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表面看似普通,背後卻並不普通的現象與事物,只要你善於觀察又肯刨根問底,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全才」牛頓,便是從墜落的蘋果這一看似普通的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遠的不說,就拿這辦公最常見的A4紙來為例,儘管是生活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存在了,可你知道為什麼將其命名為A4嗎?又為何其形狀是矩形而非正方形?由於這些問題太過「刁鑽」,因此也沒有幾個人能將其緣由真正講清楚。
看似普通的A4紙 其尺寸為何如此「怪異」?
為何要叫A4?
為何尺寸是210x297mm,有零有整?
為什麼不是正方形?
為什麼。。。
。。。。。
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有這些疑問?這並非庸人自擾,而是對生活中「細小」的探知。
凡事都要有個標準,只有將事物標準化後才利於將其普及與推行。早在19世紀20年代,德國人便將紙納入了自己的工業標準體系,德國工業標準比例(DIN),後經過不斷的演變與推廣, 國際標準紙形成了如今的三個大類,即A號紙、B號紙、C號紙。當中,以A號應用最為廣泛。
何為A號紙?如果你以為A號紙家族只有A4紙的話,可就孤陋寡聞了!
emmm。。。
實際上,除了A4幅面以外,A型紙家族還包括了A0、A1、A2、A3、A4、A5、A6等幅面規格。
字母A後面的數字,則代表了紙張可以對摺的次數,A0對裁後可以得到2張A1,A1對裁可以得到2張A2,依此類推,A4實際上就是A號基本尺寸的紙對摺四次後的大小。各幅面大小如下圖所示↓
細心的朋友可能從上面的圖示中,看出了一些端倪,沒錯,從整套A型紙來看,它們之間似乎遵循著某種比例。寫到這裡,我們就不能不來談一談紙張的比例問題了。
審美的標準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變化,唐朝以胖為美,如今卻流行骨感美,紙張亦是如此。20世紀初期,歐洲對於功能和美的對抗逐漸體現在了紙面上,先驅們希望紙張要兼具實用性與美感。在那個時代獲得美感的方式,已從模仿自然有機形體逐漸向科技和工業化轉變,在傳統美學和新興工業美學中找到了一個切入點,那就是比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當我們看到黃金比例時,為何會產生視覺上的愉悅?就像是承載了古典主義美學精髓的黃金分割比例「1:1.618」;而當先驅們將有關比例的研究沿用到印刷術上之後,利用圓形與矩形的切割對稱,加之數學計算得到大量不同的黃金比例。
一下得到這麼多黃金比例,要用哪一個呢?顯然,單看紙的尺寸和比例是不能對其功能性做出判斷的,因此決定最終呈現效果的往往就要放在版式、紙張類型、印刷、元素,甚至是生產成本上了。
為何最終只有1:1.414勝出,並被納入了德國工業標準比例(DIN),該比例好在哪?實際上,1:1.414是最適合於標準化紙張型號的比例。我們以A0到A6這個區間舉例,A0尺寸為841x1189mm,面積是1㎡,不斷將長邊對摺分割並不會改變紙張原來的比例關係,且在大量的生產過程中不會造成任何的紙張浪費。
這也就回答了開篇的那個問題,為什麼A4紙的尺寸有零有整的(210x297mm)。儘管整數方便記憶,但卻不能被近似值5:7即1:1.4替代,因為按照對摺計算會出現誤差,更會帶來一系列複雜的比例計算問題,A號紙則不會。
不僅如此,A號紙在標準化的工廠進行剪裁時,還可以實現最大化的物盡其用,避免浪費,甚至說完全不會產生廢料,具有極大的功能性,像1:1.618等其它紙張比例卻無法滿足這一屬性。因此,我們在列印設備的進紙盒上,都能看到5x7(A4)的規格標識。
A4紙尺寸適中,其大小與書本差不多,既能很好的呈現電腦端的輸出內容又便於攜帶,因此非常適合用來列印或複印企業對外文件以及企業內部使用,除便於歸檔入冊外,流通性也更強;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幅面紙張,A4紙在價格方面也更具競爭優勢,尤其是對於那些用紙量大的企業,辦公成本使其不得不考慮在內的運營因素。在諸多考慮因素下,其他尺寸的紙張逐漸變成特殊用紙,僅在有特殊需求時才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