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某平臺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一隻雞隻有兩條腿,那麼家裡有三個小孩的家庭是不是最大的小孩總是吃不到?
說真的,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覺得挺好笑的。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一個雞腿的事情,還用得著拿到網上來問?沒想到的是,這個問題下面竟然有高達4231個回答!看來,大家對這件事很感興趣啊,或者說對這件事,大家都「有話要說」。
一隻雞隻有兩條腿,那麼家裡有三個小孩的家庭,應該怎麼去分配呢?我翻看了底下的評論,大致歸了一下類,一共有以下6種不同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1:老二老三一人一隻,老大沒份
剛看到那個問題的時候,我還在心中暗想「哪裡有這樣的父母呢?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每次都這樣,對老大也太不公平了吧」,沒想到在那些回覆中,這樣的情況還不少。
其中一位網友說:
家裡剛好有三個孩子,我和弟弟是龍鳳胎,相差十分鐘,下面還有一個妹妹。記憶中家裡養三個孩子實在是窮,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殺家裡養了一年的雞,每一次就是弟弟妹妹的,我的性格是懦弱包子型,每次都裝作若無其事不在意,實際小時候的自己總是會在心底默默的問一句:為什麼我沒有雞腿?為什麼雞腿總是給弟弟妹妹?
直到長大以後,家裡的生活條件好了,雞腿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了,每次上整隻雞,雞腿不再分配,任人取用,我每次都避開不吃,到現在還是下意識的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吃。
還有一位網友說:
我們小區裡一戶人家,前面有一個姐姐,後面又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有一天,這個媽媽買了兩個雞腿(賣雞腿的地方,可以買很多雞腿,但媽媽只買了2個),兩個兒子一人一個,大女兒也想吃,所以在輔導兩個弟弟功課的時候說,誰給我吃一口雞腿,我就給誰一朵小紅花。這話讓她媽聽見了,又是罵她不要臉,又說她會耍小心思,又懶又饞,並且還四處宣揚這件事。
看似很「不可思議」的情況,其實生活中也並不少見,即便老大的性格不是特別懦弱的,也會被父母一句「你是姐姐/哥哥,要讓著弟弟妹妹」噎的說不出話來。
◆分配方案2:所有雞腿剁成塊,大家一起吃
選擇這種分配方案的,佔了大多數。因為它最簡單、方便。
網友@朱明 說:
剛好我有哥哥姐姐,三個孩子。一般我們家的做法是剁了紅燒。雞腿大致需要斬成三四塊,兩條就是七八塊,加上雞翅,好吃的有十幾塊。 夠分了。
網友@皮球老爸 說:
一隻雞不能炒宮爆雞丁嗎?不能做成小雞燉蘑菇嗎?不能做成大盤雞嗎?不能做成黃燜雞嗎?三杯雞不好吃嗎?咖喱雞不好吃嗎啊?口水雞,手撕雞,照燒雞,不香嗎?
◆分配方案3:多買幾隻雞腿,每個孩子都有份
當然,現在的物質相對富裕了,大家的目光也就不僅僅盯在那兩隻雞腿上了,很多人就採用了「引入第三隻雞腿」的辦法。
網友@陸仁賈 說:
不逛市場,不逛超市嗎?那裡有很多單賣的雞腿,何苦就盯著一隻雞上的兩條腿?已經進入2020年了,如果雞腿不夠吃的話,為什麼不單獨多買幾隻雞腿呢?家裡真的連12塊一斤的雞腿都吃不起了嗎?
◆分配方案4:雞腿雞翅巧搭配,部位數量做調配
當然,也有人跳出了兩隻「雞腿」這個限定範圍,將雞腿雞翅搭配起來,再通過「數量」進行調整和「補償」。
網友@ 跳殺 說:
我家正好姐弟三個,我上有一姐下有一弟。小時候每次過年家裡都要吃一兩次整雞。在有小弟之前,每次吃雞,雞腿自然是姐弟一人一個。有了弟弟之後,就變成兩個弟弟每人一個雞腿了。想說重男輕女的先且慢——兩個整翅都歸姐姐了。所以說,眼界要放寬一點,別只盯著腿……
所以,誰吃到雞腿不是重要,父母的急智和情商才是重要。只要方法得當,小孩子也不太懂無理取鬧。
◆分配方案5:雞腿歸爸媽(長輩),孩子都沒份
有跳出「雞腿圈」的,也有人跳出了「孩子圈」,雞腿不只是孩子的「專利」。
網友@懶癌 說:
只有兩個雞腿,給三個孩子怎麼都不公平,所以為了公平起見,倆大人吃了,啥事兒沒有。同一個餐桌,同一盤雞,也許部位不同,但是營養是一樣的,父母與孩子共同進餐,你應該吃一點那些「好東西」,而不是讓孩子獨享。
網友@Atropa 說:
我們家是從來沒有「雞腿是需要留給孩子吃的」這樣的規矩的,當然是爸爸一個媽媽一個咯。
如果不是嬰幼兒專用食品,我也比較贊同父母和孩子平等分享食物。而且,父母也有吃雞腿、雞翅的權利。
◆分配方案6:整隻雞一起端上桌,想吃哪塊夾哪塊
另外,還有人就提出了一隻雞,不光有雞腿,還有雞胸,雞翅,雞爪等很多部位,為什麼一定要分配雞腿呢?
網友@大臍二橙 說:
整隻雞一起端上桌,有人撕雞腿、有人吃嚼雞胸、有人啃雞翅,不好嗎?至於雞腿,誰夾到就是誰的,不會特別遷就孩子吃什麼。
三個孩子,兩隻雞腿,不夠分,父母的應對才是至關重要,不同分配方案中暗藏不同的育兒觀念。
◆老大沒份:大的就該讓小的
孩子多,雞腿少,大的小孩總是吃不到或者女孩子就沒份?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同胞競爭」這個詞看得越來越多,為什麼老大一定要讓著小的呢?
記得人民日報之前有報導一篇文章,越來越多家庭出現了同胞競爭障礙。因多年的獨生政策,讓很多孩子都適應了獨苗的生活,所以不適應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生活,多了個弟弟妹妹後,凡事都要讓著,感覺自己不被愛了。
有部電影《折翼蝴蝶》,劇中的小女孩因為對父母寵愛弟弟,忽視自己,精神上扭曲陷入了魔障,最後竟然親手用手捂死了弟弟。
「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真心想對家裡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說:不要忽視另外一個,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給孩子一樣的愛。不要因為孩子小,認為他們不知道你的偏心,其實孩子不管多小都知道。你這樣做對另外一個的傷害很大很大,會一直影響她一生。
◆剁碎或者多買雞腿:一碗水必須端平
在所有的評論中,選擇「把雞腿剁碎」或者「引入第三隻雞腿」的人最多。用網友@ 朱明的話說,就是:
能夠技術性解決的,就不要扯到倫理的高度;能夠花錢來解決的,就不要扯到感情的範疇。
這當然也是一種解決辦法,而且是最簡單省事的解決辦法,也是看起來最「公平合理」的辦法。然而,它只是暫時的迴避了這個問題,並沒有徹底的解決問題。
而且,現實中的很多事情,要比這複雜的多。用網友@ 文默默 的話來說:
幸好這裡問的是雞腿而不是房子,.如果把雞腿換成了房子,你能隨隨便便再買一套房子,還是把房子分成幾份?
◆雞腿雞翅巧搭配: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滿足孩子
雖然現在整體來說,物質相對是富足充裕了。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自己多多賺錢,儘可能的讓孩子能夠「按需分配」。
但是,有時候我們必須要接受現實,就是不夠吃,就是只能吃一點、塞牙縫都不夠。所以,我們只能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滿足孩子。就像網友 @深夜 說的那樣:
有位朋友,獨生兒子七八歲,某日邀幾位發小到家聚會,上了一道菜正是清蒸全雞,三個小孩都吵著要吃雞腿。朋友把兩隻雞腿分給客人的小孩一人一隻,然後把兩隻翅根削作雞腿狀,給自己兒子,三個小孩都吃得很高興。
現在市場是不是有很多把「雞翅根」稱為「雞小腿」的嗎?你看,沒有更多的雞腿了,把雞翅根做成雞腿的形狀,是不是既沒有增加成本,又滿足了孩子「吃雞腿」的願望?
◆雞腿歸大人:取消孩子的「雞腿權」,不過分溺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有什麼好東西(不僅限於食物),都會優先給孩子。寶寶們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認為得到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反之,則會引起他們的不良情緒。所以,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從取消「雞腿權」開始。
其實,不管是雞腿還是對蝦,它就是龍肝鳳髓,也沒有孩子吃得,大人吃不得的道理。家長千萬不能助長孩子「吃獨食」的特權心理。
◆一隻整雞端上桌:人人平等的概念要從小建立
這個問題中,雞腿是象徵物,象徵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分配之前,大人應該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不管是吃還是玩,不管是雞腿還是冰激凌。
很多時候家長不要老想著自己是規則制定者,而要將自己視為規則之中的人。如此,才可能真的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公平、平等,之後才能使孩子生發出自然的愛與奉獻。
在孩子的世界裡,小到雞腿,大到其他資源,更多時候看到的是「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可能才是多子女家庭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如果給孩子留下「從小到大我都沒有得到過雞腿吃」的怨念,這父母就有點失敗了。
這其實不是雞腿的問題,而是分配的問題,是家庭的教育問題。你在這件事中的處理方式,將極大影響孩子日後的性格,品質和精神面貌。如果「分配不當」,就會釀成巨大的事故,家庭教育就會出現問題和紕漏。所以,會不會「合理」分雞腿,考驗的是父母的育兒智慧。
1、父母要善於換個思路解決問題
兩個雞腿,怎樣公平的分給三個孩子,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首先是三個孩子飯量不一樣(三歲的孩子和十歲的孩子,飯量要差一截),每個孩子分到的雞腿一樣多,有人吃撐了,有人沒吃夠;其次是每個人的心態不一樣,遇到個自私點的孩子,恨不得全部歸他一個人;最後是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有人特別喜歡吃雞腿,有人覺得吃哪塊都一樣,還有人壓根兒對雞腿沒興趣。
所以,不管是把兩隻雞腿剁碎了分成三份,還是引入第三隻雞腿,雖然你做到了「平均分配」,卻無法保證每個孩子都滿意。那麼,我們不妨換個思路:
老大最愛吃雞翅,那雞翅就優先給他;老二對雞腿情有獨鍾,兩隻雞腿都歸他了;老三年齡小,無骨無筋的雞胸肉最適合他了;雞雜配點酸菜炒一盤,給爸爸當下酒菜,他絕對喜歡;雞爪、翅尖滷一盤,好吃到舔手指,誰也別跟媽媽搶;剩下的雞架煮成湯,全家一人來一碗!
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最喜歡的,誰還會糾結那2隻雞腿呢?當你轉變了這個思路之後,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要讓孩子知道沒有世界上「絕對公平」
很多人說現在物質這麼豐富了,雞腿是什麼珍貴的東西嗎,再買一根不就得了?問題是「引入第三條腿,」真的就能解決公平問題了嗎?第三條腿,不是來自同一隻雞的,萬一買的比這兩隻大了,或者小了呢?
所以,大人只能抓主要矛盾,大體上公平公正,某些細節上的不公,通過其他地方或者方法來彌補。
《紅樓夢》中薛姨媽在分配宮花的時候的方式就很值得借鑑:王熙鳳因為是已婚的媳婦,被安排在最後,只能拿「別人挑剩下的」,但別人只得2隻,她卻有4隻,在數量上比別人多了一倍!若不是這個順序被周瑞家的打亂了,又哪裡會惹得黛玉不高興呢?
就像前面網友 @深夜和@ 跳殺 說的,沒有分到雞腿的孩子,可以獨享兩個雞翅,這樣,孩子也算是得到了一定的「補償」,心裡就會平衡多了。
有多孩家庭的父母們都知道,養育孩子,真的無法做到絕對公平。而事實上,孩子們也不需要絕對的平均主義,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3、要培養孩子從小學會愛和分享
因為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的,所以東西總是不夠的。對於孩子比較多的家庭,面臨的不是一個「雞腿問題」,而是每時每刻都有的「分配問題」。所以,與其制定標準去分配,不如家長放手, 培養孩子學會愛和分享。
網友@鶴不歸 說:
我就來自農村最底層家庭,家裡有三個孩子,我是老大。在母親的教育下,我們姐弟三個都會主動把好吃的留給別人。一個農村婦女,都能教會孩子不吃獨食和家人共享,其他很多家庭都會如此。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從小學會分享,因為我們分享出去的不僅是食物,還有我們對對方的愛。
對於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孩子之間的相處是個大學問。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專門講家庭中長幼之間相處的,有一個詞叫「兄友弟恭」。長幼之間,年幼的要孝敬和尊重長者,長者要照顧和尊重幼者。這種互相友愛、尊重的關係,不僅讓家裡的人際關係更和睦,進而擴大到社會當中,也讓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關心、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更有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所以,家長一定要切實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享的教育,讓孩子能夠養成大氣的性格,積極的心態,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4、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解決
網友@呂不同 說: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大人一開始就將自己擺在分配者的位置上。這是很多父母的一貫作為,我以為這是不對的。我的意見,是讓孩子自由決定,兩個雞腿擺三個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只有兩個,你們看著辦。
父母們在家,也可以把這種「分配權」交給孩子,並相信孩子自己就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方案。
你們看,並沒有絕對正確,或者錯誤的處理方法,每一次的分配方案都可以不同,每一種分配方案裡,都可以藏著你希望孩子們學到的美好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