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身份驗證程序 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2020-12-24 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為個人的「經濟身份證」,信用報告因涵蓋個人的身份信息、信貸信息、公共信息等內容備受社會公眾關注。為方便個人及時、迅捷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徵信中心自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已經分5批次先後面向江蘇、四川、重慶、北京、山東、遼寧、湖南、廣西、廣東、浙江、天津、新疆、上海、湖北、青海、河北、安徽、內蒙古18省(市、自治區),開展了通過網際網路查詢本人信用報告服務試點工作,並將在今年推廣到全國。如何防範網際網路潛在信息安全風險,在滿足網際網路查詢本人信用報告便利性的同時確保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查詢?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有關負責人就有關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記者:誰能在網上查?

  負責人:自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徵信中心分5批次先後面向江蘇、四川、重慶、北京、山東、遼寧、湖南、廣西、廣東、浙江、天津、新疆、上海、湖北、青海、河北、安徽、內蒙古18省(市、自治區),開展了通過網際網路查詢本人信用報告服務試點工作,試點效果良好,並將於2014年實現全國推廣,試點批次範圍將逐步公布。凡持有試點省(市、自治區)身份證的個人,均可登陸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網址https://ipcrs.pbccrc.org.cn,上網查詢本人信用報告。

  記者:網上能查哪些信息?

  負責人:一是個人信用報告,提供個人在徵信系統中的信貸信息、公共信息和被查詢記錄的詳細記錄。二是個人信用信息概要,提供個人在徵信系統中的信貸信息、公共信息和最近兩年被查詢記錄的匯總記錄。三是個人信用信息提示,提示在徵信系統中是否有個人最近5年內的貸款、貸記卡逾期記錄以及準貸記卡透支超過60天的記錄。

  記者:網上怎麼查?

  負責人:第一步是進行用戶註冊。對新用戶來說,首先要在查詢網站進行用戶註冊,在線身份驗證,提交註冊申請及查詢申請。對於老用戶,每次上網查詢信用報告前,都需要按照註冊成功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網站,再次進行身份驗證,提交查詢申請。第二步是進行用戶激活。個人在線提交註冊申請後,如果通過身份驗證,一般在第二天反饋含有激活碼的簡訊。個人需要在收到激活碼的7天內登錄網站,使用激活碼激活用戶。第三步是查詢「信用報告」。一般在個人提交查詢申請後的第二天反饋含有查詢碼的簡訊。個人需要在收到查詢碼的7天內登錄網站,使用查詢碼查看信用報告。

  記者:為什麼要進行身份驗證?

  負責人:個人信用報告涉及個人身份信息和信貸信息等信用信息,一旦洩露,不但涉及個人隱私,還可能導致身份欺詐引起財產損失。為保障信息安全,確保本人信用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查詢,避免因身份被盜用引發的信息洩露風險,借鑑國際經驗做法,網上查詢設置了嚴格的身份驗證程序,即需要通過私密性問題驗證或數字證書驗證的方式確認個人身份的真實性。

  只有通過身份驗證的個人才能註冊成為查詢用戶,且已經註冊成功的老用戶每次查詢信用報告時,均需要再次進行身份驗證。嚴格的身份驗證程序可能會給個人帶來不便,但確是有效保護個人信息的必要手段。據統計,目前,徵信中心網際網路查詢網站的身份驗證通過率約為77%左右。

  記者:為什麼私密性問題驗證問題難回答?

  負責人:私密性問題是基於個人在銀行辦理信貸業務過程中形成的身份信息和信貸交易信息設計的。私密性問題需要本人在一定時間內在線正確回答一定數量的問題才能通過。在國外,個人信用報告網際網路查詢也需要經過私密性問題驗證身份。

  如果個人從未在銀行辦理過貸款,也沒有使用過信用卡,就沒有足夠的信息對個人進行身份真實驗證,個人將無法使用「私密性問題驗證」的方式確認身份。如果個人對自身信用交易狀況不熟悉,未能正確回答所提問題,或本人的真實信息與徵信系統收集的信息不一致,就無法通過私密性問題驗證。

  個人身份驗證沒有通過屬於正常情況,個人可以轉用數字證書方式進行身份驗證,也可以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現場查詢。

  記者:如何進行「數字證書驗證」?

  負責人:數字證書通常存儲在個人辦理網銀業務使用的密鑰(U-Key,一般俗稱U盾)中,個人只需將密鑰連接到電腦上,按相關說明操作即可通過驗證。目前支持與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合作的銀行或機構發放的數字證書,例如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等銀行。若個人以前從這些機構領取過密鑰且未過期,可繼續使用,無需重新辦理。

  記者:為什麼數字證書驗證覆蓋商業銀行範圍不全?

  負責人:目前商業銀行使用的數字證書(俗稱U盾)有兩類:一類是使用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放的數字證書,大多數商業銀行使用該機構的數字證書;另一類是自行開發的數字證書,主要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

  徵信中心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網站使用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的數字證書進行認證。凡是使用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放的數字證書,均可以在網站上進行身份驗證。徵信中心正在積極研發其他身份驗證方式,努力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便捷、更廣範圍的服務。

  記者:為什麼查詢結果不能當時反饋?

  負責人:網際網路查詢網站與基於人民銀行內聯網(專網)運行的個人徵信系統實行物理隔離。查詢網站用於驗證個人身份的信息和信用報告信息存儲在個人徵信系統中,系統每日會對查詢網站的註冊和查詢申請集中處理,並需要在兩網間進行數據交換。因此,查詢網站無法實現實時交付徵信產品,一般會在個人提交查詢申請的第二天反饋查詢結果。對於那些急需查詢信用信息的個人,建議通過現場查詢的方式獲取個人信用報告。

  記者:他人或其他機構也可以上網查詢個人的信用報告嗎?

  負責人:徵信中心提供的網際網路查詢服務,僅是對個人信息主體本人提供的查詢服務,目前他人或機構無法通過網際網路查詢個人信用信息。

  記者:個人應該採取哪些措施防範自身信息洩露?

  負責人:個人應重視保護自身信用信息安全,注意保管好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不要將密碼透露給他人,並定期更換密碼;妥善保存信用報告,避免在網吧等公共場所及開放網絡查詢及保存個人信用報告,防止個人信息洩露。

  記者:徵信中心採取哪些措施防範網際網路潛在信息安全風險?

  負責人:徵信中心從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強化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策略、採用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和基礎設備、建立較強的應急響應機制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努力防範病毒和黑客的攻擊所引起的網絡擁塞、系統崩潰和數據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安全。

  基於網際網路運行的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網站與基於人民銀行內聯網(專網)運行的個人徵信系統實行物理隔離。網際網路查詢網站已經通過國家權威機構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從訪問、傳輸、存儲等各環節均按照安全等級標準採取了相應的技術防範措施。

  網際網路查詢網站不存儲個人註冊的身份標識信息(姓名、證件類型和證件號碼)。在網上查得的個人信用報告中,客戶的證件號碼只展示後4位數字,其餘數字用星號進行屏蔽。從獲得可以查詢的反饋通知之日起,查詢結果僅在網際網路網站保存7天,到期後系統自動刪除。

  記者:信用報告中基本信息沒有更新怎麼辦?

  負責人:需要個人到業務發生銀行進行變更。如果個人基本信息發生變化或有錯時,當事人應及時、主動通知業務發生銀行變更個人信息,銀行才會及時將信息報送給徵信系統,個人信息才會在信用報告中得到更新。

  記者:對網上查詢有疑問或認為信息不準確時怎麼辦?

  負責人:若個人在網際網路查詢中有任何疑問,可以撥打徵信中心全國統一客服電話400-810-8866進行諮詢。人工客服時間為工作日的9:00至17:00。如果個人認為查詢到的信用信息有錯誤、遺漏的,請您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或業務發生銀行提出異議申請,以便及時核實。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原標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電子商務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
    一、《電子商務法》和《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別和聯繫  (一)個人信息的定義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  判斷某項信息是否屬於個人信息,有兩個路徑。一是識別,即從信息到個人,由信息本身的特殊性識別出特定自然人。
  • 郵政快遞郵取需驗證身份證,個人信息如何保障安全
    ,對個人信息的安全無法保障,希望郵政公司能通過手機驗證碼的方式驗證收件人身份,保障客戶信息安全。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大慶市分公司市場部主任張洪亮:按照郵政管理局以及《反恐法》的相關要求,郵件在收寄時必須做到兩個百分百,第一個是實名登記的百分百,必須提供用戶的有效身份證件進行相關的登記,第二條郵件必須拆箱驗視,保證沒有違禁品,滿足這兩個條件,郵件才可以郵寄。
  • 熱點:今後信息認證或用網證代替身份證 有效預防身份信息洩漏
    首頁 > 熱點 > 關鍵詞 > 網證最新資訊 > 正文 熱點:今後信息認證或用網證代替身份證 有效預防身份信息洩漏
  • 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八大看點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個人信息安全
    草案從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為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做出了明確性規定,是繼民法典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 基於TIP技術的身份驗證技術
    近距離無線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以下簡稱NFC)是有望實現上述目標的技術,但要確保其安全性,業界就必須建立一種基於綜合監管鏈的身份驗證方法——通過這種方法,系統或網絡中的所有端點都能夠得以驗證,從而讓各端點之間的身份驗證信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可靠傳輸。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初審 數字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不僅對於『宅經濟』,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健康碼等等,都需要收集個人信息。當前,全球正在進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個人信息數據成為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成為重要資產和戰略資源,是大數據的核心和基礎,與國家安全、社會安全、企業安全和個人安全都息息相關。如果個人信息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會損害民眾對數字經濟的信任,進而也會影響數字經濟的長遠發展。」
  • 個人信息保護要精準發力
    然而,一些聲稱高效、精準的搶票「神器」實則暗藏信息洩露、詐騙錢財等多種風險。不少網友反映,使用部分搶票軟體後,非但沒有搶到票,反而接到了很多垃圾簡訊和騷擾電話,個人信息遭洩露。  網際網路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始終是一個隱患。個人信息獲取與使用的邊界和分寸在哪裡?筆者認為,對此問題,要有效區分,精準發力。
  • 個人信息保護法能否終結"信息裸奔"
    草案對敏感個人信息作出界定,並設專節明確敏感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即基於個人同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單獨同意。據此,如果草案獲得通過,目前在金融支付領域非常盛行的手機綁定和解綁銀行卡行為,就必須進行複合驗證,取得當事人的單獨同意。在綁定行為中,支付公司、銀行卡需要符合法律規範,避免只憑簡訊驗證的方式,確保不能讓「智慧支付」變成「只會支付」。
  • 隴姐學法 | 《電子商務法》和《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別和聯繫
    》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異同  我國《網絡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都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規定,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系統)安全,包括信息安全和運營安全。  《電子商務法》保護的客體是網絡運行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第二十三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收集、使用其用戶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 拿什麼保護你,我的信息安全
    電商、社交軟體「越界」收集;因個人信息被濫用,個性化推送經常「無事獻殷勤」;掌握公民信息的電信詐騙案件不斷從「撒網式」詐騙變成「精準化」打擊……儘管個人信息保護的措施不斷出臺,但「信息裸奔」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變。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進入審議階段,意味著這部萬眾期待的法律離我們越來越近。個人信息保護法能不能有效緩解社會的「個人信息安全焦慮」呢?
  • 身份信息被冒用了怎麼辦?律師支招,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當然主要也是打擊黃牛,因此嚴格身份認證。我註冊時赫然發現,「此身份證已註冊」。顯然是有人冒用了我的信息。鑑於當時我不需要坐火車出行,也沒當回事,為後邊留下巨大麻煩。因此特意就這事寫個文。二、如何防止身份信息被冒用1、 保管好身份證,不借給別人使用。2、 使用身份證複印件或電子檔時,在複印件上寫明用途和時間,以免被用作其他用途。
  • 個人信息保護:嚴格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草案三審稿中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章節進行了部分改動,進一步升級了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比如:將自然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的範圍等。筆者認為,對於「個人信息保護」中的相關內容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囿於篇幅本文僅談三點問題。
  • 觀察丨使用「健康碼」能平衡個人信息保護和使用嗎?
    用戶申請健康碼時,通常需要在相關App或小程序上註冊並提供自身的實名信息,驗證用戶身份(部分應用可能會用到人臉識別技術)之後,填寫自己的體溫和接觸史等健康信息,有的健康碼還會結合權威數據平臺查詢用戶的行蹤記錄、健康狀況等,最終生成一個帶有顏色標記的二維碼作為用戶的健康證明。健康碼通過顏色來區分不同的風險級別,比如「綠碼」可以正常通行、「黃碼」和「紅碼」需要繼續等待以滿足相應的隔離要求。
  • 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數據被收集 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明星防疫小程序照片被售賣,身份信息洩露是源頭
    說起來,明星身份信息、航班信息、酒店信息及私生活照片被洩露和售賣,已算不上「新聞」。在網上跟線下,這還衍生出了代拍產業鏈。只不過,這次被洩露的是明星防疫小程序所用照片。在此事件中,明星防疫小程序照片被洩露跟販賣,問題涉及兩個層面:防疫小程序查詢漏洞;明星身份信息洩露與販賣利益鏈。
  • 10步雲應用程式安全檢查表
    但云計算存在安全問題,此雲應用程式安全檢查表旨在幫助您緩解這些問題。10步雲應用安全檢查表什麼是雲應用程式安全性?它是一系列定義的策略,流程,控制和技術,用於管理協作雲軟體即服務(SaaS)應用程式(如Microsoft Office 365,Google G Suite,Slack,Box等)中發生的所有信息交換。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亮相,你的個人信息將被這樣保護
    草案共八章七十條,聚焦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的突出問題,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加大違法行為懲處力度。那麼,這部關乎每個網際網路網民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法律都有哪些內容?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此次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