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過,一年中最熱的酷暑季節就要來臨,春花浪漫、秋高氣爽,氣溫適宜的春秋時節令人心神愉悅,而炎熱的夏季一來,人們看到天空中灼眼的烈日驕陽,忍受著空氣中快要把人烤焦的炙熱,非常容易變得心煩氣躁。
心情一煩躁,更加覺得熱得渾身難受,熱死了、真熱啊就成了夏日裡隨處能聽到的口頭禪。不過這個時候,只要嘴裡默默地念上一句:心靜自然涼,煩躁不安的心情馬上就能平復下來,身體也會覺得清涼了不少。
許多我們熟悉的俗語,其實都是來自古人的詩詞,「人生七十古來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物以稀為貴」出自白居易的《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許渾的《鹹陽城東樓》,「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蘇軾的《臨江仙》。
「心靜自然涼」這句俗語也不例外,其實是出自白居易所寫的一首詩。古人過夏天,既沒有電扇,也沒有空調,如何度過炎炎夏日,只有靠平靜的內心和強大的忍耐力,而在這樣的炎熱夏季,一些高人不為酷熱所動的修為就非常令人佩服了。
白居易是一個非常喜好交朋友的詩人,他的朋友,不僅有元稹、劉禹錫這樣的大詩人,也有許多高僧名士,像他的名作「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是在寺院參觀的時候寫下的。
朋友之間的感情不僅是靠寫詩酬唱,更是靠經常走動培養起來的。在一個酷熱難耐的夏日,白居易依然不懼炎熱地跑出去拜訪了一個禪師朋友,這位禪師名叫恆寂,一聽名字就是非常具有定力的人。白居易到了寺廟,看到恆寂獨自在房間裡坐著,房間中沒有一絲風吹進來,非常悶熱,但恆寂卻端坐著一動不動。
白居易非常不解,勸恆寂說:「這個房間這麼熱,你怎麼不換個地方打坐呢?」可恆寂卻不為所動地回答:「我覺得一點都不熱啊,甚至還覺得很涼快呢!」
白居易聽後非常敬佩恆寂的定力,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詩:
題恆寂師禪室
唐 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
每個人都為了避暑在四處奔走,像是熱得發了狂一樣,但唯有恆寂禪師端坐在房中一動不動。詩歌開篇兩句,用了對比的手法,世人面對酷暑的焦躁不安和恆寂禪師的安之若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恆寂禪師的修為。
後兩句白居易便解釋了禪師能夠這麼淡定對待炎熱天氣的原因,非常有哲理,禪房並非真的如恆寂禪師所說的一樣不熱,而是因為他的心中非常平靜,因此身體自然就覺得很涼快了。
清朝雍正皇帝編了一篇《心靜自然涼》的訓文,就是繼承了白居易詩中的哲理:「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
又說道:「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因為貪風涼而致病,說的也非常有道理,我們現在的人不就是因為經常吹空調而容易得空調病嗎?
人的意志力是可以對抗許多外界事物的,「心靜自然涼」也是同樣的道理,白居易的另一首詩《消暑》可以對照來看:「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心靜下來就會感到暑熱自然散去了,室內空蕩了自然就有涼意生起來,讀來也是覺得清涼無比。
古人這種「心靜自然涼」的心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當在夏季酷暑中熱得焦躁不安的時候,不如就念一下白居易的這句詩吧,煩躁的心情平靜下來了,自然會覺得清風拂面,涼意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