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帶王陵旁的千年古剎——汝州陵頭淨因寺
劉孟博/文
美篇雲上/配圖
淨因寺,乃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趙廷美陵區內的功德墳寺,位於汝州市區西北三十裡許,陵頭鎮魏悼園內。淨因寺自肇建迄今,歷代屢毀屢修,惜其碑刻史料等存留無多,使今天想要詳細了解該寺歷史的人,引為憾事。
所謂功德墳寺,即舊時皇室、貴戚、勳臣,於先祖墳塋之側修建寺院,募請僧人為亡者修善事,祈求冥福,兼及守護先祖墳塋並執四時八節祭祀的場所。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章奏十三》卷十五 治平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所上《言永昭陵建寺札子》曰:「臣竊聞近有中旨,於永昭陵側別建一寺,未知信否。果如此竊恐不可,何則宣祖、太祖、太宗三陵共有一寺,若獨於真宗、仁宗各置一寺,則是尊奉之禮逾於祖宗。…………凡臣僚之家,無人守墳,乃於墳側置寺,啖以微利,使人守護種植而已。」
宋代的功德墳寺多以功德寺、功德院為名,也有稱香燈院、香火院者。因其名謂繁多、內涵各異,若按照修建者的政治身份不同,可依次析分為帝陵寺院、王公貴族墳寺、勳戚大臣墳寺及庶民墳庵。王公貴族、勳戚大臣的墳寺,因由皇帝以「特例」、「特恩」的名義勅賜匾額,其地位上僅次於帝陵寺院,宋代每頒勅額賜予此類王侯、貴族、勳臣墳寺,不但免其租稅,更賜予任命僧尼及頒衣、賜號之權利。後來,此類寺院成為王侯貴族私有財產之保障,產生甚多流弊,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朝廷本擬改貴族私寺為官寺,後因反對者眾多而作罷。
追溯淨因寺之建於何時,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寺觀》卷九記載曰:「淨因寺,在州北二十五裡,宋元符庚辰建,有魏王勅旨臥碑悼園在焉。明代重修,州人何讓記云:「距汝城西北僅一舍許,有寺曰:「淨因」。峴山、崆峒遠揖於前,嵩嶽二室重奠於後,玉羊、鹿臺諸峰綿亙起伏,夾持於左右,松檜陰森,佳果繁碩,儼然一勝槩也。世傳宋太祖弟,秦王廷美葬此,當時愍廷美不得,其死,表其瑩域曰『魏悼園』,袝兆二十餘塚,華表、翁仲對峙林立。至哲宗元符間建寺,度僧守之,賜額曰「淨因」。」
何讓,明代汝州人。景泰七年(1456年 )丙子科舉人,歷任直隸興化縣(今江蘇興化市)縣學訓導、廣平府成安縣(今河北成安縣)知縣,晚年致仕歸鄉後,曾參與正德《汝州志》的修撰,由其撰寫的數篇碑文,為當今研究地方史不可或缺的歷史文獻。按照《直隸汝州全志》及何讓所撰《重修淨因寺碑記》記載,淨因寺應為宋哲宗元符庚辰年所建,即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然而根據目前已知史料來看,最遲在宋神宗時期,魏悼園內的淨因寺便已經存在,因為熙寧五年(1072年)《脾山悼園監護等題記》、熙寧六年(1073年)《附葬陳國公監護等題記》兩碑,落款均為「主持淨因院主賜紫沙門淨宣立石」。
淨因寺北宋、金、元時期的建築規模及僧侶情況,因沒有相關史料進行表述,今人已無從得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據元代王君禮《重修青山祖師廟碑銘》記載,至正元年(1341年),淨因寺僧人法宏,曾募化四方功德主,對脾山之巔的青山祖師廟進行過一次大修。「但經歲久,風雨飄搖,脊獸磚瓦脫落,牆垣門窗圮壞。 時有淨因寺住僧目擊心傷,滌慮攄誠,募化四方。一時輸磚瓦、木植、資財、人工者,不招而至。廟宇重新,鑄金像一尊於正,塑侍神四尊於側,鐘磬爐鼎,煥然改觀。又建關聖帝殿三楹於左,聖公、聖母殿三楹於右,大門一座。經營於至正元年二月丁卯,落成於二年三月庚辰。」
北宋後的二百餘年間,汝州地區戰事頻發,境內很多古蹟名勝或毀於戰火,或年久失修,至明初無不示現凋敝破敗的景象。明朝建立後,社會日趨安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寺觀祠廟,由官府撥款或民間自發募資,相繼得到修繕,重現往昔規模。「由宋以降三百餘年,兵燹薦臻,是寺不知其幾更變也。迨入國朝,奄有四海,當諭天下郡邑,凡遇前代名祠,悉與修舉,勿置淪沒。由是畚瓦礫,禁樵採,乃復其寺。始焉草創殿宇,像設粗備而已,積歲寢遠,至寺僧惠祿其徒妙雲、妙果相繼住持,募緣重修。首葺正殿,諸像莊嚴,次建天王殿,以鎮山門,伽藍、祖師、毗盧、羅漢等殿以及丈室、鐘樓、齋廚、庾庫,漸以告成,視舊改觀,煥然維新。」
淨因寺自明代中期經妙雲、妙果兩位主持進行大修之後,達到了寺院的鼎盛時期,基本奠定了日後寺院的布局和規模。至1950年前後,淨因寺內尚有各類殿宇三十餘間,粗達數圍的古柏數株,此後寺中古柏遭到砍伐,建築也因挪作他用,而漸至無存。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恢復,千年古剎淨因寺也迎來了新生,在四方信眾的共同努力下,被毀的寺院也逐步得到恢復。
附:《重修淨因寺碑記》
重修淨因寺碑記
明 何讓
距汝城西北僅一舍許,有寺曰淨因。峴山、崆峒遠揖於前,嵩嶽二室重奠於後,玉羊、鹿臺諸峰綿亙起伏夾持於左右。松檜陰森,佳果繁碩,儼然一勝槩也。
世傳宋太祖弟秦王廷美葬此,當時愍廷美不得,其死表其瑩域曰『魏悼園』。袝兆二十餘塚,華表、翁仲對峙林立。至哲宗元符間建寺,度僧守之,賜額曰「淨因」。按《宋史》,廷美以被譖獲罪,黜王爵,貶涪陵縣公。既而安置房州,居一載,憂怖而卒。嗚呼!廷美之於太宗,猶叔叚之於鄭莊也,叔叚以顯惡而見伐,廷美以怨望而播遷,使太宗恩以馭之,則廷美必無取貶之事。夫何詭口一加,遽至於斯,百世而下,感慨係之矣。
由宋以降三百餘年,兵燹薦臻,是寺不知其幾更變也。迨入國朝,奄有四海,當諭天下郡邑,凡遇前代名祠,悉與修舉,勿置淪沒。由是畚瓦礫,禁樵採,乃復其寺。始焉草創殿宇,像設粗備而已,積歲寢遠,至寺僧惠祿其徒妙雲、妙果相繼住持,募緣重修,首葺正殿,諸像莊嚴。次建天王殿,以鎮山門。伽藍、祖師、毗盧、羅漢等殿以及丈室、鐘樓、齋廚、庾庫,漸以告成,視舊改觀,煥然維新。
歲壬申秋,太守楊候命駕省斂駐節,於茲進果等。曉曰:「是寺肇立有自來矣!非若尋常私創者,比奈何自始迄今,漫無考據,將來世遠人亡,氏號俱泯,則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乎?」亟命輦石於山,琢礱就緒,爰託有識者請予記之,因述是寺之源流,與今所以葺舊而更新之者,由來如此。
汝州劉孟博摘錄整理自《直隸汝州全志·寺觀》卷九
註:標題為筆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