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2020-12-25 科學網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同時為研究光合作用出現提供線索

 

本報訊 關於多細胞生物(由此衍生出後來的植物和動物)起源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為了確定這些「真核生物」是何時出現的,研究人員需要保存完好的化石,連同一些獨有的特徵,例如被膜包圍的複雜內部結構。如今,一組新發現的16億年前的化石或許有助於揭開真相。

主持這項研究的斯德哥爾摩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Stefan Bengtson認為,這些化石可能代表了最古老的紅藻,因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真核生物標本。如果它們確實是紅藻,則可以將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和植物的起源時間向前推進幾億年。

研究人員在印度中部的一個區域發現了3組這樣的化石。第一組化石看起來像是一堆硬幣,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Denaricion mendax,或為一個細菌群落。另兩組化石被稱為Rafatazmia chitrakootensis和Ramathallus lobatus,看起來如同由細長的纖維分離出的小房間。

研究人員在3月14日出版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描述了這一發現。

Bengtson表示,人們之前曾發現了可能是真核生物的更古老化石。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看到它們的內部結構從而確認這一點。

基於對這些化石進行的X射線成像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Rafatazmia內部有看起來複雜而保存完好的結構。這些結構包括一個像植物一樣的細胞壁,以及被稱為隔膜的內部分割器。Bengtson認為,隔膜結構表明,這些化石絕對屬於紅藻,因此它是一種真核生物,並且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

美國新澤西州新布朗斯維克市羅格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Debashish Bhattacharya表示,如果這是真的,這些化石將有助於研究人員縮小一項重要的進化事件的年代範圍。這將是一個有機體吞噬光合藍藻細菌的時間點。然而與被破壞不同,這些藍藻細菌最終演化為在真核生物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機制。科學家之前估計這一切最早發生在距今15億年前至6億年前。

然而Bhattacharya並不確定這些化石是否真的像Bengtson和他的同事所說的那樣在進化樹上代表了紅藻的祖先。Bhattacharya認為這些化石更有可能代表了一個非常古老的分支。但是Bhattacharya表示,它們當然是某一類紅藻,並且顯然是真核生物。

另一方面,英國劍橋大學古生物學家Nicholas Butterfield對此卻提出了質疑。Butterfield說,這些化石可能與紅藻共享了某些特徵,但需要有除了隔膜之外的更多特徵才能讓他相信這是真正的真核生物。Butterfield表示,也許需要其他類似的發現,或者找到決定性的真核生物結構,例如一個不規則形狀的細胞壁。

無論如何,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新化石要強於其他研究人員之前提出的一些最古老真核生物的例子。

研究人員指出,很難精確定位古代化石在進化樹上的位置,因為在數十億年前,許多生物表面上都是非常相似的。「這是該研究領域的一個問題。」Butterfield說,「你後退一步,審視一番後說,『哇,這塊化石看起來有點像另一塊化石。』」

Bengtson也承認,很難搞清這些化石在進化樹上的確切位置。「我們永遠無法證明它們有100%確定的親緣關係。」他說,「但我們非常自信這是最好的推斷。」

真核生物是其細胞具有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總稱,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複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區別是前者的細胞內含有細胞核,因此以真核來命名這一類細胞。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是由一個類似於細胞核的細胞(胚、孢子等)發育出來,包括除病毒和原核生物之外的所有生物。許多真核細胞中還含有其它細胞器,如粒線體、葉綠體、高爾基體等。真核生物與古核生物、原核生物並列構成現今生物三大進化譜系。(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7-03-16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新聞—科學網
  • 距今9億年!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藻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過,你仔細觀察過它們嗎?你知道藻類最初是如何進化的嗎?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
  • 最古老的"真核生物化石"被發現 起源提前15億年
    一支由法國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多細胞生物起源於21億年前,而不是此前人們認為的6億年前。
  • 這些遠古生物沒能留下化石
    如最常見的生物標誌化合物之一的藿烷的生物前驅物通常被認為只能由細菌產生。另一類標誌物甾烷的生物前驅物甾醇在所有真核生物中都有發現,而在原核生物中極少找到。動物多產生膽甾醇,陸生高等植物通常產生谷甾醇和豆甾醇,而真菌則多產生麥角甾醇。生物標誌化合物的直接繼承性讓人們得以從地層中的分子化石追溯到產生該類化合物的生物門類。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後來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這段時期又被統稱為前寒武紀,包括了冥古宙(生命出現之前)、太古宙(原核生命時代)和元古宙(真核生命時代)。從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生命經歷了生命誕生,從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從藻類到原生動物再到多細胞動物的漫長演化過程。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或將揭示複雜真核生物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原標題: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成排線狀鞭毛導致新生物擁有「毛茸茸」的外觀 圖片來源:趣味科學網 真核生物通常分為植物、動物、真菌和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微小多細胞生物4個界,涵蓋了地球上找到的幾乎所有真核生物。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其中一種被細菌佔據——沒有細胞核或膜結合細胞器的單細胞微生物,並通過揮舞稱為鞭毛的髮狀結構而運動。另一個是真核生物,其細胞具有細胞核和膜。該域包括我們人類,動物,植物和藻類。還有一種是古細菌。古細菌很像細菌,因為它們同樣缺乏細胞核和與細胞膜結合的細胞器,並且可以利用鞭毛四處遊蕩。但是有一些關鍵差異,它們的細胞壁和RNA差異足以將它們分離到不同的生命枝丫上。
  • 國外發現距今約20億年藍藻化石,這種化石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地球大約在8億年前,開始出現了真核生物,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象徵著地球上的生靈開始了更複雜化的進化,真核生物都是有氧呼吸的,也就是說此時的地球上,或許存在了「大氣層」,充足的氧氣讓它們得以生存。這時候,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了,地球上的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直以來,這個問題都困擾著學術界的專家。
  • 【必修2教參】§6.4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大氣層中有了氧氣以後,一些原始的生物,通過突變和自然選擇,逐步產生了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類型1mol的葡萄糖通過有氧呼吸產生的ATP是無氧呼吸的18倍,因此,在自然選擇過程中,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由於產能效率高而獲得了更大的發展。(三)真核細胞是怎樣起源的?多細胞生物是何時出現的?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進化而來的,這在學術界已無異議。
  • 為何真核生物如此多樣?因為祖先就形色各異-虎嗅網
    在大約45億年前,我們的地球形成了。而且如果沒估計錯誤的話,沒過多久地球上就誕生了生命。生命誕生的具體細節我們知之甚少,因為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委並沒那麼容易。不僅如此,想要弄清楚在一切生命出現後最初的幾十億年的光景中發生的事情也極為困難。
  • 6億年前的「奇怪」化石,為揭開動物起源之謎提供重要新線索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文 顧煒/攝)動物究竟是如何起源的?這一直都是一個謎。在6億年前的貴州甕安生物群中,保存了一類名叫「旋孔蟲」的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這類化石的生物學屬性充滿爭議。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Imachi等人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撰文稱,一種被稱為「阿斯加德古菌」(Asgard archaeon)的微生物終於在實驗室中得到了培養,它可能有助於揭示早期真核細胞是如何進化的。阿斯加德是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的地界,所有尊奉奧丁為主神的神明都居住在這裡。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對迄今為止最接近真核生物的古細菌進行詳細的新陳代謝和細胞研究。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中英科學家認清6億年前胚胎化石結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精細結構。結果顯示,6億年前,這些古生物已經能像現在的動物胚胎一樣進行細胞分裂。這對解開動物起源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汪品先院士:重新認識生物圈︱大家
    原生生物的藻類在海洋表層可佔到生產量的一半,但是在大洋中層、深層只有百分之幾或者更少,所以總的生物量還不如病毒(圖1)。這種新的視野,改變了我們對海洋生物圈的認識:海洋生物量的90%以上屬於原核生物,原來微生物才是海洋生物圈的主體。
  • 生命起源(一)
    大家好我是久居,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篇關於生命起源的文章。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植物,既有狼熊虎豹這種掠食者也有牛羊馬鹿這類食草動物,有藍鯨那麼龐大的生物也有螞蟻那麼小的。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