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炎顧名思義為膽道發生炎症反應,在某些貓只(非全部)可能延伸至周邊肝臟實質。貓罹患此病較狗更常見,根據不同病因可被分成三大類:嗜中性膽管炎(neutrophilic cholangitis)、淋巴球性膽管炎(lymphocytic cholangitis)及肝吸蟲引起之慢性膽管炎(cholangitis due to liver flukes)。
嗜中性膽管炎(Neutrophilic Cholangitis)
圖一、患有嗜中性膽管炎的病貓可見膽管周圍有嗜中性球浸潤。
(圖片來源:Gregory F., 2009)
病因及致病機制
嗜中性膽管炎又稱為化膿性膽管炎(suppurative cholangitis)、滲出性膽管炎/膽管肝炎(exudative cholangitis/cholangiohepatitis)、及急性膽管炎/膽管肝炎(acute cholangitis/cholangiohepatitis)。主要病因為來自小腸的細菌,經由膽道上行造成急性感染,常見的感染菌種包括鏈球菌(Streptococcus spp.)、梭菌(Clostridium spp.)、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及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其中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感染後典型的病理變化為膽管腔、膽管壁及門脈區出現水腫及嗜中性球浸潤(圖1),偶爾會伴隨肝膿瘍(hepatic abscess)膽囊炎(holecystitis)。較為慢性的病例其門脈區的滲出液中則包含嗜中性球、淋巴球及漿細胞,代表病貓膽管受到持續性的感染。
臨床症狀
雖然各年齡層的貓皆會罹患嗜中性膽管炎,但主要發生於年輕至中年的貓,典型症狀為因膽汁淤積及膿血症而出現嗜睡、發熱及黃疸。此病一般為急性,但仍有較為慢性(病史大於一個月)病例報告。
診斷
臨床病理學檢查,相較於淋巴球性膽管炎,嗜中性膽管炎會有較高的節狀嗜中性球及帶狀嗜中性球(segmented and band neutrophil)數值、ALT活性及總膽紅素濃度。超音波檢查可見肝臟呈現粗糙或結節狀紋理,較為慢性的病例可見膽管擴張,而典型急性則不會有膽管擴張情形。因嗜中性膽管炎的臨床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與其它的膽管疾病有許多重疊之處,故無法單就上述檢查即確診貓只患有嗜中性膽管炎,只做肝臟的組織病理學檢查也無法確診此病,因許多病例其病理變化只侷限於膽管,即便肝臟出現病變也是非特異性,因此需要採樣膽汁進行細菌培養及細胞學檢查進行確診。
膽汁的採樣可藉由開腹探測手術或超音波引導下進行,採樣的過程有可能造成膽汁漏洩,此風險雖小但確實有發生過案例,特別是當病患膽囊壁失活或內部壓力增加時更容易發生,針對此建議使用開腹探測手術的方式,相較超音波引導更為安全。若選擇使用超音波引導則建議全身麻醉,避免針刺進膽囊時病患移動而增加膽汁漏洩的風險,採樣完成也需持續監測是否發生膽汁漏洩,必要時儘速進行手術治療。病貓採樣的膽汁進行細胞學檢查可見細菌及嗜中性球,需進一步進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性試驗。
治療及預後
病貓需依抗生素敏感性試驗之結果,給予適當的抗生素進行4至6周的治療,一開始給予阿莫西林(口服每公斤15-20毫克劑量,一日三次)為一項不錯的選擇;可考慮使用熊去氧膽酸 (Ursodeoxycholic acid),具有利膽及抗發炎的作用(口服每公斤15毫克劑量,一日一次)。出現膿血症或極度衰弱的病貓需住院給予靜脈輸液及抗生素;若病貓出現食欲不振則在餵食時需特別注意避免並發貓肝臟脂肪代謝障礙(feline hepatic lipidosis),此時給予高蛋白的飲食較為適合。
若及早且給予適當的治療,病貓通常都能完全康復,預後相當良好。若此病發展成較為慢性的病程,可能反應出病貓未受治療或只有部分治療,而長期受到感染所致。
淋巴球性膽管炎(Lymphocytic Cholangitis)
圖二、患有淋巴球性膽管炎的病貓可見門脈區有淋巴球浸潤。
(圖片來源:Otte et al., 2017)
病因及致病機制
淋巴球性膽管炎又稱為淋巴球性膽管肝炎(Lymphocytic cholangiohepatitis)
、淋巴球性門脈肝炎(lymphocytic portal hepatitis)及非化膿性膽管炎(nonsuppurative cholangitis)。此病為一種慢性漸進性的疾病,特徵為肝門脈區出現淋巴球浸潤,偶爾也可見漿細胞及嗜酸性球,常伴隨膽管增生及門脈區纖維化(portal fibrosis)。受影響的通常為較大的膽管,可見膽管出現不規則擴張並伴隨膽管壁增厚。此病詳細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某些研究者認為與免疫媒介相關,但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並無法有效治療此病。其它研究則提出一些可能的感染源,例如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spp.)或巴東體(Bartonella spp.),但仍需更多證據佐證。
臨床症狀
典型的淋巴球性膽管炎主要發生於年輕至中年的貓,好發品種為波斯貓,病貓往往有相當長的病史(數月至數年),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間歇性厭食、嗜睡和黃疸,但與嗜中性膽管炎不同的是,極少出現發熱。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出現高蛋白腹水,因此,如何區別此病與貓傳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FIP)相當重要。
診斷
臨床病理學檢查,肝臟相關酵素會輕微至中等增加,增加幅度與嗜中性膽管炎相比較不顯著;可能會有周邊血液嗜中性球增多症(neutrophilia)但不常見;最典型的臨床病理學特徵為γ-球蛋白濃度增加,此特徵在罹患傳染性腹膜炎的病貓也可見。放射學檢查可見肝腫大及某些病例會有腹水,但皆非特異性。超音波學檢查幾乎所有的病貓皆可見膽道擴張,總膽管及膽囊也可能擴張,需要和肝外膽道阻塞(extrahepatic biliary obstruction)做區別診斷。雖然臨床病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可幫助做初步診斷,但最終仍需肝臟採樣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因患有肝臟相關疾病的病貓其凝血時間可能會延長,在進行肝臟生檢前需仔細評估病貓的凝血狀態,必要時給予維生素K(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公斤0.5毫克劑量的維生素K1,一日兩次,持續三日),若出現生檢後出血,可使用新鮮冷凍血漿來控制。除非病程較急性,且有可能為嗜中性膽管炎,否則無須進行膽汁採樣。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區別診斷貓傳染性腹膜炎相當有效,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典型肝病變為多發性化膿性肉芽腫反應(multifocal pyogranulomatous reaction),可見血管炎(vasculitis)或血管周圍炎(perivasculitis),與淋巴球性膽管炎的門脈區淋巴球浸潤的特徵病變有極大差異。此病也可考慮使用血清學或PCR檢測巴東體,雖然此病原的重要性尚未完全了解。
治療及預後
直至目前淋巴球性膽管炎的詳細病因仍不清楚,因此各研究者對於此病的推薦療法,仍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推薦使用達免疫抑制劑量的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儘管此方式能改善此病的急性發作,但無法完全消除症狀,且無法避免疾病復發。使用抗生素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儘早給予治療,直至感染的可能病因被排除。使用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口服每公斤15毫克劑量,一日一次),具有利膽及抗發炎的作用,且能調節膽酸池並降低毒性膽酸。由於膽汁對於肝臟為一強效氧化毒素,可考慮使用抗氧化劑,例如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空腹時給予每公斤20毫克或200至400毫克劑量,一日一次)及維生素E(約每日給予100 IU )。然而,上述療法使用在罹患淋巴球性膽管炎的貓只皆未曾經過嚴格評估過。
此病與嗜中性膽管炎一樣,需密切注意病貓的飲食,給予高度易消化、高質量且蛋白含量充足的食物,避免並發貓肝臟脂肪代謝障礙(feline hepatic lipidosis),給予專為貓腸道疾病設計的飲食可能是最合適的,因為此病並發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機率並不小,若真的並發肝臟脂肪代謝障礙則需考慮使用插管餵食(tube feeding)。病貓若出現較急性的症狀,尤其是並發腸道或胰臟相關疾病,可能需要住院並給予輸液治療。
此病預後通常不佳,儘管給予治療,病貓仍會呈現長期的衰弱,但極少貓只死於淋巴球性膽管炎,可能原因或許是此病在貓並不會發展成終末期肝硬化,與狗不同。
肝吸蟲引起之慢性膽管炎 (Cholangitis due to Liver Flukes)
圖三、肝吸蟲引起慢性膽管炎之病貓肝臟。
(圖片來源:Xavier et al., 2007)
病因及致病機制
此病為後睪科(Opisthorchiidae)或雙腔科(Dicrocoeliidae)之吸蟲感染所致,其中扁體吸蟲屬(Platynosomum spp.)為熱帶地區最常見。當貓獵食攜帶肝吸蟲之中間宿主(如蝸牛及蜥蜴),便會遭受感染,此時蟲體會從腸道經由膽管移行至肝臟,引起慢性膽管炎及膽汁淤積(圖3)。
臨床症狀
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嗜睡、體重減輕、食慾降低、腹痛及嘔吐,若肝吸蟲數量過多則會引起黃疸。
診斷
超音波學檢查可見膽管擴張及纖維化,此影像與罹患淋巴球性膽管炎類似,簡易的區別方式為進行血液抹片檢查或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CBC),可見嗜酸性球增多症(eosinophilia);主要的確診方式為進行肝臟生檢採樣、膽汁採樣或糞便檢查中發現肝吸蟲卵;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則可見門脈區有嗜酸性炎症反應(eosinophilic inflammation)。
治療及預後
目前建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為使用吡喹酮 (每公斤20毫克劑量,一日一次,持續三日)。除非病貓已遭受嚴重感染,只要正確治療大多預後良好。
參考文獻
1.Clark JEC, Haddad JL, Brown DC, Morgan MJ, Winkle TJV, Rondeau MP. Feline cholangitis: a necropsy study of 44 cats (1986-2008). J Feline Med Sur 13: 570-576, 2011.
2.Gregory F. Hepatobiliary Diseases in the Cat. In: Nelson RW, Couto CG, eds. Small animal internal medicine. 4th ed. Elsevier Saunders, St. Louis, USA, 520-540, 2009.
3.Marolf AJ, Leach L, Gibbons DS, Bachand A.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feline cholangitis. J Am Vet Med Assoc 48: 36-42, 2012.
4.Otte CMA, Penning LC, Rothuizen J. Feline biliary tree and gallbladder disease: aet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Feline Med Sur 19: 514-528, 2017.
5.Warren A, Center S, McDonough S, Chiotti R, Goldstein R, Meseck E, Jacobsen M, Rowland P, Simpson K.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immunophenotyping, clonality, and eubacteri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cats with lymphocytic cholangitis/cholangiohepatitis. Vet Pathol 48: 627-641, 2011.
6.Xavier FG, Morato GS, Righi DA, Maiorka PC, Spinosa HS. Cystic liver disease related to high Platynosomum fastosum infection in a domestic cat. J Feline Med Surg 9: 51-55, 2007.
作者
百衛動物臨床檢驗實驗室 林詠新獸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