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跑去微博艾特李玫瑾,慘兮兮地求支招,原來是她8歲的兒子想要喝奶茶,她沒說什麼原因拒絕了,孩子揚言要自殺。
李玫瑾的答覆看起來自信滿滿:
這還不簡單?你在他對你特依戀時候問他:如果沒有媽媽了,你會怎樣?他一開始不太明白你問這話是什麼意思,然後你告訴他:如果你氣我,我不高興時就自殺,那樣,你就沒媽媽了呀!他一定明白了。然後你告訴他,在生活中彼此生氣是經常的事,不能因此就說要自殺或真這麼做,如果大家都這樣小氣,你就見不到爺爺奶奶了,也早就沒爸沒媽了,更沒有機會看很多的故事。死了,你連玩的機會都沒有了。明白了嗎?
這條微博讓我感覺好笑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現在的父母真難做,連買杯奶茶都無法跟孩子好好溝通;
第二,媽媽平時不學習,病急亂投醫,找一個所謂的犯罪心理學老師問兒童教育的問題;
第三,一個真敢問,一個真敢回答,少部分敢質疑,一大群人叫好。
我點開了那個求助者的微博,清一色的轉發抽獎內容,天上掉餡餅的事兒真不多。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在這個時代當父母,必須有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一個對家庭教育一無所知的母親,必然養出一個問題層出不窮的孩子。這是孩子的錯嗎?不,這是家長的無知。
我經常說,農民養豬還要買一本養殖技術放在枕邊,沒事兒的時候翻一翻,為啥這屆父母養孩子就敢這樣憑力氣蠻幹?
咱們把事情捋一捋,8歲的男孩想要奶茶,媽媽拒絕給他買,他說你不給我買我就自殺。孩子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發出自殺威脅,這在行為模式上叫尋求報復或者自暴自棄。
當孩子對父母提出請求遭拒 ,一般孩子會有如下操作:
第一,繼續糾纏父母,撒嬌哀求。
第二,軟的不行來硬的,撒潑哭鬧,滿地打滾。
第三,跟父母談判,用交換的方式獲取好處。比如,做家務,替父母跑腿,雖然這並不是以好方法。
不管哪一種,孩子的行為模式都是父母的回應鼓勵出來的。只要父母在接到孩子請求的時候,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積極提問,孩子就會理性地跟父母交談,把自己的需求表達清楚。
只有在孩子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讓父母重視自己的意見和需求的情況下,他們才會走極端,尋求報復,自暴自棄。
想要一杯奶茶不給買,別的家長可能會跟孩子解釋,奶茶不健康,奶茶太貴,媽媽沒錢了,有的家長連解釋都懶得解釋,直接說「不買」,甚至還有家長不但不買,還要譏諷奚落孩子一番。
周星馳幼年想要玩具,媽媽沒錢買,他站在玩具攤前苦苦哀求,媽媽最後打了他一頓,這事兒他痛了一輩子。後來拍電影《長江七號》,他用鏡頭還原了自己幼年的屈辱經歷。
當孩子提出了父母認為不合理的請求時,父母該怎麼辦?比如,一個女孩特別想要一個芭比娃娃。
我推薦一個演講給家長,演講者田宏傑,著名的兒童心理專家、教育心理學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副教授。這場演講名為《透過孩子的「壞行為」,發現他的成長信號》。
田宏傑用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的知識為聽眾講解,當孩子因為一個玩具而哭鬧向父母索取的時候,父母是選擇滿足孩子的需求還是拒絕,必須明白一個心理學機制——那就是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通過實驗得到的「強化理論」。
如果孩子哭鬧就能得到玩具,哭鬧這個行為就會穩定下來成為習慣。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會敏銳地去尋找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微妙練習。因此,孩子哭鬧錶達需求的時候,父母不能答應,如果答應了就是在鼓勵孩子這種行為。
但是,父母必須認清一個事實——
如果孩子哭鬧,變著花樣哭鬧,父母還是不答應她的要求,孩子就會進入一個無助無力的心理狀態。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辦法、沒有能力、沒有力量,這是非常糟糕的策略。當父母一次次拒絕孩子,並且不問理由原因,孩子不僅會變得無助無力,還將會在潛意識裡生出一種不配得感,她會覺得是自己配不上自身需求和欲望。
孩子小的時候,這些小小的需求不被滿足,等到孩子上大以後,當她面對與玩具類似的東西,比如一個重要的升遷機會,一個項目,一個心儀的異性,她很喜歡,可是,她的心理暗示是她沒有能力得到,自己的需求不重要,沒有人在乎,算了吧,她會在努力獲取前自動放棄。孩子從小無助,長大就會喜歡逃避。
但是,如果父母積極傾聽孩子,詢問孩子為何想要得到那個玩具,並運用家庭的規則,幫助孩子達成願望,或者即便眼前不能滿足,讓孩子學會耐心等待,這些所謂的替代行為,都將幫助孩子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出能力,比如延遲滿足能力,堅持的能力,理性消費的能力等。
可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索求,直接把孩子的需求看成一種麻煩。田宏傑總結說,孩子的行為可能有錯,但是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沒有錯。孩子想要什麼東西,一定有他們自己的邏輯思考。
父母如果把孩子的問題行為當作絆腳石,總想踢開或者繞著走,孩子就會越來越哭鬧或者執拗。反過來,如果父母將孩子的問題行為當作墊腳石,把孩子每次的問題都當作成長的機會,孩子就會在問題中成長。
孩子索要奶茶,媽媽拒絕,孩子威脅自殺,這個過程媽媽有沒有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奶茶?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了嗎?或許他好奇想嘗嘗奶茶味道,或許他喝過,嘴饞了。
不管哪一種,只要媽媽的態度是尊重傾聽,把孩子的需求當一回事,孩子就不會上升到自殺威脅。
從自殺威脅這個反饋上看,母子倆的溝通問題早就有問題了,孩子可能是故技重施,自殺威脅可能不止一次了。你以為孩子跟孩子講死了一切成空,他就會理性起來嗎?不,孩子報復父母的心一起,完全不顧後果。
我為什麼覺得李玫瑾的方法可笑呢?李玫瑾說,你在他對你特依戀時候問他:如果沒有媽媽了,你會怎樣?這看似是換位思考,但是用的卻是控制孩子的手段,為啥強調孩子在特別依戀母親的時候?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是處於弱勢,吃喝拉撒都要依賴母親,不聽話還有出路嗎?這就是蒙臺梭利所說的「成人的傲慢」,不過是利用大人的強權,逼迫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要奶茶以自殺當威脅,這不是自殺問題,這是孩子的需求有沒有被大人當回事的問題,這是媽媽有沒有理性示範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父母總是覺得孩子貪心不懂事兒,孩子沒有原則,孩子不能慣著,孩子的欲望會無窮無盡,那是大人的觀念有問題。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觀點,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自我、超我與本我相互博弈,最終形成健康理性自我的過程。
本我是享樂主義原則,想要喝奶茶不考慮後果,超我是理想原則,會讓孩子選擇犧牲,放棄享樂,因為奶茶是垃圾食品,而自我則負責調和矛盾,既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又要考慮利弊。如果父母給孩子選擇和試錯的空間,孩子就會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欲望。
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尊重放手,一味壓制孩子的欲望,孩子的自我就得不到發展,他的本我會變得特別強大固執,對抗父母為代表的超我標準。等到青春期,這種對抗會更加激烈,自我管理能力為零,這就是孩子青春期容易叛逆的原因。
父母教育孩子是讓孩子獲得生活的掌控權,而不是處處管著孩子,逼得孩子要靠權力爭奪和尋求報復走向父的對立面。
這位媽媽厲害了,不報班,不補課,讓女兒3年時間輕鬆搞定9年課程
孩子剛上一年級,有必要大量刷題嗎?如果你想毀掉孩子,閉眼乾吧
「催促+糾錯」式教育,6雙眼睛盯著1個孩子,所有家長都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