兵見到他正要敬禮時,都被他叫停了:「士兵就算了,算了。」這也給齋藤留下了一個體恤士兵的好印象。
一天,上級派員來該旅團視察,在會議室,齋藤給來視察的中將端茶倒水,可還沒有走進會議室,就聽到裡面吧唧吧唧扇耳光的聲音。進去一看頓時驚呆:
只見大鬍子旅團長站得筆直,兩手緊貼褲縫,中將正在扇他的耳光,邊扇邊罵:「這算什麼敬禮,給我重來!」
旅團長個子高大魁梧,中將身材矮小,在他面前宛若孩童,儘管如此,咆哮的中將反而像打孩子一樣打旅團長,打得他一動不敢動。
齋藤嚇得一句話說不出來,這種打法,他在新兵入伍訓練時沒少挨,但也只在新兵中見過,老兵打新兵也是常有的,將官們意見不合時,彼時不服,當場拳腳相加的也是耳有所聞,但作為一個堂堂將軍,在自己的地盤上,一個上面來得比他只大一級的中將,就能這樣堂而皇之打,他還是震驚了。
齋藤所述這一幕,充分說明了日本軍營暴力治軍的嚴酷,已經成為日軍的暴虐基因。官大一級壓死人,在日本陸軍尤其如此,在中將面前,少將永遠是個「新兵」,所以拳打腳踢毫不顧忌,而被打者也久經考驗,毫無心理障礙。
對此,齋藤戰後回憶總結說,凡是在敬禮這種小細節上要求過多的軍隊上司,一旦打起仗來,往往都是無能之輩,「敬禮哪怕敬得再標準,一到攻打八 路軍的時候,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
在齋藤眼裡,八 路軍最不好對付,「特別頑強」,所以當後來聽說「不需要敬禮」的田中升為中將,被調到東南亞戰場時,心裡由衷地為他感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