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8《人之初》,是選自中華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中的兩個片段。這兩個片段的內容主要告訴我們,教育和學習對少年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在誦讀學習中,孩子們既能識記生字,也能體會到讀書、學習對人的重要性,還能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這兩個片段共八行,四句,在引導孩子識字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激發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這一點在老師的備課筆記中也有著重突出。
一、識字 :本課需要認識13個生字,這些生字在文中獨立成詞,與孩子的實際生活有距離,識記有難度,要採用多種方法,靈活識記。
1.通過字理識記「初」「善」「教」。
在甲骨文當中,「初」的字形是一把剪刀要去裁剪一塊獸皮。遠古時代的人們穿獸皮當衣服,拿剪刀準備裁獸皮,表示要開始做衣服了,後來逐步演化為現在的「初」,左邊是衣補旁,右邊是刀,開始的意思。
「善」的甲骨文字形是羊下面一隻眼睛。在古代,羊代表溫柔、和善、美好,羊下面一隻眼睛表示看來十分美好。
「教」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老師拿著教鞭在督促孩子學習。
2.聯想對比識記。如看到「性」,可能想到《姓氏歌》中的「姓」,把女字旁換成豎心旁,就是「性」,從「心」指人的本性,右邊的「生」表示人的本性、性格一生下來就有。
3.定位聯想識記。把韻文中孩子已經認識的字蓋住,只留下生字,孩子在朗讀時可以集中注意力,更快地記憶、認讀。
4.組詞識記。引導孩子把生字與熟字組成常用詞,幫助識記。
5.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識字經驗,加一加,減一減,或者整體識記。
二、寫字
「之」「習」「玉」「義」是獨體字,筆畫比較少,但要寫美觀不容易。
「之」主筆是平捺,要舒展,橫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緊接橫撇寫,整個字左收右放。「習」先外後內,主筆是橫折鉤,寫舒展。「玉」注意三橫長短變化,間距均勻,最後一點寫在長橫上。「義」第一筆是點,在豎中線左側,主筆是捺,寫舒展,撇高捺低,交叉點在筆畫中部。
「遠」「近」都有走之,先內後外,裡面的部分在田字格中心偏右上。最後一筆平捺舒展,把裡面的字託住。
「相」左窄右寬,左高右低,「目」的橫間距要均勻。
三、學習課文
課文中有些難理解的字詞,要給孩子講解,了解字詞的意思後,就能夠疏通文意,學習起來也容易了。字詞意思不用刻意讓孩子記憶。
課文節奏明快,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但是文中出現了7個「不」字,要指導孩子讀正確它的變調,複習變調規律。
對於課文的解釋,只要求孩子能理解大體意思就行了,不用逐字逐句背過解釋文字。熟讀成誦以後,孩子在生活、學習實踐中會慢慢領悟。
學有餘力的孩子,可以說一說,讀了課文知道了什麼?可以聯繫故事或生活中的事情,講一講對句子的理解。家長可以聯繫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給孩子講講小時候努力學習的重要性,還可以講一講《三字經》裡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