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軍媒報導,近日後勤保障部門專門為駐守在高原邊防官兵研製的4款吸氧器已經配發到高海拔地區一線部隊手中進行試用,在觀察使用效果後,下一步將在全軍大規模推廣。這也標誌著戍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邊防哨所即將實現吸氧裝備100%覆蓋。
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當兵苦、當邊防兵更苦、當高原邊防兵最苦。因為和駐守在內陸地區交通便利、環境相對優越的部隊的相比,地處青藏高原一線的邊防官兵面臨著更多困難:首先是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受地勢影響,往往山路十八彎,公路不通,僅僅依靠羊腸小道勉強通行;其次是飲食困難。因為路途遙遠,往往難以將新鮮食材及時送至邊防官兵手中,特別是冬季來臨之前一般都要將半年的過冬物資一次性送往部隊手中,以防止因為大雪封山導致部隊斷糧;最後就是呼吸困難。筆者認為呼吸困難對於青藏高原邊防官兵來說是首要困難,因為這個困難是內地其他任何部隊都沒有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此,氧氣一度被邊防官兵們戲稱為僅次於大米的「第二糧食」。
近年來,得益於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後勤保障部門把吸氧保障作為了一項重要工程來抓。但是受技術水平和客觀條件限制,只能實現在哨所內部設置固定吸氧裝備,雖然基本緩解了青藏高原邊防官兵吸氧難的問題,但是對於執行巡邏戰備的官兵仍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無法全地域覆蓋氧氣。因為在執行作戰訓練任務過程中,不可能攜帶笨重的吸氧裝備到戰地一線,既浪費體力,也沒有充足的電力供應制氧器工作。一線官兵還是得在返回後方之後依靠哨所才能享受到吸氧器帶來的便利條件,仍然存在提升空間。
二是無法全天候實現吸氧。以往受客觀條件限制,邊防官兵無法隨時隨地享用吸氧裝置,只有在出現高原反應或身體有疾病需要治療的時候才能呼吸上氧氣,只能起到「救命氧」的用途。在日常訓練中,還是得呼吸氧氣含量不足內地一半的高原空氣,對官兵的身體健康仍然存在損害之處。
經過各方通力合作、持續發力,不斷加強制氧供氧工程建設,現如今青藏高原的邊防官兵徹底告別「吸氧難」的老大難問題。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吸氧裝備有了以下新的提高。
首先就是除了固定式吸氧裝備外,還增加了機動式制氧吸氧設備。此次配發一線的可攜式小型制氧機、可攜式碳纖維氧氣瓶、固態氧發生器、可攜式單兵加壓氧艙等4型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邊防部隊收到熱烈歡迎,改變了以往只能回到哨所固定場地進行吸氧而無法在戰地一線移動吸氧的難題。氧氣保障「從平時到戰時、從營區到野外、從固定到機動、從分隊向單兵」拓展,氧氣通到床頭、隨時吸氧已成為高原官兵的一個「標配」。
然後是由應急式吸氧變成保養式吸氧。過去受條件限制,官兵只有在出現高原反應等不良症狀時才能呼吸氧氣,但現在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已成常態,成為日常作息制度的一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吸氧全覆蓋,吸氧需求已經得到完全滿足,極大保證了邊防官兵的身體健康。有數據顯示,青藏高原邊防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能夠升高血氧飽和度9%,緩解官兵勞累。此外,近5年來邊防官兵的急性高原病發病率顯著下降,為鞏固提升部隊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