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母嬰的前沿 盛夏
多品類布局是彎道超車的一大利器,但是品牌的塑造最終離不開的是時間和匠心。
伴隨著電商之風颳起,消費者對於線上消費習慣的依賴性增加,一些直接依託電商而存活的品牌逐漸是水漲船高。
就母嬰界而言,耳熟能詳的品牌也自是不勝枚舉,但更多的是始於情懷、緣於顏值,最終抵不過流年。
迅速躥紅的babycare
2014年,網際網路界各位大咖風生水起,京東告別十年創業草莽於5月上市;而後,阿里巴巴在9月登陸在美國資本市場......
也正是在這一年前後,母嬰行業垂直電商之風颳起,線上除卻天貓、京東、蘇寧等綜合性的平臺外,蜜芽、貝貝網等垂直性的玩家在資本的助力下一路狂奔,向母嬰零售行業輸入新玩法。
硬核刺激之下,樂友、孩子王等線下連鎖業態亦開始向線上拓展,母嬰行業體量得以全面快速增長。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母嬰行業市場規模已達34950億元,母嬰市場增長驅動力由人口增長向消費升級轉變,發展前景廣闊,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
也正是在這樣堪稱「選秀大年」的節點上,喊出「秉父母之心做產品」的babycare在國內市場冒出。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babycare在2014年,以進口母嬰品牌面貌進駐中國市場,並授權(中國)上海夕爾實業有限公司為中國區唯一總代理,負責該品牌在中國區的品牌管理、產品研發、生產以及市場開發和銷售。
發展到現在,babycare的產品體系涵蓋了洗護、孕產、出行、餵輔、玩樂、寢臥等多個母嬰品類。
雖說在2014年,babycare初登陸天貓旗艦店之時還是個小眾品牌,但是很快自2017年伊始,babycare就接連斬獲天貓、京東頒發等大獎,成功躋身天貓億元俱樂部,霎時間名聲大噪。而後在2019年,babycare獲得了紅杉資本3個億的投資,業內估值達30億。
對於用4年時間快速上位的成功秘笈,babycare及不少公開聲音表示,主要來自於初心的堅守以及產品的設計師品牌定位。
但是細細剖析之下,不難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出身成謎,原創進口設計模糊
2014年進入中國的babycare,打的標籤中最響亮的就是美國設計、美國進口。
這對於因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對洋品牌的信賴感呈傾倒性的母嬰群體來說,無疑是有著一定致命的吸引力。
但翻看現今babycare公眾號上顯示的標籤介紹,卻是babycare是設計師創立的母嬰品牌,並且打開官網上傳的公開視頻裡出現的卻是被其宣稱為設計總監的Lawrence Owen(USA),以及其他設計師的介紹,可以說品牌關聯詞美國進口、美國設計等字眼都在逐漸淡化。
但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現今在百度知道上檢索「babycare」,內裡跳出的答案中有一句特別晃眼:Babycare是一個嬰童用品品牌,由Philemon博士於2013年在美國鹽湖城創立......而在搜狗百科上卻顯示,babycare源自美國,由斐樂蒙(Philemon)博士於1992年在美國猶他州鹽湖成立......
但更奇妙的是,在東方網財經頻道於2018年發布的《母嬰品牌babycare背後的故事:秉父母之心做產品!》稿件中寫道,「babycare」是華人設計師李闊(luka.lee)在美國創立的母嬰品牌,luka想創立一個依託前沿科學的母嬰品牌.....
那麼babycare究竟是什麼時候由誰創立的呢?babycare爆紅網絡曾倚靠的IP標籤為什麼都在弱化,只剩下設計師三字?
另外,更為巧合的是,在天眼查中搜索李闊,可見其在所有操盤babycare的企業中都承擔著重要角色,疑似為實際控股人。
根據天貓旗艦店上最新的工商公示信息可見,babycare旗艦店經營者在2019年10月14日,已由上海藍縷實業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貝咖實業有限公司,申請人地址為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五常街道賽銀國際商務中心3幢1單元505室。
根據此公示,在商標網上進行查詢發現,杭州貝咖實業公司最早申請註冊的商標在2007年2月,而babycare商標則是其在2012年02月01日申請,目前商標狀態正處於撤銷/無效宣告申請審查中,但在這期間,該商標曾三度申請轉讓。
另一方面,百度百科顯示,babycare為上海夕爾實業有限公司旗下代理的母嬰品牌,於2016年06月07日申請成功,註冊號16700605。
然而以該註冊號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查詢可知,該商標申請日期為2015年4月13日,受理通知書發文是在2015年7月31日,但是在同年的9月18日,商標持有者又發起了商標轉讓申請,並在2016年07月14日發放了註冊證,而後在2019年8月30日,商標又被再次申請轉讓,於今年3月24日完成商標轉讓核准證明。
目前顯示,該商標目前持有者為杭州貝咖實業有限公司。
據上可見,babycare的商標在2012年便被註冊,並且幾度周轉,目前持有者均為杭州貝咖實業有限公司。
那麼,上述藍縷實業、貝咖實業、夕爾實業這三者究竟有什麼關係?貝咖實業為何能提前未卜先知,在夕爾實業被授權前就註冊babycare商標,並成為最終的商標擁有者呢?
根據天眼查顯示,藍縷實業的法人兼執行董事為李闊,佔股99%,剩餘1%為郭家森參股;而上海夕爾實業有限公司法人兼具執行董事同樣為李闊,監事則是郭家森,股權分配分別為95%比5%;杭州貝咖實業有限公司股權構成則為夕爾(浙江)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65.1%,杭州嘉爾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伙人)佔股13.95%,李闊佔股13.95%,剩餘的7%由寧波紅杉彬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認購。
值得注意的是,夕爾(浙江)由李闊個人獨資,嘉爾企業李闊佔比20%(疑為實際控股人)。換算可得出,佔據81.84%股權的李闊疑似為實際控股人。
綜上可見,國產基因極有可能是babycare對原安身立命標籤進行迴避的主要原因。
這也不禁令人回想到早前網絡上的爆料,有網友稱:美國確實有一家叫babycare的公司,並確實在美國完成了babycare的商標註冊,但商標的持有公司US BABYCARE INC.與品牌中國區「代理商」上海夕爾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為同一人。
而且美國區公司的註冊、商標的註冊都比babycare官網宣稱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要晚。
創始人Philemon博士的照片不少國外資訊網站都在用,且沒有標註清楚身份。
並且其表示babycare產品的主要市場是在中國,海外市場幾乎買不到。
至此,Babycare究竟是國外品牌還是國產品牌,頗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
設計師出品新標籤存疑,質量問題不斷
雖然對於國民而言,國產品牌有一段時間是不上檔次、不好用的代名詞,但隨著國產品牌的不斷發力,有如華為、格力就一直刷新著消費者認知,經年累月之下,是否國產再也不能直接決定消費者喜好,反而他們更願意為品質去支付品牌溢價。
可即便在這一點上,一直鼓吹「秉承父母之心做產品」的babycare也是不斷爆雷。
採用清新的配色有如清新純淨的淡綠色成為專屬色,詳情頁上帶有聯想性的溫情產品介紹語,比如隨手打開的圍欄產品詳情頁上寫道:寶寶自己嗨,媽媽浪裡個浪;私人遊樂場,給寶寶一個安心的「魔法防護罩」;解放雙手,給媽媽多一些普拉提和下午茶時間......這些代入感極強的介紹都是babycare第一時間成功佔領消費者心智的「殺手鐧」。
似乎這一切都與babycare自稱「網羅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知名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及插畫師,讓藝術不再只存在於藝廊和美術館,而成為寶寶可享用的日常」毫無違和感。
但早前,有媒體在根據babycare旗下一款兒童餐具上的標籤信息,向其生產商(寧波寶斯邁嬰童用品有限公司)求證之時,卻發現babycare其中兩個系列為公模,即廠商開好模後(模具屬於開模廠商),任何人都可以買這套模具生產的產品。
另外,在比對寶斯邁與babycare系列餐具之時,發現二者相似度非常高,此行為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早期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布網售嬰兒床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在20件購買價格從129元到2689元不等樣品中,16件嬰兒床樣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佔到了樣品總數的80%。
其中,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孔,嬰幼兒的手指可能會被卡住,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經測試,本次比較試驗中有5件樣品的安裝預留孔不符合標準要求,包括產品外包裝顯示為南極人的品牌和babycare、可優比、蒂愛、Farska等品牌的樣品。
此外,放心選在公眾號上公布了babycare棉柔巾檢測結果真實性的聲明,公開了該平臺委託第三方專業實驗室檢測的結果,內裡顯示babycare棉柔巾確實檢出可遷移性螢光增白劑。
據百科介紹,遷移性螢光增白劑是一種色彩調理劑,具有亮白增豔的作用,廣泛用於造紙、紡織、洗滌劑等多個領域中。
對於紙巾等產品中存在的螢光增白劑,國家有相關標準嚴格規定禁止添加。
產品品質底線都是不可踐踏,窺一斑而見全豹,無論是否設計師原創品牌,都不能成為品質的代名詞,品牌需要積澱,僅靠「美學」來徵服消費者恐怕是到眼不到胃。
跟風布局線下新零售,品牌服務力被質疑
除卻營銷上的蠅營狗苟,babycare戰績的確可圈可點。
在天貓公布的2019雙十一天貓母嬰品牌榜中,babycare已經一騎絕塵位居亞軍,將早在1989年便已創立的好孩子等品牌甩在身後。
而在今年6月,babycare全球首家品牌形象概念店正式落成於上海環球港並首發亮相試營業,7月18日,Babycare杭州首家旗艦店在杭州濱江區龍湖天街試營業……
毫無疑問,此舉將打破固有業態和體驗場景邊界,加速品牌下沉力度,另一方面這標識著babycare打開新零售戰局,企圖在今後的行業競爭中佔據有利之勢的野心。
在大眾點評上可見,babycare環球港店已經成為普陀區母嬰購物熱門的榜首,但是細翻點評後卻發現,babycare體驗店中的服務並不給力,不少消費者投訴服務員不專業,甚至愛答不理。
例如,有消費者反饋,自己加的門店微信並沒有人員回復,對於缺貨產品,店內服務員表示可以先買單後以物流方式發送,但實際上,卻是在消費者幾經催問下,才成功發貨;另有反饋新老店會員信息不能同步,贈品等說取消便取消。
甚至有消費者在體驗後表示,每次路過都會進店看看,但是吸引她的卻是顏值,並表示babycare的質量很一般。
雖說對於當下新手爸媽而言,顏值即正義,但對於寶寶用品而言,質量將決定最終的復購率以及會員粘性。
顏值與營銷故事好比是煙花,雖然能為美好的事情渲染上更強的氛圍,但最終並不能經得起推敲。
另有消息傳出,babycare將出戰童裝市場,向全品類母嬰品牌發起更全面的挑戰。
但要知道,童裝市場品牌多且市場集中度極低,就連穩居龍頭地位的巴拉巴拉也僅佔到5%份額,更遑論這行已經被多家成人服裝品牌視為破圈口。
從這來看,此舉雖然可以說babycare是把握多品類布局的趨勢,但進軍母嬰服飾能否延續在已有品類上的成功還有待市場進一步考驗。
時下,線上品牌向線下下沉已經成為了不可避開的趨勢,但不能正視自己出身,頻踩品質紅線的babycare又能靠顏值立正領先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