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人|高寧:蛋白質結構的解析專家

2021-02-23 PaperRSS

 提示歡迎點擊上方「PaperRss」↑關注我們!

[編者按] 從北大出發再回到母校任教,高寧帶領課題組以響噹噹的科研成果回饋北大,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盛名之下,高寧保持著一顆純真樸素的科研初心。近日,北大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專訪高寧,聽他分享在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難忘經歷。


1996年高考,高寧選擇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化學專業。談及當時的選擇,高寧坦言:「那時候很流行一句話——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所以那時候就想著如果分數夠了就選擇這個熱門學科。」彼時,高寧對生命科學的學科前景和就業形勢完全沒有認知。他也想不到自那時起,自己就與這一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北大讀書的日子簡單但並不枯燥,高寧說,當時一個班裡40個人有3個省狀元,大家在學習中相互比拼追趕,老師們教書也十分認真細緻。「非常感謝那個時候老師們給打下的堅實基礎,在國內接受的基礎主幹課的紮實訓練,為後來美國讀博士期間的專業課學習節省了很多時間。」

燕園四年時光倏而流逝,高寧拿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的錄取通知書,跟隨著名的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姆西·弗蘭克教授學習。「當時弗蘭克教授的實驗室已經非常知名,他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我算是慕名拜師。」高寧回憶道,弗蘭克教授的實驗室儘管學生不多但成果斐然。「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會感覺很『自由』,但實際上它的學術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淘汰機制,我們每一個學生或者博士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授不會幹預很多,會創造機會讓我們接觸到專業領域的新鮮事物,所以這段學術體驗還是十分難忘的。」

讓高寧十分感動的是弗蘭克教授對於學術嚴謹的態度,教授因為冷凍電鏡數據處理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而聞名於世,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依然對學生的學位論文非常負責。「我的博士論文有200多頁,教授在一個會議間隙返回了論文的修改意見,我當時就被震撼到了,列印版的200多頁的論文幾乎每一頁都會有大量的的親筆修改,從科研論述到英文文法,他都看得非常細緻。」高寧感慨道。

在美國攻讀博士的5年時光裡,高寧在弗蘭克教授的帶領下,真正進入了冷凍電鏡技術的世界。「之前在北大完全沒有接觸過電鏡,正是因為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的從二維的照片還原計算三維的分子結構的這一神奇過程吸引了我。」

高寧告訴記者,結構生物學是通過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進而研究其結構和功能的關係,理解生物大分子作用機制的學科,歷史上應用最廣的方法是X射線晶體學,但這項技術受制於研究對象必須是能夠結晶的生物分子。近年來,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的主要工具。這項技術不需要蛋白質分子形成晶體,並且僅需要相對少量的生物樣品,通過快速冷凍就可以獲得生物大分子的天然狀態,從而解析原子解析度的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還可以利用同一樣品便捕獲到不同的結構狀態。

「冷凍電鏡技術為生物學、材料學、化學等眾多學科提供重要的技術工具,電鏡大平臺的建設也成為眾多高校科研機構硬體『比武』的主戰場。更為重要的是,冷凍電鏡技術已經逐漸成熟發展為現代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項基本工具。」高寧說道。


2006年回國後,高寧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頂尖高校工作。在他看來,儘管國內冷凍電鏡研究的起步較晚,但硬體平臺和技術手段的發展非常迅猛。

高寧在實驗中

2015年,高寧帶領研究組和合作者一起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與延伸過程中DNA解旋酶核心組分MCM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這項工作關注的DNA複製起始過程中MCM2-7在複製起始位點DNA上組裝形成的雙六聚體複合物,是DNA複製調控的關鍵靶標,這一高解析度的結構為複製起始中解旋酶複合物的組裝、激活和調控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由於真核生物基因組十分龐大,其DNA複製具有很高的複雜性。DNA複製包含有一個起始階段來為複製做準備,以保證基因組的穩定傳遞。複製起始的核心事件就是MCM複製解旋酶在複製起始位點的組裝、激活。由於MCM複合物在DNA複製中的關鍵地位,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功能和結構方面的研究。但其高分辨三維結構的解析一直停滯不前,這在當時是其功能研究的重要限制因素。」高寧告訴記者,在2015年的研究成果中,高分辨的結構可以清楚的看到MCM雙六聚體複合物的組裝細節,並且回答了領域的多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這項工作我們課題組和合作者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有著同行競爭的壓力,但這也鞭策著我們『快跑』。一場完整的『硬仗』打下來,大家的信心和科研水平都有了很強的提升。」

2017年,高寧回到了闊別17年的母校燕園,帶領北大學子繼續攻關冷凍電鏡的科研高地,他的課題組也成為國際頂級刊物的「常客」。僅2020年下半年,課題組就連續發表多項研究成果:7月,《自然·通訊》在線發布了課題組關於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的研究,該成果作為目前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的唯一結構工作,為進一步研究高等真核細胞的核糖體組裝以及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11月,《細胞·發現》雜誌發表課題組關於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

高寧告訴記者,一項項成果的背後都離不開課題組成員之間的鼎力支持和與合作單位之間的無間配合。「中國生命科學的整體發展很快,學術界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還是非常有效率的,很多研究成果誕生的背後往往都有兩家或者更多的合作單位,這種團結和高效的氛圍也是推動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因素。」


由於在冷凍電鏡科研領域的突出貢獻,2017年以來,高寧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入選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還獲得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等獎項。2018年,在科研領域富有成果的高寧開始擔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分管科研和儀器平臺,科研管理工作成為他人生中的新任務。

「這個新任務承擔起來並不輕鬆,特別是每年幾個基金申請或考核的重大節點非常繁忙」,高寧告訴記者,與之前單純進行科學實驗和數據分析相比,從事學院管理工作需要從宏觀的角度去促進學院的科研發展,從拓寬科研經費的渠道到協助教師進行科研項目的申請,從與學校科研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到對接教師進行課題申請書的修改討論,高寧參與到科研管理的每一步基礎工作中。

在高寧看來,近年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蓬勃發展,科研人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潛心耕耘,「儘管這幾年生科院發展的勢頭不錯,在『自然·指數』的學科排名中位列中國高校之首,但依然要保持清醒,我們目前有資源和空間的瓶頸,高質量的學科發展肯定不能靠人數、吃老本,北大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在融合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希望能夠在學科融合和提質提效上取得更多的成果。」高寧表示。

除了研究者和管理者外,高寧更看重的一重身份便是教師。他目前擔任研究生「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課題組裡有十餘位本碩博各階段的學生。「在課堂上講課和帶領學生成長是讓人愉悅的過程,在傳道授業解惑中我自己和學生有著雙向的獲得感,所以非常慶幸自己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高寧由衷地表示。

高寧(右一)與學生們在一起

在他看來,和20多年前自己的燕園苦讀經歷相比,現在的學生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也使得接觸國內外最前沿的科研變得十分容易。「這個時候就會更希望學生能夠在各種『誘惑』和『選擇』中保持一份恆心,做科研是苦功夫和冷板凳,需要『會做』更需要『會想』」。為了能使學生們更好地做到『會想』,高寧和他的導師弗蘭克教授一樣,並不會過多地幹涉學生的科研進程,他希望學生能夠在相對自由的實驗室環境中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廣泛接觸攻關領域的前沿問題,不斷提升對課題的宏觀把握能力——「多讀、多想、多溝通,這是我對願意投身科學研究的學生所提的要求。」高寧說。

回顧20多年的學術生涯,高寧慶幸自己生在了好的時代,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高度重視生命科學的發展,在軟硬體方面的投入十分巨大,國內學者也不辱使命在生命科學的很多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現在就是總感覺時間不夠使,希望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帶學生做科研上,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把接力棒傳下去,讓學生成為更富成果、更具責任感的青年學人。」高寧真誠地表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小編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PaperRSS小編刪除,轉載請註明來源。

溫馨提示:

    為方便PaperRSS粉絲們科研、就業等話題交流。我們根據10多個專業方向(植物、醫學、藥學、人工智慧、化學、物理、財經管理、體育等),特建立了30個國內外博士交流群。群成員來源歐美、日韓、新加坡、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全球名校。

  進微信群方式: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碩博生)。可以先加小編微信號(IGDB2010),或者是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之後再進相關的群,非誠勿擾。此外,若高校、科研單位或企業想發布招聘信息招聘、宣傳實驗室最新科研成果等信息,可以後臺聯繫小編,微信號同上。

相關焦點

  • 高寧:蛋白質結構的解析專家
    高寧告訴記者,結構生物學是通過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進而研究其結構和功能的關係,理解生物大分子作用機制的學科,歷史上應用最廣的方法是X射線晶體學,但這項技術受制於研究對象必須是能夠結晶的生物分子。近年來,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的主要工具。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snapshots of human pre-60S ribosomal 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 (Liang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
    隨著這個理論被證偽,真正的遺傳物質DNA的結構被給予了很大關注。然而,蛋白質作為生命體的重要大分子,其重要性也從未被忽視,而且在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一直在探尋DNA序列和蛋白質序列的相關性。與此同時,蛋白質測序和結構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努力開始慢慢獲得回報。更多的生化研究揭示了蛋白質的功能重要性,因此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的解析對於深入理解蛋白質功能和生理現象起著決定性作用。
  • 蛋白質複合物結構解析
    很多人說解析結構沒啥,不就是滑鼠點點,我作為學院派不贊成這種說法。我輩應該澄心定氣,扎紮實實的深入學習基礎理論和技術,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出真知,知行合一,不斷琢磨至爐火純青。讀書也好,看我寫的博文也好,看文獻也好,聽師兄師姐的口口傳授也好,都是用別人的頭腦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而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綜合所得成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才是常相伴隨,不罔不殆。"
  • 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
    「結構即功能」是分子生物學的定理,若能根據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推出其結構,有助於人們加速了解細胞的組成和運作規律,一些新藥物的研發也能更快推進。  長久以來,人們需要藉助實驗確定完整的蛋白質結構,比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往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目前人類已發現的2億蛋白質中,只有不到20萬的蛋白質結構被解析。
  • 科學網—蛋白質結構解析:生物學的「聖杯」
    無怪乎羅伊發此喟嘆,當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只有0.6%的已知蛋白序列被解析出了相應的結構。 不過,自從美國科學家克裡斯蒂安·安芬森(Christian B.Anfinsen)提出「蛋白質的高級空間結構由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決定」後(他也因此獲得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能夠預測蛋白質結構的算法,可以精確地從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利用計算機預測出其複雜的空間結構,甚至其由結構決定的功能。
  • 高寧研究團隊在原核核糖體的組裝和翻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本項工作中,該團隊從rrmJ敲除菌株中通過條件優化純化出內源的核糖體組裝中間體,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這些50S亞基不成熟的中間體在不同鎂離子濃度下的三維空間結構。結構分析顯示,這些中間體都處於晚期組裝階段,與成熟50S大亞基相比,只有L16,L35,L36這三個核糖體蛋白缺失,結構差異則集中在核糖體大亞基的功能中心——肽基轉移酶活性中心(PTC,peptidyl transferase center),涉及23S rRNA的H38, H68-71和H89-93。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真核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極其複雜又高度分級的過程,涉及核糖體RNA(rRNA)的轉錄、修飾、加工和摺疊以及核糖體蛋白質的結合。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有超過300種因子參與核糖體的組裝,從而保證核糖體的生成準確而高效地進行。
  • 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 生物學界最大的挑戰有望破解
    圖中藍色為計算機預測的蛋白質結構,綠色為實驗驗證結果,二者相似度非常高。圖片來源:DeepMind本報訊生物學界最大的挑戰之一——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如今有望被破解。「結構即功能」是分子生物學的定理,若能根據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推出其結構,有助於人們加速了解細胞的組成和運作規律,一些新藥物的研發也能更快推進。長久以來,人們需要藉助實驗確定完整的蛋白質結構,比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往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目前人類已發現的2億蛋白質中,只有不到20萬的蛋白質結構被解析。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2015年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12月1日,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宣布,其新一代AlphaFold人工智慧系統在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SP)上擊敗了其餘的參會選手,精確預測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準確性可與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核磁共振或 X 射線晶體學等實驗技術相媲美。(詳見《解決生物學50年來的重大挑戰!
  • 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返樸
    當然,他們不訓練contact map,直接訓練結構中的原子坐標,這是新的想法,以前沒人成功過。 我很高興他們取得了突破,因為證明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在15年前的PNAS論文上提出,用PDB庫中的模板在理論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這次用暴力實現了。
  • 顏寧等點評:AI 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蛋白質結構和序列的複雜關係,常常讓人們 —— 特別是做結構預測的人 —— 懷疑,蛋白質摺疊這個問題是不是可解, 或者有沒有唯一解。我們在 15 年前的一篇 PNAS 論文中提到,用 PDB 庫中的模板,在理論上可以解決 「單結構域蛋白質結構預測」 這個問題,但那是一個基於模板的傳統解法, 難點是如何找到最好的模板。
  • AlphaFold成功預測蛋白質結構
    已發表論文中的誇大其詞在其他科學家用別的蛋白質嘗試時很容易不攻自破。為了讓這方面的研究更加嚴謹一些,Moult創立了CASP。參賽團隊需要預測的蛋白質的結構已經用實驗方法進行了解析,但尚未公布。Moult認為這個實驗(他沒有稱其為比賽)擠掉了水分,淨化了整個領域。「你真的在判斷哪些看起來有希望、哪些有用、哪些需要拋棄。」他說。
  •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專業試題模擬
    >E 所含必需胺基酸的含量和比值【答案】正確答案: E 【知識點】合理營養-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及能量【解析】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蛋白質化學評分),用於反映蛋白質構成和利用率的關係,即所含必需胺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主要決定了蛋白質生物學價值的高低,E正確。
  • 蛋白質結構分析系列(一)
    我對該領域的狹隘的基本認識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的蛋白質結構分析可能都是三級結構分析、蛋白和蛋白互作或蛋白與其他生物分子互作的分析,這種分析通常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常見。事實上,做生物信息學的學生也會經常涉及蛋白質結構分析。
  • 同步輻射中的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研究
    晶體學早年的工作集中在小分子晶體的結構解析上,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肯德魯(Kendrew)和佩魯茨(Perutz)的工作解析了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晶體結構,結構生物學這個今天的「明星」學科誕生了。今天,利用X 射線晶體學解析蛋白質結構這門學科也被稱為「蛋白質晶體學」,屬於X 射線晶體學的一個分支。
  • 圖文並茂講解不同的蛋白質結構
    結構域D. 鋅指結構題目解析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全部胺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也就是整條肽鏈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注意:三級結構包含了胺基酸的側鏈基團,而二級結構沒有包含側鏈,僅指主鏈的空間結構。
  • RSC複合結合核小體結構獲解析
    RSC複合結合核小體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 10:18:02 清華大學陳柱成、北京大學高寧及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Bradley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