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2020-12-14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at 3.8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與延伸過程中DNA解旋酶核心組分MCM2-7複合物的3.8 埃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對DNA複製起始時MCM2-7複合物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

 

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及中央孔道結構示意圖。梯狀為雙鏈DNA。

  該論文是清華大學國家蛋白質基礎設施(北京)建立以來,完全利用此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及處理而發表的首篇世界頂級雜誌科研論文。《自然》雜誌同期刊發了「News & Views」評論文章重點推薦介紹了這項工作。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DNA複製領域的著名生化學家Schwacha教授指出這項工作的重要之處在於「揭示了DNA複製過程的一個關鍵步驟——雙鏈DNA的初始解鏈——是如何發生的」。

  遺傳信息載體DNA在細胞內的複製受到嚴格的調控。雙鏈DNA的複製包括解旋和複製兩個過程,複製起始的一個關鍵步驟是DNA解旋酶的結合和激活。MCM2-7複合物負責在DNA複製起始和延伸階段進行雙鏈DNA的解螺旋。DNA複製異常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與多種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作為DNA複製解旋酶的核心組分,MCM2-7本身的基因突變或異常表達也與很多人類疾病密切相關。例如,MCM4基因的突變可以導致小鼠乳腺癌的發生。

  由於MCM2-7複合物功能機制的重要性,在過去三十年裡,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功能和結構方面的研究。由於其結構的複雜性,針對MCM2-7複合物的高分辨三維結構解析一直停滯不前,已成為其功能研究的重要限制因素。2013年下半年開始,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合作,利用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對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以及與相關功能因子結合的複合物進行結構解析。初期主要是利用負染電鏡和冷凍電鏡的方法對相關複合物進行分析。2014年下半年,Titan Krios電鏡更換新一代的K2相機後,在之前條件優化的基礎上,該課題獲得了關鍵性突破,進而解析來自酵母菌分裂間期G1期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結構分析表明,兩個MCM2-7單六聚體呈二次對稱,並相對於中心軸線有一定角度的傾斜和扭轉,在中心形成一個扭曲的中央通道。四層結構域組成的環狀結構限制了中央通道的大小,使之具有了完美匹配雙螺旋DNA的直徑(圖)。這些結構分析表明MCM2-7複合物直接參與了複製起始時的DNA最初解鏈過程。這一高解析度的結構為真核生物特異的解旋酶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組裝、激活和調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點,為指導此複合物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0級博士生李寧寧(2015年7月已畢業)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翟元梁研究助理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寧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的戴碧瓘教授及翟元梁助理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生命學院的楊茂君教授參與了原子模型的搭建工作,冷凍電鏡平臺的總管雷建林博士、2010級博士生張一小(2015年7月已畢業)和2012級博士生李婉秋參與了冷凍電鏡數據收集工作。論文還得到了生命學院王佳偉研究員和李雪明研究員在數據處理及分析等方面的建議和協助。該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香港研究資助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經費支持。

  高寧研究員2008年底加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9-2010期間主要參與生命學院冷凍電鏡實驗平臺的搭建,一直致力於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研究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降解和核糖體的組裝成熟、蛋白翻譯的調控等重要生物過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後在《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2014),《PloS Biology》(2014),《Protein & Cell》(2014),《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3, 2013, 2014),《J Biol Chem》(2013)及《PNAS》(2011)等雜誌發表多篇通訊作者研究論文,闡述了蛋白生物合成和降解中的多種調控機制。由於高寧研究員近年來的系統性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多項人才基金(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4、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2013等),以及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

  評論文章: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襄樺

 

相關焦點

  • ...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2015年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 清華學者在《自然》發文揭示新的non-stop mRNA翻譯終止機制—新聞...
  • 研究揭示真核生物磷脂酶D的結構與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植物磷脂酶Dα1及其與產物磷脂酸(PA)複合體的晶體結構,詳細闡釋了真核生物磷脂酶D催化磷脂產生磷脂酸及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磷脂酶(Phospholipase, PL)催化細胞膜上磷脂的水解。根據水解部分的不同,人們將磷脂酶分成磷脂酶A1、A2、C和磷脂酶D (PLD)(圖1)。
  • 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Gyrase B』三維結構(左)及結構域運動(右)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課題組與畢利軍課題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發表的題為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
  • 清華學者在《自然》發文揭示新的non-stop mRNA翻譯終止機制
    該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中non-stop mRNA在核糖體上的翻譯終止狀態複合物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並揭示了ArfA在non-stop mRNA翻譯終止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核糖體上的蛋白翻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包括翻譯起始、延伸和終止等多步嚴密調控的步驟。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楊薇的課題組揭示了DNA複製體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上。DNA的複製由多個蛋白組成的複製體協同完成,這些蛋白包括DNA聚合酶、DNA螺旋酶、引發酶和若干輔助蛋白。早在60年前,人們就已經確認DNA是遺傳物質,並且解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 ...學院施一公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內含子套索剪接體的三維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施一公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內含子套索剪接體的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9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於《細胞》(Cell)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發最新成果,題目為《釀酒酵母內含子套索剪接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an Intron Lariat
  •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乾貨 | 這可能是全網最詳細的真核生物基因結構
    細菌的結構基因一般成簇排列,多個結構基因受單一啟動子共同控制,使整套基因或都表達或者都不表達。結構基因編碼大量功能各異的蛋白質,其中有組成細胞和組織器官基本成分的結構蛋白、有催化活性的酶和各種調節蛋白等。
  • 量子中心江穎、王恩哥等在《自然》發文證實二維冰的存在並揭示其...
    該工作以「Atomic imaging of ed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a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ice」為題,於1月2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拓撲圖和三維電鏡結構 2017年2月1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長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以下簡稱「鈉通道」)的3.8 Å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原標題: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成排線狀鞭毛導致新生物擁有「毛茸茸」的外觀 圖片來源:趣味科學網 真核生物通常分為植物、動物、真菌和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微小多細胞生物4個界,涵蓋了地球上找到的幾乎所有真核生物。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或將揭示複雜真核生物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中國科大在揭示人類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包裝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利用冷凍電鏡解析生物大分子的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已成常態,然而對於皰疹病毒基因組結構以及包裝基因組的分子機器(即DNA通道)的結構解析仍舊需要克服諸多困難,例如:1、皰疹病毒顆粒具有巨大的直徑,導致對於每個病毒顆粒來說,只有部分區域在冷凍電鏡成像時能夠很好地處於成像焦平面,極大限制了結構解析的解析度。
  • 中科院發現真核生物DNA新修飾形式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組日前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大華研究組合作,利用經典的模式生物果蠅,揭示了真核生物基因新修飾形式。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拓撲圖和三維電鏡結構 2017年2月1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長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以下簡稱「鈉通道」)的3.8 Å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