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會常常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總是與患者一起去勇敢面對會奪走生命的病患,全力以赴地用個人知識和技能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著光彩、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
1982年,張萬義於山東中醫藥學校中醫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在老家山東招遠工作,1990年調到東營市中醫院(勝利醫院),1991年前往山東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1996年博士畢業,並於2002年進入解放軍總醫院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做課題研究,2004年順利出站。現如今,張萬義已經近40年的醫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中醫」。
作為國家、省高層次優秀人才培養對象,張萬義接受了國家級名老中醫、國醫大師的耳提面命,具有較為紮實的中醫理論功底。臨床上精於辯證,圓機活法,善於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患者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吸引了眾多省內外甚至國外患者前來就診。主持完成科研課題15項,已獲獎10餘項,已鑑定待受獎2項。曾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山東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一項;管理局和東營市科技獎勵一、二、三等獎8項。主、參編著作4部,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發明專利2項,軟體著作權1項。
籌建老年病醫院和中西醫結合生殖醫院
農村出身的張萬義兄弟姐妹眾多,家境貧寒。父親騎著借來的破自行車到處看病的情形給年幼的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我就有成為一名醫生的理想,至少能救治家人。」
1996年,勝利醫院籌建了老年病醫院。張萬義告訴記者,老年病科跟其他科有很多不同。老年人生理退化,理解力、接受力還有反應能力都是下降的,他的敘述也是不完整、重複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這就需要醫生非常細緻耐心地跟他交流。「老年病是生理退化和病理性的交織,更具有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病程複雜,治療起來比較麻煩,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有變化,近期科裡光發燒的病人就五六個。所以作為老年病科的醫生需要更具有責任心和更寬廣的醫學知識。」
從醫近40年,讓張萬義印象最深的就是通過醫療服務,病人對自己的感激之情。張萬義說,自己家裡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鞋墊,很多老年人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病人的需求就是醫生努力的方向
張萬義十分擅長中醫藥治療疑難雜病,包括月經帶下病、調經助孕、咳喘、胃腸道疾病、頑固性失眠、眩暈、頭痛、汗證、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中醫治療調理、綜合療法治療慢性疼痛、中老年養生保健、女性美容及男女更年期調理等。這些年,來張萬義這裡看診的大部分都是疑難病人。這就需要醫生除了要有廣博的知識和醫療技術水平,還要有責任心。有時候單憑病人的敘述不進行檢查,很容易耽誤病情。另外,醫生也必須根據病人的需求來改變自己治療與研究的方向。「成立中西醫結合生殖中心的時候,我已經五十多歲了,而且生殖跟老年病也不搭界。但因為我是中醫,門診有1/3的病人是來調不孕不育的。中醫藥在治療不孕不育方面有很好的療效,而且當時東營並沒有中西醫結合生殖中心,於是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我就成立了中西醫結合生殖中心。」中心成立後,治療了很多不孕不育的病人。曾經有一位從俄羅斯來的女性,甲狀腺功能減退,不孕多年。經過治療很快懷了一個男孩兒,她專門過來表示要跟張萬義合影。
張萬義說,這幾年惡性腫瘤在他的治療中佔但很大比例。之前有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太太患淋巴瘤,全身長了很多淋巴結,精神狀態很差。找他吃了第三次藥的時候,身上腫脹的淋巴結就消失了,精神狀態也變好了。
作為中醫首席專家,張萬義每周二、四、五上午在門診坐班,周二在老年病科門診,周四周五在生殖中心專家門診。他的門診總是一大早就一群人排隊,結束都得到下午1點多,這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其他時間在病房查房,他個人還有兩個工作室,還要帶學生、講課、做科研,每天都很忙碌。「我非常喜歡大自然,願意出去玩,但現在基本沒有時間,休息的時候就在家睡覺。沒有特殊情況,我每個月都要回老家看看老母親。」
張萬義一直堅信,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要把它做好,對得起患者對你的信任。「醫生不但要有高尚的醫德,還需要細心、耐心、熱心,最重要的是要有廣博的知識,這取決於你不斷的學習。」(記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