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來,路過西緝虎營的市民,紛紛為路邊一處古色古香的寺廟建築所吸引,一座青磚重簷建築孔雀藍琉璃瓦覆頂,兩旁建有鐘樓和鼓樓。時有行人好奇地上前探問,這裡究竟是何所在?原來,這便是剛剛修復完成、即將開放的千年古剎——普光寺。
普光寺位於西緝虎營15號,緊鄰後小河小學。據清道光《陽曲縣誌》載,普光寺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普光寺坐北朝南,原為二進院落布局,佔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中軸線有大殿、後殿,兩側有廂房。大殿為明代遺構,後殿為清代建築。大殿五開間,懸山頂,琉璃脊。
4月1日,修繕後的普光寺全景。賈鵬攝
歷史上,普光寺地處晉王府外西北角,是原府城內現存的四座佛教寺院之一。據傳普光寺舊時享有「普光第一地」之美譽,被稱作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大殿前立一通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所刻石碑,名為《重修普光寺碑》,此碑是2014年6月修復距普光寺僅僅幾百米遠的圓通寺時,在其大殿東山牆牆基之下發現的。碑上刻有「普光寺,晉城之古剎也,肇自漢,建安年創,至唐而名其寺,因金相上有普照王字……迦葉書偈於此寺中,偈石尚存,此寺為求迦葉傳衣缽之所……元時大寶法王嘗棲於此……影堂前乃圓通殿,建造巍然,是為古觀音法會……嘉靖初,寺中有焚香道人……」共500餘字,從中可以得知,普光寺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普光寺原來叫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碑文或可與《陽曲縣誌》中關於普光寺的記載相印證:「普光寺在七府營,漢建安年間建,唐初賜名普照,後避天后諱改今名。」縣誌中所說的「天后」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因為武則天名武曌(zhào),為避她的諱,便改普照寺為普光寺。曾有文化愛好者撰文說,普光寺不僅僅歷史悠久,更有不少得道高僧在此講經傳道,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印度高僧板特達(梵語「學者」之意)。他立志學習玄奘,東行中國,特別嚮往瞻禮五臺山,研習中國文化。明洪武二年(1369),他終於來到五臺山,實現了終生夙願。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朱元璋為其精神所感,特迎請他至明都(今南京),於奉天門召見,賜號「善世禪師」。在其晚年,晉王又請他來太原普光寺作住持,並封其為「大國師」。
修復前岌岌可危的普光寺。資料圖
倘若碑文確切,普光寺至今便有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曾經,普光寺卻淹沒在一片臨時建築中,不為人知。
新中國成立後,普光寺由陽曲縣一學校佔用,後交由西緝虎營小學使用。普光寺大殿曾經是西緝虎營小學教師的辦公室,後來還當過宿舍、倉庫,也曾一度用作民居,被一些平房圍擋,被很多雜物堆壓,兒童嬉戲於此,居民於此搭衣,加之年久失修,千年古剎,岌岌可危。
2009年,普光寺列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市政府啟動了《太原府城歷史建築、歷史民居保護修繕工程》,普光寺修復項目也列入其中。
經過近7年的精心修繕,普光寺重現往日恢宏。修繕後的普光寺擴建為三進院落,軸線對稱布置,依次為山門(天王殿)、普光殿、普光明殿、藏經閣。兩側依次為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東西廊房、文殊殿、普賢殿、東西迴廊、齋堂、影堂、東西方丈室。一進院的普光殿保持了明代官式形制,簡潔莊重。在原址上修復的大殿主體木構梁架,均為原有材質,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殿內屋頂隆起,梁椽枋檁錯落有致;梁架上繪有彩色飛龍、墨色雲紋,清晰可見;大殿正中塑有一尊菩薩,兩名童子分立兩旁;四周牆壁上繪有彩色描金觀音像。殿前抱廈鬥拱交錯,龍頭昂揚,古色古香;闌額兩側有凹雕香爐,精美異常。
普光寺大殿精美的建築構件。邢曉梅攝
為完善建築布局及使用功能,普光寺還增加了一些配套建築,二、三進院均為仿唐風格,建築高大宏偉,屋簷深遠。
修繕前,普光寺位於一片低洼之處,陷於深坑之中,低於馬路牙子1.6米,常年受水患影響,建築本體岌岌可危。為解決此隱患,復建時將明代大殿原址整體抬升了2.6米。施工時,依照中軸線,先在大殿四個角做出基準線,然後將大殿屋頂上的原有瓦件一塊塊卸掉,再小心翼翼地將大殿整體抬升,施工難度極大。據了解,整體抬升跨度這麼大、構件如此複雜的木構建築,這樣的案例在國內極為少見。
為了盡力還原普光寺的原有建築風格,在復建工程中,建築材料選用了較為貴重的花梨木及波羅格木,工藝則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
如今,普光寺主體建築已竣工驗收,共擁有大殿、過殿、廂房13間,佔地面積4800餘平方米,隸屬於太原雙塔博物館管理。不久的將來,這座歷史悠久的普光寺,將以一系列傳統文化展覽為開場,再度向公眾敞開大門。(邢曉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