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會常常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總是與患者一起去勇敢面對會奪走生命的疾患,全力以赴地用個人知識和技能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著光彩、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從小就是金庸小說迷的鄭一,曾有一個大俠夢。在金庸小說中看到「蝶谷醫仙」胡青牛、「七心海棠」程靈素等很多醫術高超的醫者,雖然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但無形之中也讓鄭一有了成為這樣的杏林高手的理想。1989年如願考入長春中醫藥大學,讀到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後,感到醫生的職責應該是「精勤不倦」、「懸壺濟世」,應當有一顆大慈惻隱之心。懷著這樣的初衷,他開始孜孜以求地學習醫學知識。
學霸型人才 精通多國語言
1994年,本科畢業於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的鄭一又師從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和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繼續攻讀研究生。2004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博士畢業後,到解放軍總醫院博士後流動站、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等交流學習。2017年,醫院成立了康復醫學科,鄭一成為康復醫學科主任。
患者正在做康復訓練
出門診、查房、指導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每天的鄭一都很忙活。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患者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患者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患者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康復醫學科跟其他科室的治療方案不一樣,沒有外科的『刀光劍影』,也沒有內科的『藥到病除』,我們的特色就是中醫中藥、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很多中風後遺症的病人來醫院的時候臥病在床,無法走路和生活自理,經過在康復醫學科的系統治療後,病情逐漸恢復,能夠照顧自己,甚至有些患者可以回到工作崗位,參加社會活動。」鄭一告訴記者,康復醫學科以現代康復醫學診療技術為主導,結合傳統康復治療模式,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復醫療服務,恢復其正常工作與生活,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鄭一擅長中醫辯證治療中醫內科疑難雜症,擅長配合針灸和康復訓練的方法全面解決康復難題。熟練掌握日本語和韓國語,和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以及韓國慶熙大學校韓醫科大學保持學術合作。編寫出版了《丹參研究》《醫學知行錄》等多部著作。翻譯出版了《The Lancet Treatment Handbook of Neurology》、《臨床のための筋病理》等多部國外醫學著作。
「讀書、看病、做學問」是人生信條
2013年7月,鄭一到日本參加了「國際少見疾病登記研討會」,見到了一個坐著輪椅的鑲邊空泡型遠端型肌病患者織田友理子,這是一種非常少見的疾病,一般20多歲發病,四肢肌肉從遠端開始逐漸萎縮,直至臥床不起,最後呼吸肌衰竭而死亡。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這個疾病。罕見病患者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人去關注。更沒有哪一個製藥企業為了幾百個患者投入幾十個億去研發治療藥物。按照國際習慣這些治療少見疾病的藥物被稱為「孤兒藥」。為了讓更多的患者能更早地得到有效的治療藥物,2008年4月織田友理子成立了日本遠端型肌病患者協會(PADM),協會的宗旨是通過患者交流和集體意願的表達,促進少見疾病治療藥物的研究開發,能早一日讓少見疾病患者接受治療。直至現在,這個「身殘志堅」的樂觀女孩對生命的無盡的渴望和祈求治癒的眼神,仍存在鄭一的腦海裡,永不會忘記。作為醫生,他也感到了醫學的無能為力,有的疾病使人長期受到折磨,但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鄭一說,每每看到這樣的病例或病歷報導,都會產生一種難言的苦衷,所以,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應當成為醫者的必修課。
日本學術會議
鄭一愛好讀書,「讀書、看病、做學問」是鄭一當前的人生信條。他每天都會隨身攜帶一兩本醫學書,閒暇之餘讀書不倦。鄭一覺得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剛剛在書裡看到的知識能夠立刻運用到患者身上,幫助患者解除病痛。鄭一的妻子也是一名出色的醫生,如今兒子也在山東中醫藥大學讀大三,一家三口選擇了同樣的醫學道路,「一不小心變成了中醫世家」,鄭一非常開心。
醫聖張仲景曾說過:「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這也是鄭一對醫生這一職業的理解。他認為,醫生不但要有愛心,更需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要幫助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依靠家人照顧,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2017年鄭一被評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同時也入選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培訓項目,為期三年的國家級人才的培訓也進入尾聲。「快到知天命之年,又回到學生的身份,我很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這三年得到了很多中醫大家的指點,也和來自全國的優秀人才進行了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只希望通過深造,提高業務水平,能幫助更多的人。」鄭一說。(記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