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職場人士來講,不會邏輯思維的人經驗會吃虧。遇到問題不會有序思考;開會的時候,有好想法,也不會有條理地去說服別人。
由此,很多人會利用業餘時間去閱讀相關的邏輯書籍,可是,總被裡面的邏輯術語搞得暈頭轉向,花了很多的時間學習,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學起來很難呢?
因為很多有思想的邏輯書,是由邏輯專家寫的,他們是從理性哲學的角度,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比如亞里斯多德《工具論》中的「定義」,「命題」,「三段論」等術語,對於多數的職場人來講,從工作應用的角度,是很難搞明白這些詞的意義,即使花去很多的精力,也難以理解透徹,所以學起來很痛苦。
邏輯專家和職場人士,他們各自對邏輯的理解和用途是有區別的。邏輯專家研究哲學問題,而職場人士探索的是應用問題。就如研究飛機的專家,他們探索的是飛機的動力系統,但不一定會開飛機;而飛行員是應用飛機的操作原理,但不一定精通飛機的動力系統。
所以,對於職場人士來講,想要將邏輯思維應用於工作當中,你無需去苦苦記住邏輯思維的術語,只需從應用的角度,把握邏輯思維三個要點,就能輕鬆學好邏輯思維。
這三個要點是:確定,因果,實用。
首先是確定性: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明確而不模糊。
邏輯思維的意義,在於確定性。也就是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含糊。
思維的確定性,主要有四個思維原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
比如,在公司的會議中,大家在討論「為了完成某項工作任務,周六要不要加班?」
你發言的邏輯標準是四個:
一是從公司利益的角度,和大家同一個目標地解決問題(同一律);
二是表達的觀點前後沒有矛盾(矛盾律);
三是觀點不能和稀泥走中間路線,而是要明確(排中律);
四是表達觀點時,要有三個理由以上來支撐結論(理由充足律)。
你說話的結論,有了這四個規則為標準,你的思想就很有說服力。
再有是因果:是指從事物因果關係中獲得思想。
你說話的思想或結論是怎麼形成的?
不可能從夢中醒來,突然之間就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而是從客觀的角度,對事物的探討中的是什麼(結果)和為什麼(原因)中獲得的。
比如,你看到美國第十六界總統林肯,他在學校只讀了十二個月的書,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演講家(是什麼)很好奇,所以,你翻閱了他的傳記,演講稿,以及了解了林肯當時的生活環境。你發現,林肯所以成為演講家,是因為他的思想有三個維度。
從他的平生經歷中,認識到偉大思想的形成,主要是三個維度:一,他為美國黑人的自由付出了一切(社會責任:思維高度);二,不斷學習演講修辭,邏輯思維等(知識豐富:思維深度);三,他能夠善待別人,將對手變朋友(廣交朋友:思維寬度)。
當你對一個問題,從好奇到探索得出自己結論,悟透事物因果關係的時候,就變成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學習演講的行動指導。
最後是實用:是指靈活的應用邏輯思維。
很多人學不好邏輯的原因,往往是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應用分離了,沒有靈活的掌握。
邏輯的第一個理論「定義」:意思是對於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
當你死板的背會了邏輯學著作《工具論》的各項理論,你也不會應用於演講溝通中,因為你面對的可能是公司領導,同學或朋友,很少有邏輯專家,所以你用邏輯學的術語和別人交流,沒有人願意聽你說話。
這是因為,知識是為人們所用的,每個人的對知識的用途不一樣,所以理解也不同。
比如,「人」是什麼?
亞里斯多德從邏輯學角度定義:人是理性的動物。
雨果從文學角度進行定義:人是判了死刑的罪人。
歌德從自己角度定義:人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
比如,我對自己的來定義是:我是世界上傑出的演講溝通培訓師。
所以,靈活應用邏輯知識的方法是:你跟邏輯學家談人是理論的動物,跟文學家談談人是有罪的等。這樣,你跟任何人都能很好的應用邏輯思維。
學習邏輯思維,只需從三個要點出發,能夠快速的提高邏輯說服力。一是應用:我們大多數職場人,學習邏輯的目標是提升語言表達的說服力;二是邏輯的核心是因果關係,就是從事物的現象到本質的思維過程;三是邏輯的意義,說話思維的確定性。
當然你也可以一起參加邏輯思維的訓練,詳情請關注公眾號:三維樹。每天學一個職場溝通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