膩膩拿著吸管水壺吵著要爸爸倒水。於是,孩爸和平常一樣,先倒了熱水壺裡的熱水,再倒些玻璃壺裡的涼水。水倒好後,孩爸直接將蓋子蓋好就把水壺遞給膩膩。
正當膩膩準備喝水的時候,在開蓋的瞬間,膩膩毫無防備地被吸管裡突然噴出的水流燙到了眼皮。
膩膩突然「啊」的大喊了一聲,隨後捂著眼睛大哭起來。
原來,兩個水壺裡的水都是前兩個小時剛煮開倒入的,熱水壺裡的水還是燙的水,而涼水壺裡的水也比較溫。也就是說,膩膩水壺裡的水是燙的。
給寶寶用過奶瓶、吸管杯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在密閉的環境下裝燙水,第一次打開蓋子的時候,燙水會順著奶嘴或吸管噴出來,如下圖。
粗心的爸爸,給膩膩倒完水後竟然都沒測試水溫,導致膩膩眼皮輕微燙傷。
平時,我一直教育膩膩,廚房裡正在燒菜的鍋具、剛做好的湯飯都是高溫危險物,一定不能去觸碰。還會讓她觀察水是如何燒開的,讓她嘗試觸碰比較燙的碗壁,滿足她的好奇心,並讓她明白燙手的感覺是不舒服的。
因此,面對高溫危險物品,膩膩可以做到不好奇,不接觸。
沒想到,懂了娃,傻了爸。膩膩自己都懂得避開危險,卻「栽在」爸爸的手裡。
生活中,寶寶燙傷的事件層出不窮,有輕微的,也有嚴重的。因此,我想趁著這次教訓,寫一篇關於預防寶寶燙傷以及燙傷後如何處理的文章,以此提醒和幫助其他的爸爸媽媽。
1.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
家庭中常見的容易造成寶寶燙傷的多為寶寶觸碰或打翻高溫的物體,比如:寶寶打翻裝有熱水的水杯、茶杯,被熱水燙到;寶寶觸碰剛使用過的鏟勺、大鍋;寶寶接觸到正在使用的熱水袋、取暖器……
因此,對於任何高溫的物體,爸爸媽媽應該放置於高處或遠處,讓寶寶夠不著的地方。比如:做飯時,應關上廚房門,避免寶寶入內;做飯後,廚房做飯的鍋具手柄應朝向灶臺裡邊;還沒到開飯時間,先別讓寶寶進入餐廳和廚房;熱水袋不應讓寶寶貼身使用;取暖器需要在成人照看下使用,成人離開時關閉,短暫離開時也要關上,或帶著寶寶一起離開。
2.提高大人的安全意識
膩膩輕微燙傷,是我家孩爸馬虎造成的。因此,除了給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外,大人還要做到細心照顧。
比如:給寶寶倒水後,應先用手腕測試下水溫;給寶寶放洗澡水時,應注意先放涼水再放熱水,或調整水溫到適宜的溫度;在茶几上燒水時,一定不要離開等等。
寶寶的安全與爸爸媽媽的安全意識有很大的關係。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一定要細心,及時察覺身邊可能存在的隱患,並及時消除或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證寶寶的安全。
3.進行防燙傷的安全教育
儘管爸爸媽媽都知道要儘可能讓寶寶遠離高溫物體,但可能因為環境的限制或大人的疏忽,還是無法給寶寶提供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當寶寶來到一個「有危險」的地方,我想,唯一能「救」寶寶的,也就只有寶寶自己了。
造成寶寶出現燙傷的情況,通常都是因為寶寶不知道燙傷的危害,或者是對高溫物體產生好奇心。因此,爸爸媽媽在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做到這2點:滿足寶寶對高溫物體的好奇心,讓寶寶體會燙傷的不適感。
在做飯的時候,我偶爾會讓膩膩觀察做飯的過程。有時候是我在做飯,有時候是爸爸在做飯。不管是誰做飯,都會由另外一個大人抱起膩膩,一邊和她一起觀看著,一邊給她講解著。
在煮湯、燒水的時候,膩膩能觀察到水是如何從冷的、平靜的狀態逐漸升溫沸騰變成滾燙的。在食材的準備以及烹飪過程中,膩膩能夠知道食物是如何從一個完整的、生的狀態變成一盤美味的菜餚。
有了這樣的過程,膩膩對於高溫物體就不會那麼好奇。不會因為聽到燒水時水滾開,鍋蓋碰撞鍋壁產生的聲音,或廚房炒菜,菜下熱鍋時「炸」的聲音而好奇想去觀看。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危險發生。而且,這也是一次非常不錯的廚房教育。
因此,爸爸媽媽在生活中,可以偶爾借鑑下這個方法,在時間比較充裕且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和家裡人配合著給寶寶來一場廚房教育。
此外,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爸爸媽媽也可以讓寶寶觸碰稍燙的物體,讓寶寶明白燙的感覺。比如:讓寶寶輕輕碰一下盛有熱湯的碗壁,讓寶寶用手指點一下盆裡的熱水。當然,在讓寶寶嘗試之前,爸爸媽媽最好先「以身試險」,避免讓寶寶接觸溫度過高的物體。
通過讓寶寶體會燙的感覺,明白這種感覺是不適的、疼痛的,這樣,寶寶在看見高溫物體時,就會主動避開。
有時候,爸爸媽媽在廚房做飯,難免會有輕微燙傷的情況,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好好利用這個教育的機會。可以讓寶寶觀察大人燙傷的部位,並向寶寶「哭訴」:「我不小心碰到鏟子,燙到手了,很疼。」如果燙到的部位確實很疼,則要及時衝涼水,情況允許的話也可以讓寶寶觀看大人處理燙傷的過程。這樣,能讓寶寶理解燙傷的危害。
如果寶寶不小心燙傷了,爸爸媽媽首先需要判斷寶寶的傷情。
如果寶寶觸碰的物體溫度並不會很高,而且寶寶受傷的部位面積也不會很大,爸爸媽媽判斷寶寶只是輕微燙傷,不嚴重的話,那麼可以在家裡護理。
如果寶寶燙傷的情況比較嚴重,如:所觸碰的物體溫度很高,燙傷部位的面積較大,或寶寶出現起水泡、傷口等,那麼,爸爸媽媽需要在家裡進行簡單的護理後,儘快送往醫院。
1.針對輕微燙傷,應進行「衝、抹」
出現燙傷,應第一時間將燙傷的部位用輕柔的、流動的自來水進行衝涼降溫,這個過程需要15~30分鐘的時間,直到燙傷部位感覺舒緩,沒有灼熱感為止。衝泡的過程,能讓皮膚表層以及內層散熱,降低燙傷的程度。
如果不方便衝水,或流動的水衝力太大,也可以浸泡涼水。浸泡的話,則建議準備兩盆水,一盆用來浸泡,當感覺水不夠涼時,迅速換另外一盆水浸泡。
「年糕媽媽」創始人李丹陽在關於燒燙傷急救的內容中提到:「如果燒燙傷很輕微,不嚴重,第一時間用冷水衝淋,等燙傷的地方晾乾之後,用蘆薈或者蘆薈膠塗抹,幫助傷口癒合。」
如果家裡有燙傷膏,可以等燙傷的部位晾乾後塗抹適量的燙傷膏。蘆薈是被證明最快修復肌膚的天然良藥。如果家裡沒有準備燙傷藥,有種蘆薈或有蘆薈膠的話,也可以抹一點蘆薈。
此外還要說一下眼皮燙傷的處理,像我家膩膩就是眼皮燙傷,而眼睛又是特別敏感的部位,不能衝也不能泡。爸爸媽媽可以用2個乾淨的小盆子或小碗裝上涼水,如果家裡正好有冰塊,也可以加上幾塊冰塊,再準備至少2條乾淨的小紗巾或棉柔巾,使用冷敷的方式為眼皮降溫。
Tips:之所以建議涼水中下冰塊,是因為用於冷敷的紗巾升溫快,且用手擰乾後的紗巾也會因為手部溫度而升溫。建議用筷子捋幹紗巾,且注意勤換紗巾。
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一定不要因為擔心寶寶感冒著涼,或者因為寶寶不配合,就沒有給寶寶衝泡或衝泡的時間不夠,或沒有使用常溫的自來水衝泡。在這個時候,第一時間為皮膚降溫散熱,降低燙傷程度是重中之重。如果擔心寶寶著涼,應該採取其他措施,如:關好門窗避免吹到冷風。記住,一定要用常溫的自來水衝泡足夠的時間(15~30分鐘)。
另外,為了保險起見,在家護理後還是建議線上諮詢醫生或直接去看醫生,請醫生對燙傷部位進行更準確的評估和檢查,判斷是否需要消炎或做進一步處理。
2.針對比較嚴重的燙傷,應進行「衝、脫、蓋、送」
同輕微燙傷一樣,爸爸媽媽需要第一時間先用涼水衝淋或浸泡燙傷部位15~30分鐘。
在衝泡的過程中,還要一邊檢查燙傷部位周圍是否有衣物或飾品,有的話,則需要在保證不會對燙傷部位造成二次傷害的前提下,把衣物或飾品摘脫掉或剪開。
待衝泡時間足夠,燙傷部位疼痛有所緩解,便用消毒紗布或乾淨的不含毛絮狀的布蓋住燙傷部位,防止細菌感染,再儘快送往醫院。
如果衣物黏連在傷口上,則不要強行脫下,而是用剪刀將周圍的布料剪開,只留下傷口處的布料。待衝泡時間足夠後,儘快送往醫院。
Tips:對於「脫、蓋」這2個步驟,如果爸爸媽媽覺得不好處理,那就讓醫生處理。還要注意不要在家自行塗抹任何藥物,如果出現水泡,也不要自行挑破水泡。
【膩媽說】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自己是有些慚愧的。因為在膩膩出現燙傷的時候(晚上),我沒有第一時間對她的眼皮進行冷敷降溫,而是等她哭累睡著後才冷敷的(大概過去20分鐘)。到了第二天,才帶她去看醫生(醫生開了消炎藥和蘆薈膠)。
因為那個時候,水壺裡的水不是開水(沒有意識到嚴重),而膩膩又很抗拒,更主要的是很久之前學習的護理知識有些淡忘了。
還好膩膩的燙傷只是輕微的,不然真是對不起她。
藉此教訓,我想提醒爸爸媽媽:寶寶受傷只是一瞬間,而受傷後的「急救」更要求在第一時間。因此,在寶寶的安全上,爸爸媽媽除了要做到預防寶寶受傷之外,還要隨時隨地學習一些護理知識和「急救」方法。寧願學了用不到,也不要有需要時不會用。
我是,已多次獲得「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獎勵,入選頭條精選頻道。目前已發表「乳牙健康」、「輔食添加」、「繪本閱讀」、「如廁訓練」、「入園準備」、「母乳餵養」等系列文。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