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和作者
作者泰勒•本-沙哈爾,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更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講師。他所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兩門課程,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課程。作為最受歡迎的哈佛幸福課程圖書版,這本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幸福的方法》被翻譯成16種文字在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
幸福課風靡全球的原因:幸福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我們已經認識到金錢、財富、地位和成功,都不能等於幸福,也都不能代替幸福。國民幸福指數,必將取代國民生產總值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新標誌。所以,尋求幸福的方法,比致富的方法,成功的方法,更能引起我們關注。
幸福是什麼?
一、先思考什麼不是幸福?識破幸福的四大誤區。
1、 忙碌奔波型:為了未來而活,無法享受當下。
就像蔬菜的素漢堡,沒有肉的美味,但是健康;
2、 享樂主義型:為了現在而活,只會及時行樂。
就像高熱量高油脂的垃圾食品漢堡,口感雖好,對身體有害;
3、 虛無主義型:為了過去而活,認為人生無意義。
就像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的漢堡,吃下去對人生毫無意義。
4、 忍辱負重型:等將來我成功了,人生就幸福了。
等我有錢了就好了,等我兒子考上哈佛就好了,等我有女朋友就好了。。。
二、真正幸福的模式是什麼?
感悟幸福型:既好吃又健康的漢堡模式。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即為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同時享受這個過程的點點滴滴。
認可當下,為現在的自己感到幸福,相信自己未來也能幸福,這才是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所以,作者用四種漢堡比喻四種人的幸福觀。
如何實現幸福?
一、從「你幸福嗎」到「怎樣才能更幸福」的認知轉變
「你幸福嗎」這個問題,是一個是非選擇題,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把幸福當成了一個終點,如果達到了就幸福了,如果沒有達到就不幸福。
我們應該要問一個更好的問題,那就是怎麼樣才能更幸福?
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幸福的,和金錢、地位、名譽沒有關係,和現在的狀態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能做的是怎麼樣讓現在、讓當下變得更快樂,要站在「現在」去創造更幸福的「未來」。這是了解幸福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幸福感取決於三方面的因素影響
1、遺傳:一個人的幸福感有50%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有些人天生的幸福感就會強一些,有些人弱一些。
2、外部環境:幸福感有10%取決於你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條件等等。
3、自己的主動行動:還有40%取決於通過自己的主動行為來獲得幸福。
所以,幸福感等於50%遺傳基因加10%外部環境因素再加40%自身主動行為。
自身的基因和外部環境因素往往很難改變的,但能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積極主動來獲得幸福。
三、訓練自己獲得幸福的方法和技巧?
幸福之路並無捷徑,但是有規律。如果我們不斷地按照這些規律去訓練自己,是完全能夠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的。
A、獲得幸福的三大方法
方法一,設定一個目標。
要點:要改變對目標設定的認知誤區。目標不是用來去實現的結果,而是要把目標本身當作經歷, 在每一次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享受追求的過程,才更容易在這樣的目標下獲得快樂感到幸福。
方法二,增加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減少我們不得不要做的事情。
要點1: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的區別:外在動力驅使的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內在動力驅使的是「想要做」的事情。我們要獲得幸福,就是去改變「不得不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的比例。
要點2:四圈層法,找到內在動力驅使的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一層層篩選出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也可以去做的事情。
賈伯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就是人生真的很短暫,我們要做就做心底最喜歡的那一件事,然後做得足夠精彩。
方法三,把做事情最重要的理由變成讓自己開心。
要點:做事情讓自己開心並不是自私,利己和利他其實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如果你每天做的事情都讓自己不開心,恐怕也很難讓身邊的人開心,而你自己越開心,就有越大的概率去幫助到別人。讓自己快樂,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B、增加幸福感的三個小技巧
技巧一,增加幸福催化劑。
想要渡過生活中的艱難時刻,需要多培養一些讓自己開心的幸福催化劑,讓它感染和帶動其他時刻的感受。
比如說一個父親或母親,對他們來說幸福的催化劑就是周末和孩子共處的時光,這個周末的幸福感能夠支持他們渡過繁忙的一周。
技巧二,嘗試表達感恩。
沒有人是理所應當為你服務的,所有人為你的付出都應當心懷感恩。當我們每天能夠去感激別人為自己付出的時候,反而更讓自己感覺幸福。
每天早上做晨休日記,寫感恩日記,是一個會讓自己感受到濃濃幸福感的有效方法。
技巧三,冥想幸福。
想像自己處於開心幸福的狀態,往往就能夠獲得幸福感。比如想像和愛人在一起相處美好的時光;比如想像在做一個非常得心應手的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冥想幸福,會讓積極的情緒在全身蔓延,讓內心變得寧靜和幸福。
總結:幸福不是終點,是快樂+意義
追求幸福應求精而不在求多。簡化生活,關注內心和經歷才是我們生活的終極意義。
作者認為,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人生最高的目標是幸福,但幸福不是終點,不是一個要追求的結果,而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持續獲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