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CBO獨家www.cbo.cn 2015-11-06 訪問量:788
評論不難發現,經濟寒冬中,一股進口品開店潮卻撲面而來。無論是三年後重新發力的「和麥秀」,還是最近新揭幕的KK館和「四邦洋貨」,進口品代理商和跨境電商們紛紛試圖利用手中的品牌資源,緊跟當前進口品消費熱,順勢開出以個人護理為主的進口品專營店。
今年4月,和麥賀達在上海自貿區開啟大型跨境直營「和麥秀」,半年內共計開出37家連鎖;早前的1月,由廣東快客電子商務公司創辦的KK館線下實體店在東莞揭幕;而最近的10月,「四邦洋貨」在廈門湖裡區自貿試驗區開業,同期,四川省首家跨境電商保稅直購店——易歐蓉仁恆旗艦店也宣布開張。
CBO記者 侯歡歡
「未來,這種跨境直營店將是一種常態化渠道」,廣州市和麥賀達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宮正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而對於開實體店,也有像「隆盛泰」和「洋蔥小姐」這樣的觀望者。
個護品為主導 高性價比是亮點
早在2012年底,「和麥秀」在廣州五號停機坪購物廣場亮相,當年共開了三家「和麥秀」,彼時主要意圖在於產品展示。迎著風口的機遇,今年4月,和麥賀達決定重新發力,一口氣在上海、廣州等核心一線城市開出37家直營店,單個店鋪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以進口歐美和日韓日化品為主,100多個品牌覆蓋「口腔護理、個人護理、家居清潔、美容護膚、嬰兒用品、成人用品」等眾多品類。
據宮正介紹,和麥秀突出整個門店的日化產品「原裝進口」的屬性,其中,完稅產品佔到70%,保稅產品為30%,高性價比為亮點。和麥秀根據品類進行陳列,分個人洗護專區、口腔護理專區及居家清潔用品專區等。另外,和麥秀每月或每隔半月都會有營銷主題,以特價為主,單價比普通零售店約低40%。
和麥秀
宮正表示,目前,和麥賀達所經營的進口品牌銷售佔比看,口腔佔比為20%,衛生巾20%,洗護20%,其他小品類20%。其中,歐志姆牙膏、克林漢洗衣液、蕪瓊花個人護理品等表現最突出。「今年年底,和麥將引進50-60個品牌,主要集中在護膚品、彩妝、香水來進一步完善品類。」而隨著進口品呼聲漸漲,『和麥秀』明年會達到150家。
與和麥賀達經營進口品專營店不同的是,另一種進口品專營店以跨境電商為代表,是O2O的一種落地類型。
據了解,今年1月開業的KK館保稅店主打「生活體驗館」的模式,從線上上萬個單品中篩選出3000個涵蓋個人護理、零食、咖啡、紅酒等多品類的SKU,而其中,個人護理品佔比為70%,都屬於完稅類型產品,覆蓋多個品類,貨源穩定,記者獲悉,KK館新店保持環比10%的銷售增幅,格蘭瑪弗蘭,赫拉,資生堂等品牌為零售主力,SK-II即將導入。
與此相似,四川省首家跨境電商保稅直購店——易歐蓉仁恆旗艦店於10月在成都開業,所經營的商品全部為原裝進口,涵蓋化妝品、母嬰產品、進口食品、保健品和電子產品等。其中化妝品佔比高達60%,以護膚香水類為主,兼有少量彩妝。
政策利好下,開店成大勢所趨
自貿區的開放政策、國家支持跨境電商並打擊代購的利好背景下,進口品代理商和跨境電商都紛紛將觸角延伸到了線下。
四川易歐蓉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哲凌曾表示,眼下國家已經開始嚴查海外代購的行為,這對跨境電商來說是發展的推手。相比代購,跨境電商的價格更加實惠,產品更加豐富,貨源也有所保證。
身為進口品代理商的宮正表示,該公司其實開始並不擅長做直營店,但在自貿區開放若干年後,政府要求配合他們開直營店,並給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和麥秀』開始建立。「因為自貿區的概念,和麥秀市場反響不錯,單店銷售額在80-150萬之間。」宮正說,和麥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計劃將這個項目重點推進,年底門店有望突破60家,明年將開出150家。
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KK館採銷總監彭瑤認為:「進口品代理商開店是不錯的想法,但前提是把價格體系把控好,扶持好自己下面的經銷商和渠道商。」
KK館
據悉,在以迎合客戶體驗為目的的O2O落地項目KK館中,完稅商品可直接交易拿貨,而保稅商品無法直接帶走,必須通過網絡平臺下單支付,從保稅倉發貨,一般的貨期是5-7天。據悉,為了保證開店貨源,KK館的貨品中大部分是該公司花了兩年的時間積累的供應資源,「大部分完稅商品均是找國內總代或省代理商,而且只做有證件的正品行貨」。彭瑤說,今年底,KK館會在廣州、深圳、汕頭、羅定等地再開出7家實體店。
模式尚處於摸索期 不乏觀望者
對於這一趨勢,也有不少知名進口品代理商和跨境電商掌門人也表達了遲疑的態度。
北京隆盛泰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猛在接受《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採訪時就表示:「跨境電商這是大勢所趨,但如何落地運營還需要實踐摸索」。他指出,隆盛泰仍聚焦代理業務,暫時還沒有考慮開零售店的計劃,因為術業有專攻,直營零售店是一套新的業務模式,不是隆盛泰核心的發展方向。
知名跨境電商洋蔥小姐CEO李淙總結認為,現在很多進口品專營店其實是跨境體驗店,模式基本是完稅產品+網絡體驗作為綜合結構,確實在全國呈現爆發態勢,但他並不看好。
「我不大看好這種模式,因為這種整店輸出中,大部分的收入都是在完稅產品中獲得,而跨境免稅部分佔比相對甚少,某種說法就叫偽跨境電商,而從廣州個別做全店體驗的店來看,經營非常堪憂」。李淙表示,基於市場調查和店鋪盈利模型建設,洋蔥在一開始就排除了整店輸出概念,認為跨境產品對零售店鋪只是補充,核心是為店鋪增加成交轉化率,而不僅僅是用概念來引客流。
李淙舉例,例如一個店鋪日常進店300人、成交率為50%的話,那麼,150人將可能因為產品數量、品牌、價格等原因流失,這對門店來說是一種損失。而洋蔥的希望把這將要跑掉的150人「抓回來」,用更多的產品,更好的海外產品,更低的價格,實現轉化和回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