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很多人給他的定位都是政治家或軍事家。而事實上,曹操除了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的成就外,在文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流傳至今的詩歌,大約有20多篇,全是樂府詩體。
內容上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關涉時事、表述理想和遊仙詩。而曹操有一次在醉酒後的兩句詩,流傳至今,卻成了酒鬼們的口頭禪。具體是哪兩句詩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飲酒賦詩,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人的雅興。曹操作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自然也深諳此道。他《短歌行》中的第一首,便是在一次宴飲時所作。關於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學術界大致有五種看法。《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了這首《對酒當歌》,將時間定在了建安十三年末。二是根據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願望,蓋與《求賢令》作於同時」的觀點,時間為建安十五年。
三是根據萬繩楠的主張,此詩作於建安元年,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之際,與手下心腹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沈德潛的觀點,他認為此詩就是曹操為了表達及時行樂的觀點,但卻沒有考證具體的時間。五是王青的看法,他認為這首詩應該是用於招待烏丸行單于普富盧的宴會上,時間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
而在這首詩中,流傳最廣的,便是前四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其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兩句,更是流傳至今,成了酒鬼們的口頭禪。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很多人便喜歡通過喝酒的方式來借酒消愁。而在這時候,曹操的這句名詩便用上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曹操真的只是想表達這種及時行樂的意思麼?其實並非如此。在詩的後半段,曹操便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借這首詩,主要是想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儘管當時曹操已經成為北方地區的霸主,但他卻希望自己可以一統天下,幫百姓結束戰亂。
曹操在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還頒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短歌行》第一首,其實就是一曲求賢歌,配合他所頒布的政令,有力地宣揚了他的政治主張。所以作為一代梟雄,曹操絕不會只是個有今朝沒明日的酒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