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寫詩是一項文人基本都具備的技能,畢竟很多朝代的科舉考試賦詩都是必考內容。不過寫詩這個技能,用起來真得萬分小心才是,用得好便是飛黃騰達,用不好便是給自己「挖坑」。
就像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經被安祿山叛軍俘虜,無奈做了偽官。等到唐軍平叛之後,按律來說應該是要處斬的。不過這個時候他拿出一首做偽官時寫的詩,其中有兩句「萬戶傷心生野闊,百官何日再朝天?」皇帝讀完不僅沒有治他得罪,還讚賞有加。可以說王維憑藉一首詩保住了自己的命。而宋代也有位書生俞國寶,他還是太學生的時候,一日酒醉後在西湖邊的酒樓中題寫了一首詞《風入松》,後來宋高宗來此見到這首詞很是喜歡,當時便下令讓俞國寶做了官。可以說俞國寶憑藉一首詩為自己謀了個錦繡前程。
而和上面兩個「幸運兒」相比,宋代大詞人蘇軾便是妥妥的反面例子。他本來仕途並不會有那麼多坎坷,但是因為一首詩,他陷入「烏臺詩案」的旋渦,此後仕途跌宕起伏,連遭多番貶謫。和蘇軾遭遇相似的還有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本來年紀輕輕的他便已經文名遠播,步入仕途是遲早的事,但因為第一次科舉失利寫了首牢騷詞作《鶴沖天》,直接讓皇帝下令「且去淺吟低唱,何要浮名」,使得他蹉跎一生。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也是給詩人本人帶來了諸多磨難,成為了奸臣加害他的把柄。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文人劉克莊。公元1224年,劉克莊被小人陷害貶謫到蠻荒之地,為了抒發自己被貶的憤懣不滿之情,於是他便寫了上面這首經典詠梅詩來譏諷當時的當權者,全詩無一梅字卻句句寫梅。
一般詩人寫梅,寫的都是它傲寒凌霜獨自綻放,但劉克莊卻另闢蹊徑,寫落梅之景,這既奠定了全詩悽愴感傷的基調,同時也很契合詩人當時的心境。起首兩句描寫了詩人傷春惜梅花的複雜心情,每一片梅花的飄落都讓詩人斷腸般揪心,更可況現在萬片梅花墜地鋪滿臺階堆上牆頭,這又是該何等讓人感傷。
三、四兩句則是化用韓愈和柳宗元被貶之事,以此來說明落梅身不由己四處飄零的無奈處境。有道是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此言其實也是暗喻自己便如同這零落的梅花一般,被放逐到這蠻荒之地。這其中既有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對那些有梅花般高潔品格的「遷客」「騷人」的讚美。
五、六兩句則是描寫落梅高潔品格的經久不衰。即便是已經墜入泥土和莓苔混雜在一起,但是偶然沾染在行人的衣袖上,依舊散發著淡淡的幽香。前一句詩人抒發的是對於梅花零落的慨嘆,但也是為後一句讚譽梅花雖落而不失高潔做鋪墊,讓人讀之更覺梅花之高潔。這一句其實和陸遊筆下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兩句也是全詩的「詩眼」所在,通過前面幾句的鋪墊渲染,到了這裡詩人自然而然開始抒發自己的慨嘆和憤懣。可嘆春風掌管著百花綻放凋零的權柄,但是他卻忌妒梅花的高潔品格,不僅不為梅花作主,還肆意摧殘。其實詩人看似寫的是梅花,其實是以梅花自喻,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還遭當權者打擊的憤懣之情,細細品讀,充滿了諷刺意味。
劉克莊這首詠梅詩雖全詩無一梅字,卻別開生面,將梅花不屈的品格和悲慘的遭遇刻畫得入木三分,而且句句都寄託了詩人內心激蕩的情緒,可謂詠梅詩中的佳作。但也正是因為這首詩,尤其是最後的「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劉克莊在後來一再被奸臣加害,仕途十分坎坷,讓人唏噓。
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時間能夠倒回,劉克莊是否還會寫下這首詩嗎?我想他應該還是會選擇寫下這首詩,因為他便如同詩中所寫的梅花一樣,即便被摧殘也不改高潔,這樣的他又豈會因為可能存在的不好結果就改變自己的初衷。而這恰恰也是他能寫出這般觸動人心的詠梅詩的原因。
對於劉克莊這首詠梅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