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訴苦只會平添孩子的壓力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河北一12歲男孩因沒有及時完成作業,被父母施壓:
「我這麼辛苦賺錢養你,為了什麼?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上課也不認真!」
原本媽媽只是想讓孩子理解媽媽的苦衷,變得更加上進。
可誰料,男孩聽完這句話竟毫不猶豫轉身跳樓,當場身亡。
留下還沒反應過來的父母,下一秒悲痛欲絕,嚎啕大哭:「我不該逼你學習!再也不逼你……」
其實,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定承受力和理解力,即使是孩子也一樣。
我們看見的「一句話的事」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一根稻草。
而這背後不知道得堆積了父母多少次的耳提面命地抱怨與施壓,才導致他最終崩潰。
對孩子來說,父母頻繁對生活的抱怨,不但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反而會徒增他們的壓力,甚至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每個孩子天然會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可以抵擋外界的困難和壓力。
可成長過程中,當父母頻頻抱怨,傳遞給孩子的只有滿滿的負面情緒,隨之孩子這股堅韌的力量也會被削弱。
我們總以為,這些只不過是對生活一點抱怨,只有說出來了,孩子才會懂得體諒自己,從而變得更加聽話懂事。
可殊不知,這些看起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當他們無法排解的時候,只會慢慢瓦解孩子內心那股堅強的力量。
2
父母是孩子看世界的窗戶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父母最直接、也最直觀接觸世界的方式。
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悲觀的論調,長期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也很難變得樂觀。
他們面對生活困境的時候,也學會用同樣悲觀的態度去對待,從而變得更加膽小、自卑。
滿腹牢騷的父母,大多數情況下,「栽培」出的孩子也會習慣怨天尤人。
父母的心態同樣決定了孩子的心態。
可有些人依舊會問,很多時候我們辛苦付出就是為了家庭,如果不說出來,孩子又怎能理解呢?
可並不一定要通過抱怨的方式,或許讓孩子看到自己付出艱辛的樣子,更有說服力。
記得在《嚮往的生活》中,有次佟麗婭和黃磊聊天說:
自己拍戲基本上都會帶著兒子,讓孩子在邊上看著自己工作。
因為只有這樣孩子,孩子才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工作的樣子,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這一切來之不易。
而兒子也在跟隨媽媽的劇組生活中,成長特別快,甚至小小年紀就有了當導演的夢想。
佟麗婭從不向兒子抱怨,而孩子也得以快速成長。
孩子既沒有被「完美地」保護起來,變得「與世隔絕」;也沒有被悲情綁架覺得世界悲慘。
而是借用媽媽,看到了最真實的世界,這就好比在孩子內心播撒下一顆種子,生活需要靠自己努力奮鬥。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聽到道理」和「明白道理」之間,就差了一個「過程」,而這期間父母的做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