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知怎麼的,最近孩子開始對我說謊了,而我不知道怎麼說。
其實撒謊是孩子在成長中幾乎都會有的問題,幾乎沒有孩子沒有撒過謊的。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呢?
1.想逃避責罰
趨利避害,完全是一個人的本能。對於已經懂事的孩子來說,說謊只是他們逃避責罰的一種方式。
他們往往不會意識到這是多大的問題。孩子是為了躲避責罰而說謊,我們第一個要做的,是反省自己:平時是不是對孩子太過嚴厲,導致孩子害怕說出實話呢?
2.心理上受挫了
孩子說謊還有可能是因為被家長冷落了,所以孩子希望通過撒謊贏得父母的關心,引起父母的注意,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愛所以,孩子的謊言裡,是能反映出一些問題的。
所以,我們要關注到孩子情緒和心理的變化,多和他進行溝通,打開他的心結。
3.想像力太豐富
曾經看過一則報導,說一個孩子越早說謊,說明他越聰明,因為他要去想辦法圓他的謊。
小孩子的世界真的很有趣,他們在描述問題的時候會添加自己想像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告訴孩子什麼是現實發生的,什麼是想像的,幫助孩子逐漸把現實和想像區分開來。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撒謊了:
第一件事情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給與孩子足夠的尊重。
第二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問一個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等著孩子從家長的角度來回答問題。
第三表揚"誠實"比懲罰"撒謊"更有效。
第四多聆聽並與孩子溝通。
第五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
簡單的舉個例子
當家長發現孩子拿著棒球棒,站在一個碎了的花瓶旁邊時,一般都會問「發生了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可以說真話,並且會受到懲罰;也可以說自己不知道,希望家長會相信他。因此,他的選擇是,100%受到懲罰,或者是,50%逃脫懲罰的可能性。
他們會從結果來判斷是否應該撒謊,而家長應該引導他們從動機角度思考問題。
即孩子如果感覺花瓶很重要,打碎了花瓶是個大錯誤就會通過撒謊避免懲罰,而家長應該從撒謊本身引導孩子思考做出錯誤行為的動機,並從中接受教訓。
家長最好不要問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
相反,家長應該直接對孩子說:「你在家玩的時候打碎了花瓶,你的懲罰是做兩周的家務。
但是,如果你道歉並告訴我你應該做什麼,你只需要打掃一周。」這時候,情況就變了,孩子必須承認錯誤,並且說實話,以便得到較輕的懲罰。
這樣一來,家長也可以教會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說實話,等孩子習慣之後,做錯事的時候自然就會道歉了。
當然,如果家長一開始就問發生了什麼。孩子為逃避懲罰而撒謊說:不知道,或者不是我。
這個時候,家長不是憤怒的指責:怎麼不是你,這就是你打碎的!或者是你撒謊了。
這是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也沒有接收孩子的情緒的做法。
比較好的做法是雖然孩子撒謊,家長要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是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是故意打碎花瓶的。
所以以後要注意不要在客廳玩球,這是很危險的做法,現在我們要一起把這裡整理好。孩子會認識到錯誤,並承擔犯錯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