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段經典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實,那些能夠承擔天下大任的人,往往都是屬於大器晚成的人。比如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近20年,終於成功復國;姜子牙直到72歲才得到周文王的賞識和重用,之後成為周朝開國元勳;漢高祖劉邦直到48歲才開始打拼天下,花了6年時間而君臨天下;等等。
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大器晚成,鑄造最大的器皿,需要的時間也長,所以最後完成。同理,一個能夠擔當重任的人物,也要經過長期的鍛鍊,千錘百鍊,所以成就較晚。正如處世奇書《小窗幽記》所寫: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那麼,大器晚成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呢?或者說,如果我們就是那個大器晚成的人,會從上天那裡收到哪些「暗示」呢?下面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
1、孤獨;
為什麼說大器晚成的人總會感覺孤獨呢?看完魯迅先生的這句話,你就知道了——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一個人如果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很是合群,很少會感覺孤獨;但是一個人要想變得優秀,要想積極上進,你就需要主動放棄某些無用的社交,變得回歸心靈深處,多反思自己,與自己對話,然後按照內心指示去做人做事。最終的結果就是你有了自己主見,不隨意了,也不合群,更會感覺沒有朋友,深感孤獨。
即便是你外圓內方,形體上融入了世俗圈子,內心也會時常感覺孤獨。就如陶淵明在詩句中所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用蘇軾的話說就是「高處不勝寒」,這裡所說的「高」不是指清高,而只是因為自己擁有遠大志向和目標,但是他人不能理解,甚至還譏笑,所以我們不由得心高了起來。
這就好比是,當初陳勝對小夥伴說「苟富貴,勿相忘」,小夥伴都恥笑他沒有富貴命,於是陳勝仰天長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一個人越是優秀,越會感覺孤獨,因為無形的背後有「馬太效應」起著作用。比如說,你會發現去健身房鍛鍊身體的人們,他們身材都很棒,但很多人身材不好卻不喜歡運動。愛讀書學習的人,越來越優秀成功;而越是身處底層的人,越是熱衷於追劇、刷視頻、玩遊戲。
通往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真正能夠自律、勤奮努力的人並不多,而堅持到最後的人更加少之又少。所以,那些感覺自己會大器晚成,並不斷努力付出的人,時常會感覺孤獨,沒有朋友。
一般人,注重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淺,不願意做長期投資;但是大器晚成的人,他們更加看重長期付出,更愛盯著目標「長跑」,他們一直奔跑,跑了幾十年,最後發現在賽道上面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所以他們經常會受到孤獨的「暗示」。
2、力量;
上面已經說了「大器晚成的人,就像猛獸一樣」,可見他們也是具備足夠實力,擁有強大內心力量的。
那些能夠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內心強大,他們自身就像一個能量場,可以吸引來更多積極正能量;他們敢於與命運作鬥爭,不屈服於現實,對夢想又不拋棄不放棄。
大器晚成的人,他們的力量來自於哪裡呢?答案就是日積月累,克勤小物。
他們習慣於單調重複的工作學習,以水滴石穿的毅力來積少成多;他們日新又新,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從未停止學習和努力,不斷積蓄力量,最後厚積薄發。
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我們如果把小事、容易事做好了,持之以恆,最後大事、難事也會水到渠成,很好解決。
有人會說「水是最有力量的,因為水可以以柔克剛」。
其實不然,水之所以可以以柔克剛,不是因為他柔弱,而是因為水懂得積蓄能量,匯集勢能,最後爆發出強大的力量,以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就好比是水電發電站,因為有水位差,水積蓄了足夠的勢能,才能夠發電一樣。
大器晚成的人,在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不斷優秀自我,不斷積蓄「勢能」,因此會感覺內心強大,充滿力量。
其次,在戰勝一個接一個的挫折,解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獲得多多少少的小成功或者小榮譽,便更加堅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正確的,因此也會感覺內心充滿力量。所以說,作長期戰略規劃的「晚成者」,內心會不急不慌,還經常會收到充滿力量的「暗示」。
3、希望;
一個人之所以選擇大器晚成,就是因為他對未來充滿希望,並堅信投機取巧不如腳踏實地。正如曾國藩家書中所寫: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是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之人,他40歲之前還是個教書先生,人生毫無起色;但是他對自己充滿自信,自比當世諸葛亮,也對未來充滿希望,深感自己將來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