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
停下,
記錄。
在這亦真亦假的世界裡遊走,
每天感受著,
享受著,
愛著。
導讀:大學時一張揉皺的紙,紙上畫了些什麼,之後隨手丟掉。沒想到老師卻把它展現給同學們,這一偶然使得張凱惠開始了她的系列創作。最初她在追問什麼是美?美是被定義的,並不是約定俗成。她就用那些廢棄的紙張、畫布開始創作。有趣的是,她覺得那些材質有自己的生命,她不是在它們上面進行創作,而是和它們說話,和它們一起創作,將它們的紋理溶合在作品中呈現出來。
一個空房間,如果沒牆,「房間」的概念是不成立的。張凱惠開始思考繪畫性和空間性,然而更多的卻是把是佛家的「空無」哲思運用在其中。一半成長在國外一半成長在國內,她也總是在想東方思想和西方文化,很多糾結,於是在繪畫中用到水墨……
她更關注當下,記錄與記憶。總是隨手撿拾著什麼,放在兜裡,有時是一枚硬幣,有時是小草、葉子、石子,她把它們畫下來,就像生活的記錄一樣。而電子時代,手機好像人的外掛大腦,仿佛所有記憶都在「雲端」,記憶變成了程序一樣的東西,也可能被一鍵刪除。而看著電子圖冊,又仿佛觸不可及。她再開始這方面的嘗試,一層一層的截屏繪畫,不斷疊加,試圖以另一種抽像化的形態重視當下的真實。以及數位化的覆蓋也是她近期不斷思考的內容,她從自己的QQ號入手,不斷去重複這個數字的書寫,像編程一樣,最終也會呈現一個物化的圖像提供給人們一種參考。
今年還參與了父親張肇達一個服裝秀,關於環保同樣是她極為關切的領域。她把自己的設計運用到服裝上,從而提示:人類要以什麼樣的形態與自然共生?
綜上所述,她通過藝術創作提出的主要問題:
究竟什麼是美?答案是不確定的,但她通過被丟棄物而發現著被日常忽視的美;什麼才是真實的記憶?電子時代是不是所有記憶都是模糊的、被隔離的、被覆蓋的?她運用「空無」的哲思來做為詮釋的路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怎麼看待(觀看)當下的世界?全球電子設備化、大數據背景,虛擬世界和數字成為另一個窗口,無法描述概況,但從個人化視角做出嘗試,將虛擬抽象反轉為物化圖像重現真實。
張凱惠提到她最喜歡的兩位藝術家,一位是約翰·凱奇 John Cage,他的藝術提倡所有東西都是平等的,生活就是藝術,下雨的聲音、噪音,懂得欣賞它,感受它,就是美妙的。另一位是艾格尼絲·馬丁 Agnes Martin,她的繪畫非常細膩,不會多用力,就是藝術家看到和感受到的,有時是平靜,有時有波瀾,但很真誠地對待自己的作品。
從張凱惠喜歡的藝術家也不難看出她對藝術的理解,也正在秉承這樣的理想實踐著自己的藝術創作,從日常入手忠實體現著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位年僅23歲的年輕藝術家,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北京,一邊幫父親工作,一邊在進行著自己的藝術創作。她說,只要對藝術的熱愛一直在燃燒,就不會停止創作。
——米諾Mino
褶皺色彩系列
Cups
2016
19x13cm
Watercolour on paper
White Rabbit
2017
16x12cm
Watercolour onprinted paper
Untitled(04.11.2015 13:32)
2015
photographic paper
30x22cm
Paper
2015
25x35cm
Watercolour onpaper
A Beetroot
2017
30x30cm
Beetroot, PVA,resin on paper
Tea
2017
26x26cm
Tea, resin on paper
A Beetroot detail
Tea detail
一張平整且雪白的紙與一張皺褶斑斑的紙是否還是一樣的紙?一張皺褶斑斑的紙雖然與平整的紙張具有一樣的可書寫、可繪畫的作用,卻通常被認為是無用而且不被重視的。為什麼單純改變紙的外觀會改變其價值?我們是否經常會以一種尚未認真考慮或甚至找不到合理理由的普遍思維來評判各種事物的價值,而恰恰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被不斷挑戰的。
我認為,正是皺褶在產生才賦予了一張平平無奇的紙獨一無二的特殊性。正因被揉皺,產生了唯每一張紙獨有的紋理,一張毫無特色的白紙因而被其獨有的痕跡所定義。我在創作中強調紙的皺褶感,也是想要表示在我們常見的事物中,最常忽略的往往能出乎意料的吸引人。
褶皺線條系列
Instant 08
2018
25x40.5cm each
Ink and pen on paper
Instant 09
2018
25x40.5cm
Ink and pen on paper
Instant 10
2018
25x40.5cm each
Ink and pen on paper
Release
2018
170x100cm
Pencil on canvas
線是藝術的基礎,更是中國藝術的精髓和靈魂。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線條不依附於形體,而是追求其獨特的象徵意義。在繪畫者對線條的表達中呈現其靈魂所在和精神文化的深度。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對線條這一中國藝術的靈魂進行了表述。
作品裡隱含了一種東方的哲學觀念,將畫布上自然形成的皺褶肌理進行仔細勾勒,將細膩的皺褶肌理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複雜的自然脈絡,透露著一股生命的躍動感。皺褶與線條錯落交織,沒有邊界,就如萬物之間本沒有界限。隨機渲染的顏料,讓畫布、皺褶、顏料自然融合,呈現出自然與人交融的時刻。
像 素 系 列
Pret
2019
50x50cm
Acrylic on canvas
Tree
2019
50x50cm
Acrylic on canvas
Sky
50x50cm
Acrylic on canvas
Memory in Pixel series, Installation view
Colour of the sea
2019
84.1x59.4cm
Colour pencil on graph paper
數位技術的誕生在藝術世界中形成了新的詞彙,為這個時代的記憶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我們現在更習慣於通過電子屏幕接收信息和感知世界,再通過數字屏幕形成記憶和裝載回憶。
這一系列作品記錄了我對2019年發生的事件的記憶。在這個系列作品裡我使用了圖紙作為物理空間屏幕的一個載體。圖紙通常用於記錄數據,是一件與虛擬有著密切聯繫的一件物品。將像素化的低解析度數字圖像與我的記憶聯繫起來,圖紙上的每一塊方形中的顏色承載著我腦中記憶信息的碎片,最後形成一個圖像。這系列作品試圖呈現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的相似性,以及虛擬世界與我的現實生活的關聯。
數字繪畫系列
Self Portrait
2018
200 x 200cm
Acrylic on canvas
114.244.65.179
2020
60 x 60cm
Acrylic on canvas
如今,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聯繫開闢了一種新的方式來看這個世界。本次系列作品通過人與空間去探索物理和虛擬之間的關聯。網絡代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人、每個空間都充斥著虛擬的數字代碼,記錄著、聯繫著所有的人和物。
「Self-portrait」 表達的是人與虛擬代碼的關係。作品由我從小學應用到如今的QQ號碼以抽象方式表達,這個隨機產生的數字代表了在虛擬世界中我的身份,這幅作品代表了我在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多重身份。
「114.244.65.179」 表達的是空間與虛擬代碼的關係。以一個空間的IP位址作為畫作的輪廓,再以當下空間的顏色作為畫作的色彩,呈現虛擬和物理世界邊界的模糊導致的不真實感。
服裝設計系列
張凱惠手繪作品(+電腦後期製作)
張凱惠與父親張肇達共同合作的服裝設計
2020年秀場
這場發布會是我與父親張肇達,以及中紡綠纖共同創作的關於時尚藝術與綠色科技結合的新嘗試。
發布會的主題是「葉」。我們利用最常見的代表生命力的葉子作為契機,講述大自然複雜多變的循環,同時突出在綠色科技的發展下,生態面料的易降解性所能形成的新循環。
發布會的整個背景採用了我所創作的一系列以植物肌理為元素的圖案,希望運用具有夢幻感、未來感的背景,讓觀眾在觀賞發布會的同時,引發他們深思,在科技化的未來,生態循環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人與自然、人工與天然又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和諧共生。
發布會以人與自然的衝突作為開端,嘗試引發觀眾對生態失衡的思考。再通過連續三個系列,對大自然三種面貌的呈現,描繪出自然的多變與絢麗,提醒觀眾關注自然,理解自然。在最後一個系列呈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期盼通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約束與包容,未來世界會是更加燦爛斑斕。
張凱惠,1997年出生,現居中國北京的藝術家、時裝設計師。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繪畫系,獲一等榮譽碩士學位。在英國倫敦、劍橋、肯特、坎特伯雷、福克斯通等地曾舉辦共12次展覽。2019年回國後,在中國國際時裝周與北京時裝周中作為聯合設計師舉辦時裝發布會。
展 覽
09/2019 「2019 碩士畢業展」 ( 「2019 MA Degree Show」 ) (英國,倫敦,溫布爾登藝術學院)
01/2019 「ARTOPIA」 ( 「ARTOPIA」 ) 群展 (英國,倫敦,Yunus Emre Institute)
05/2019 「壓縮!」( 「SQUEEZED!」)碩士期中展(英國,倫敦,Nunnery Gallery)
08/2018 皇藝當代藝術暑期群展( 「RCA Contemporary Art Summer School」 )(英國,倫敦,Sackler Building and Johnson Gallery)
07/2018 「凝視」( 「TheGaze」 )惠斯特特布爾雙年展(英國,肯特)
07/2018 「夢想時光」( 「DREAMTIME」)群展(英國,肯特,FISHLAB畫廊)
06/2018 「在此處插入標題」( 「Insert Title Here」 )本科畢業展(英國,坎特伯雷,創意藝術大學)
06/2018 「線性」( 「LINEAR」)群展(英國,劍橋,劍橋國際藝術中心 - R.G Hung’s 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