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假想的「歷史終結」沒有到來

2020-12-20 新京報

《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編者:(徳)海因裡希·蓋瑟爾伯格 譯者:孫柏 等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魏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的譯者之一

孫柏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的譯者之一

致敬辭

上世紀90年代,西方知識界開始有意識地反思全球化;而今天,我們則身處全球化的諸種危機之中。巴黎恐襲、川普上臺、右翼勢力興起……時代要求我們再次檢視自己身處的世界,也要求我們反思媒體精英與學院話語的失效。假想的「歷史終結」沒有到來,「文化之爭」的邏輯在今天取代了冷戰年代的敵友劃分。當初被認為是全球化受益者的歐美人,竟開始憎惡起它的後果。

我們致敬應運而生的文集《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是致敬全球化時代一種典型的反思性寫作,致敬它從不同學科和國界出發,對人類命運作整體性的思考;致敬學界與出版界有意識地釐清民主、民粹、新自由主義等時代熱點或陳詞濫調;致敬這樣一種直擊真問題的嘗試:在更廣闊的歷史情境和真實體驗之中,重新定位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它要求我們正視:一個缺乏制度和文化準備的社會,如何在全球化的處境裡解救自身?

「當一個世界秩序瓦解時,對它的反思便開始了。」《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一書的創作和出版,所針對的是當下歐洲的民主疲勞、民粹興起,以及全方位的社會「大衰退」。這是一部由當代問題意識所推動、集體創作的文集。起初,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編輯海因裡希·蓋瑟爾伯格策劃這一選題的契機,來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系列恐怖襲擊、德國百萬難民湧入國境所造成的不安。

當下,全球的相互依賴關係不斷加深,但又缺乏政治上的調節,整個社會在制度和文化上都缺乏準備,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在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時代狀況之中。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們如何表達他們對於緊迫問題的思考,也同樣面臨著時代挑戰:我們陷入了怎樣一種狀況?幾年乃至幾十年後,我們將站在哪裡?如何遏制全球衰退並從中恢復過來?

「大衰退」是全球化危機和新自由主義危機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則做了一個有價值的嘗試——這本書由出版社牽頭,聯合不同國家的學者回應時代議題,並在全球同步發行。它對全球化的反思,是在一種跨國的公共空間之中展開:15位享有國際聲譽的撰稿人、所研究的現象以及出版發行的範圍,都來自世界各地。15位撰稿人分析並試圖理解時代精神狀況背後的力量,以跨域學科和跨國界的思路來剖解當下的困局,在更廣闊的歷史情境中定位,探討未來可能的軌跡,並思考回擊這種反轉的可能。

在2016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世紀文景出版公司從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手中拿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的中文版權,計劃於2017年四五月份法國總統大選期間,與其他語種的版本全球同步上市。世紀文景社科編輯部主任、本書的責任編輯李頔告訴記者,本書中譯本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孫柏主持聯絡翻譯,成書期間陸續接到外文來稿,也就隨時聯絡翻譯。儘管中文版因為種種原因遲到一年半才與讀者會面,但這本書探討的問題仍未過時,它還是給中國讀者帶來一定的思維啟發。

正如德意志電臺的漢斯-馬丁·勳赫爾-曼所指出的:「這本文集不僅提供了對民粹主義成功之深層原因的各種分析,還提供了導致其產生的多種不同的視角。」德國人文圖書評論網的Kulturbuchtipps則認為,這是「一場關於大衰退之根源與民主出路的國際論辯,能為當前急迫的形勢轉變做出重要的貢獻」。無論新鮮與否,這本文集都對國際形勢提供了一種概觀,以及大量的討論切入點。正如譯者魏然所說,這是一本在歷史轉折時刻的「互動之書」,而那些青年學者的文章尤其值得一讀。

世界來到歷史轉折時刻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這本書的出版運作模式?

魏然:作為譯者之一,我認為這種由國際知名出版社牽頭、聯絡眾多學者共同回應全球問題的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電影門類當中有所謂「集錦片」,眾多導演分享同一個話題,拍攝一段影片,《紐約我愛你》等電影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大衰退》像是一冊「集錦理論集」,大家共同來討論關切的國際政治、經濟話題。

但我想中文讀者不能期待該書提供關於很多國際變化的最新信息或者結論,這是一本「互動之書」,仍然需要讀者繼續找尋信息、做判斷。蘇爾坎普是一個有眼光的出版社,它所結集的作者包括已經成名多年的名家,也有正在上升之中的青年學者。我覺得,那些名字並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歐洲青年學者的文章,更值得跟蹤閱讀。

新京報:作為譯者,你翻譯這本書有何感想?如何看待西方國家出現的「大衰退」?

魏然:我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到歐洲學者的內在危機感。他們明確提出,目前已達到歷史的轉折時刻,歐盟的價值和走向問題、民粹主義問題、失業問題,都需要有新的理論範式來作出解答。西班牙學者倫杜埃萊斯引用波蘭尼的概念,指出我們面臨著一系列過度市場化之後的「反向運動」。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市場主義已經失去信譽,是選擇「進步的新自由主義」,還是走向民粹主義和威權制度?這是歐洲人面臨的選擇。

這本書很有趣的一點是,書中收錄的15位學者或資深記者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包括歷史學、政治哲學、文學批評等。他們試圖打開政治、經濟範疇中一些意義重大的「黑匣子」,實際上,西方諸多民眾運動的危機,都來自對操持著政治與經濟術語的精英階層的不信任。

新京報:根據你的觀察,這本書在西方世界及中國出版後引起了怎樣的反應?

魏然:關於西方世界的反響,由於我的語言限制(僅能查閱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材料),我只能說該書在歐洲激起了廣泛的論爭。在幾種歐洲語言的版本出版之後,當然有不少持相似立場的左翼學者作出應和或補充,但也有不少讀者完全不分享書中的結論,而是在論壇上作出批駁,並用自己的本土經驗加以論證。我想這是一個有趣的、正面的現象,正如編著者所說,「當世界分崩離析時,也是人們開始思考之際」。

答謝辭

感謝《新京報》把「年度好書」的獎項頒給《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這本書。我個人對這個中譯本算是有一點點小貢獻,但真正值得嘉獎的,我認為還是世紀文景北京公司,特別是編輯李頔看中這本書,並當機立斷買下它的中文版權,是很有眼光的。

這本書原來的題目是《大衰退》,的確更契合於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時代狀況,面對民主體制的倒退、右翼民粹主義抬頭、新的排斥機制的全面興起,這十五位歐美思想家提出了他們的思考。

儘管中國的自身處境和所要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但在早已是「環球同此涼熱」的全球化格局下,我們與世界處在一個平行空間之上,我們的學者站出來提出自己的應對性思考,才更值得矚目和期待。

採寫/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相關焦點

  • 帝國制度與工業時代歷史的終結
    帝國制度與工業時代歷史的終結田鋒人類社會學的分類,社會演進由低到高分為:部落tribe、王國Kingdom、帝國empire,總共是三個權力越來越集中的階段。生物進化也是類似的情況,體現在食物鏈的位置上。
  • 約翰·格雷:歷史不會終結 資本主義沒有勝利
    俄羅斯沒有民主政府的傳統,俄羅斯經濟的大部分都是軍工鏽帶,其資本主義等同於犯罪和不道德。 西方政府推動引發社會分裂的「休克療法」經濟政策,增加了共產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難度,不過俄羅斯也沒法擺脫其非凡而悲慘的歷史。 然而,這些都已是過去,那時歷史被認為無關緊要。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的歷史終結理論呢。
  • 楊光斌:福山「歷史的終結」為何終結
    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一書中的民主是什麼?就是以黨爭為根本標尺的自由民主。福山自己說的民主制度就是「熊彼特式民主」,「我們可以使用一個民主的、狹義的、形式上的定義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一個國家賦予其人民在普遍的、平等的成人選舉權基礎上通過定期的、不記名的多黨選舉來選出他們自己的政府的權利,這個國家就是民主國家。」
  • 終結胰島素注射的時代將要到來,口服胰島素不是夢!
    終結胰島素注射的時代將要到來,口服胰島素不是夢!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有2個特點,終身性和進展性。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和年齡的增長,患者的胰島功能逐漸減退,向衰竭演進。最終,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島素作為補充和替代治療。發現胰島素,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期間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 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及其意義
    他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中以大量的內容論證了歷史的產生與發展過程,認為現代自然科學為歷史的發展規定了方向性(追求自由民主),但「歷史的經濟解釋把我們帶到了自由民主這塊應許之地的門口,卻沒有把我們完全送到裡頭」,[4]唯有推動現代自然科學進步的人的「不斷擴大的、極富彈性的欲望」[5]才是歷史進步的決定性力量。
  • 唐傑 | 「馬列經學」才是我們時代的精神體系
    世界革命的潮流,曾經激勵著那個時代全球各個角落最為優秀的人們,人們相信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就要到來,相對於過去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世界體系,相對於一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文明高下論的強盜邏輯、帝國競爭的恐怖平衡,新時代允諾的是全球平等主義、民主主義和道德主義的光明前景。
  • 歷史的終結與福山政治哲學思想的死亡
    筆者曾經堅信,哈耶克的自發秩序理論與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一脈相通的,人類社會自發秩序的演化發展必然使人類走向福山所宣稱的最後之人;人類歷史也必將如福山所預言的,走向以籽油皿煮為基石的終極形態。筆者甚至準備寫一篇文章進行闡述:《從哈耶克的自發秩序走向福山的人類歷史終結》。
  • 歷史沒有終結 探索永無窮期
    歷史沒有終結 探索永無窮期 ——從雅典和斯巴達的國家治理談起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詹得雄  古今中外,老百姓都盼望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但似乎總覺得這樣的理想離我們還很遙遠。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西方認為共產主義的「歷史終結」了,世界各國只要順著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模式走,便一定會走上康莊大道。但是,近20多年來的事實證明,這條路崎嶇曲折,「民主」在很多國家「水土不服」,甚至鬧出很多亂子來。國家到底該怎麼治理?民主到底該怎麼貫徹?我們不妨回過頭去從老根上看看,考察一下兩千多年來西方國家治理的艱難歷程,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 單 超:「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一重大論斷,意味著什麼?
    這是習近平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正在就「解讀新時代」進行座談交流的中外學生親切交談】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教訓與經驗,但社會主義並未因此終結,且力量不斷蘊積,在低潮中持續復興。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透過歷史的煙雲,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道路的曲折與前途的光明辯證統一。
  • 演講|唐傑:「馬列經學」才是我們時代的精神體系
    世界革命的潮流,曾經激勵著那個時代全球各個角落最為優秀的人們,人們相信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就要到來,相對於過去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世界體系,相對於一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文明高下論的強盜邏輯、帝國競爭的恐怖平衡,新時代允諾的是全球平等主義、民主主義和道德主義的光明前景。
  • 《這就是中國》第22集:「歷史終結論」的終結
    我們研究政治,政治是有很多維度的,比方說有時間的維度,空間的維度,成本的維度。打個比方,好像說我今天丟了手機,但別人可以寬慰你,沒有關係,你的手機肯定還在這個地球上。第十二個問題就是要討論關於「歷史終結論」本身,我講了一個很大的觀點。從歷史長河來看,我認為西方現在這個民主制度,這種所謂多黨制加一人一票的制度,可能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
  • 假想防衛
    假想防衛的構成特徵(1)不法侵害行為的實際不存在。這是假想防衛成立的前提條件,也是假想防衛行為區別於正當防衛和其他防衛錯誤的關鍵。這是假想防衛在主觀上的必備條件。這種防衛的意圖來源於行為人主觀上判斷錯誤,如果行為人明知不法侵害並不存在,也就不會產生防衛意圖,假想防衛當然也就不會發生。如果行為人一方面假想不法侵害已經到來,另一方面卻不是出於防衛意圖實施反擊,而是意圖加害對方,並導致嚴重危害後果的發生,對此,應作為一種故意犯罪對待而非假想防衛。
  • 終結大海賊時代
    因為如果沒有和平的勞動分工與合作,就不可能有大量人口聚居的村莊和城鎮。我們知道,漫畫裡的小村子比如路飛和烏索普的家鄉分別都有小酒館,海賊們每到一個島嶼都會採購物資以補充給養,山治的養父把餐廳開在茫茫的大海上居然生意還不錯,這說明商業貿易還是很發達的。
  • 雅斯貝斯|當代狀況的起源
    當代狀況的起源選自《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關於人類當代狀況的問題
  • 我們不再處於混亂的時代,而是處於古怪異常的時代
    05  有些文化只是對其起源充滿想像,而對其終結卻毫無想像。  還有一些文化被縈繞在兩種想像之間。  另外兩種形象的情況是可能的:一種是只對其終結具有想像——我們的文化——另一種既非起源的想像也非終結的想像——正在到來的文化。
  • 數字時代的到來將會有哪些意義
    數字時代過後,下一個時代是什麼,現在還不得而知。根據歷史經驗,人類很難精確地預測未來,也很難準確地預測具體的時間,在過去4個大時代的轉變中,所有前一個時代的人都無法預測後一個時代是什麼,何時會到來。數字時代的到來,又是另一個維度的變化。要注意,這是另一個維度,而非工業革命的延續。數字革命,它不再是針對「機器」,而是針對「信息」,也可以把「信息」理解為「智能」。總之,數位化時代,未來要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問題。
  • 假想圖我們畫給你看
    假想圖我們畫給你看 •第四代:假想圖  雖為假想,並非空想。對於目前現有的依據我們也進行了大量分析。
  • 歷史並未終結,反而正在回歸|一周新書推薦
    兩位作者通過豐富詳實的史料,補充了我們認識第三帝國歷史的知識版圖。結合《第三帝國的語言》《第三帝國的到來》等著作,我們或許可以更為全面地理解一場可能原本可以避免的人禍是如何慢慢失控的。在普遍呼喚民主價值的當下,這樣的閱讀顯得尤為必要。
  • 項飆:中國社會科學「知青時代」的終結
    同時,接受了完整的正規教育、幾乎沒有學院之外的生命經歷的「70後」成為學界的主流。有知青背景的學者在1978年以後中國社會科學的建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既是領導者、也是生力軍。因此構成了一個「知青時代」。項飆強調,知青時代的終結,決不是指這些學者的學術生涯的結束或者是影響的削弱,而是指那個以他們為領導的、具有獨特風格和氣質的學術實踐方式的終結。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24日發表題為《後冷戰時代兩大學說是如何破產的》的文章,文章稱,即便像筆者這樣的民主忠實信徒,也發現福山關於西方自由主義民主不存在任何「真正的替代」以及「我們對於歷史終結時將存在什麼樣的社會不應抱任何懷疑」的說法過於籠統、自大和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