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街坊注意!千萬別碰這種巨型蝸牛,一旦感染或致腦膜炎!

2020-12-19 騰訊網

肇慶市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歡迎訂閱)

主流 ▎權威 ▎責任給你不一樣的新聞資訊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經常在河邊、路邊或者山林裡

看到有蝸牛在爬行。

近段時間,

就有小朋友觸碰到一種巨型蝸牛後引起發燒。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請看報導:

這種「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肇慶市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譚穎介紹,這種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生物,會對農業、醫學兩方面產生危害,而且它體內含有大量寄生蟲、細菌,會傳播結核、嗜酸性腦膜炎、傷寒等疾病,非洲大蝸牛死後,屍體還會吸引很多蒼蠅。

除了會傳播疾病外,譚醫生提醒,蝸牛本身會產生粘液,如果不小心觸碰到這種「大蝸牛」的粘液,就容易出現接觸性皮炎,一定要記得洗手,不能食用。

由於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並且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一旦通過觸摸或者食用「大蝸牛」而染上病症,會產生很大的危害。

肇慶市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譚穎:

如果患上嗜酸性腦膜炎,會出現發燒、頭疼、意識迷糊等症狀,如果感染了結核,會不斷咳嗽。

各位街坊注意啦!

在路邊看見這種巨型蝸牛,

趕緊躲開,千萬不要亂碰。

記者:梁靖文 梁宇暉

編輯:徐穎瑤

監製:陳穆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嚴重可致腦膜炎!遇到這種動物千萬別碰,路邊草叢很常見
    在路邊看見這種巨型蝸牛千萬不要亂碰!特別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小區發現這種物種,千萬別碰!嚴重可致腦膜炎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廣東新聞轉載請註明全部來源下雨天,我們經常可以在路邊見到一種大蝸牛,不少小朋友也對它很感興趣,但疾控專家就提醒,這種蝸牛千萬別碰 ,否則後果很嚴重。市民都說,曾經見過這種巨型蝸牛,經常是晚上和早晨出現,但不知道蝸牛有毒。這種蝸牛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而是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的繁殖數量越來越多,非洲大蝸牛不僅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 這種蝸牛千萬別碰,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
    還有一些網友竟然直接帶回家當寵物養了注意 注意 注意這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身上攜帶病原體細菌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專家表示,不是所有蝸牛都可食用,若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感染腦膜炎晨報7月3日的報導截圖。  不是所有的蝸牛都是可以食用的。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大家不要混淆了。  晨報記者 劉宇瀚 見習記者 吳雪瑩  「這不就是法國大餐裡的蝸牛嗎?」 「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
  • 最近經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不能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千萬別碰中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這種生物近期常出現在海南!快告訴家人孩子千萬別碰!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
  • 這些巨型蝸牛好可怕:入侵美國 吞噬房屋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孩子們喜歡玩耍美國佛羅裡達州一種巨型陸地蝸牛,這種蝸牛體長可達到0.4米,體重0.45公斤,能夠吞噬任何綠色植物,還能摧毀房屋建築。它叫做巨型非洲陸地蝸牛(Lissachatina fulica),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作為寵物引入美國,被丟棄自然環境之後迅速繁殖,引致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過去一個世紀,這種陸地蝸牛在世界各地迅速繁殖,從東亞至南美地區,最初是人們乘船攜帶,將其作為寵物飼養。
  • 這種蝸牛深圳很多,1隻就有上100條蟲,千萬別讓孩子碰!
    對於上面這種行為,我想說——除非你不怕孩子很可能因此感染寄生蟲,造成腦膜炎、腦膜腦炎甚至失明!如下圖這種,在雨後經常看到的蝸牛被稱為: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據說,這種蝸牛連水泥都吃!可以說是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據相關文獻報導——· 在廣州,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 在深圳,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介於89.2-154.2條/螺。廣州管圓線蟲是一種寄生蟲,能引起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 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近期深圳降雨頻繁,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對此,專家提醒,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
  • 這種蝸牛比手指還長,1隻就有上百條蟲!最近頻現深圳
    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  而小孩子免疫力低,如果好奇去摸非洲大蝸牛,更容易中招!
  • 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非洲大蝸牛的習性由於非洲大蝸牛在移動時需要不斷的分泌黏液,所以它們主要分布在比較潮溼的地區,這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水分。其次,別看非洲大蝸牛體型很大,但是它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都是素食性的,它們主要以植物的葉片為食。
  • 寶寶洗澡致腦部感染!這些洗澡誤區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寶寶突然發起了高燒,送醫院一看,原來是媽媽過於用力摳寶寶囟門的汙泥,導致寶寶腦部感染了。囟門真的碰不得?洗不得?如果囟門缺乏護理和清洗,汙垢堆積,就會硬生生憋出一個脂溢型溼疹(俗稱奶癬),長期不清潔囟門還容易引起寶寶頭皮感染,那些病原菌通過囟門跑入寶寶的腦袋,可是非常容易引起腦膜炎!所以,還是要給寶寶洗囟門的。可以嬰兒專用洗髮水,將手指平置在囟門處輕輕揉洗。只要你不用強力按壓或強力撓抓,基本不會弄傷寶寶。
  • 把深圳路邊的大蝸牛捉回去做大餐?碰都不要碰!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在深圳馬路邊、灌木叢下可以發現很多大蝸牛、蚯蚓、蘑菇等動植物的蹤跡。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孩子還收到過觀察蝸牛的作業。不過,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大蝸牛」是什麼蝸牛?
  • 被稱為「死亡蝸牛」,摸到可能會死?但有些人卻把它處理成料理!
    但日本最近一檔綜藝節目,把在衝繩群島也能見到的它們稱為「死之蝸牛」,表示摸到就可能會死。這麼嚴重的講法,馬上引起日本網友的恐慌。很多人說自己來臺灣玩的時候有看過,還好沒有去摸。但大蝸牛真的有這麼可怕嗎?答案當然是看情況,但是還是不要摸它們比較好!
  • 廈門街頭常見的大蝸牛千萬別碰!可能傳播傳染病
    蝸牛好像誰都見過吧,夏日的夜晚,蝸牛們出動了。市民小夥伴如果有心,就能在樹旁草叢上看到它們的身影。前陣子,連日的陰雨天,草叢裡、花壇邊,蝸牛就如螞蟻般常見。然而,你可能沒注意到,你前後看到的蝸牛,可能還不是同一個品種。
  • 法國蝸牛是世界名菜,非洲蝸牛卻遭人嫌棄,中國吃貨看到都躲著走
    非洲大蝸牛是一種雜食性動物,不光會吃蔬菜水果,餓極了也會吃紙張和同伴的屍體,最嚴重的是,它還可以啃食水泥。入侵到中國之後,有吃貨看它肉多,想做成菜吃。專家卻嚴正警告說,最好不要吃這種蝸牛,因為這種蝸牛內帶有寄生蟲和細菌,會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危害性極大,也因為體型大,殼比較厚,尋常的烹飪方法無法保證能完全殺滅蝸牛中的寄生蟲,最好不要貿然嘗試。
  • 見到這種毛毛蟲千萬不要碰它,不然可能會流血致死
    通常一般毛毛蟲是不會危害到人類的生命的,不過若是你在野外看到這種的毛毛蟲,千萬別去碰它!這種看起來身上種滿小樹的毛毛蟲是巨型天蠶蛾的幼蟲,光是碰到它,你就可以流血致死,所以有「毛毛蟲界的殺手之稱」。
  • 寶寶洗澡致腦部感染!遇到這幾種情況,千萬別給娃洗澡!
    所以,囟門是寶寶的頭顱沒有完全發育而遺留的間隙,缺乏堅硬的骨骼保護,如果用力去揉搓、或者用硬物來碰它們,就很容易導致腦部感染。事實上,囟門如果長期缺乏清洗和護理,一旦汙垢積累成堆,很容易形成脂溢性溼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奶蘚。同時,囟門缺乏清理,還容易引起寶寶的頭皮感染,甚至引發腦膜炎。
  • 寶寶洗澡致腦部感染!遇到這幾種情況,千萬別給娃洗澡
    所以,囟門是寶寶的頭顱沒有完全發育而遺留的間隙,缺乏堅硬的骨骼保護,如果用力去揉搓、或者用硬物來碰它們,就很容易導致腦部感染。事實上,囟門如果長期缺乏清洗和護理,一旦汙垢積累成堆,很容易形成脂溢性溼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奶蘚。
  • 巨型蝸牛讓消費者犯難了
    很多商人覺得大蝸牛在非洲如此受歡迎,紛紛引進自己的國家開始養殖,希望能大賺一筆。引入後,發現這種蝸牛不僅肉多好養活,壽命也很長,可以活到10歲,因此在作為食物的同時,很多人會把這種動物當做寵物。一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非洲大蝸牛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對入侵的概念也不是很深,在不知不覺間,很多大蝸牛就被放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