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優優今年三歲了,平日裡孩子最喜歡的遊戲就是過家家了。看著孩子有模有樣地把小樹枝、小樹葉做成美味的「菜餚」,優優媽媽覺得這很有趣。每天吃過晚飯過後,優優都會帶上自己的塑料小鍋、小鏟子下樓玩,小區裡的小夥伴也很願意和優優一起玩過家家,有時候優優也會扮演成大人的角色。看著優優扮成媽媽的樣子照顧其他的「寶寶」吃飯時,優優媽媽覺得孩子可愛極了。
雖然看起來過家家的遊戲有一些幼稚,但是孩子們卻樂此不疲。優優媽媽和老公分享孩子過家家的趣事時,優優爸爸卻覺得有一些無聊。「咱們不如給孩子報名個興趣班吧?玩過家家有什麼意思?」
聽到老公這麼說,優優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小孩子的快樂你不懂!我小時候也很喜歡玩過家家的。
此前,章子怡在微博上分享了這樣一段日常,在微博上她曬出了兩張照片。一張照片是老公汪峰的頭上被別滿了發卡,另一張是一個兔子玩偶耳朵上被別滿了發卡。隨即她配文稱,四年後醒寶還會這樣過家家嗎?看來四歲的醒寶對於玩過家家也有著如此大的執迷,明星家的寶寶也同樣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
1.受到好奇心理的驅動
孩子們對於環境刺激的接受度較高,他們不斷地從環境中獲得學習,而這其中好奇心發揮著非常大的驅動力作用。孩子們對於社會生活抱有著極大的好奇,於是便希望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了解。把手中的玩具想像成是大人們使用的工具,這使得他們對於自己不甚了解的大人生活有所觸及。
2.出於對大人行為的模仿
在過家家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做出非常明顯的模仿行為,他們會裝作媽媽的樣子烹飪菜餚,會裝作爸爸的樣子工作看書。
孩子處於行為模仿期,對於這些大人的行為表達表現出了非常大的模仿熱情。顯然過家家的過程滿足了這種孩子喜歡模仿的心理訴求。
3.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
在生活中,孩子們所能接觸到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父母們的幫忙代樂樂使得他們不能夠獲得更為充足的成就感。而當孩子過家家時,他們便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立性」,在通過自己的能力完成生活內容時,遊戲中的成就感便使得孩子的心理訴求獲得極大的滿足。
1.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快樂
過家家作為一種日常遊戲,會讓孩子獲得更多愉悅的體驗,這是遊戲本身所帶來的樂趣,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到了更加豐富的生活內容,也讓孩子獲得了更加多樣的遊戲快樂,這對於孩子的認知完善也有一定的幫助。
2.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在遊戲中,孩子多了很多的交流和表達,這使得他們身上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在預設的場景下,孩子和同伴之間的溝通更加的豐富。與此同時,孩子身上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孩子身上的社會性得到了體現。
3.增強了孩子身上的責任感
當孩子在遊戲中進行角色扮演時,他們便能夠體會到角色身上的責任感。比如說他們要照顧寶寶吃飯,給寶寶洗衣服,這些角色扮演中的內容讓孩子更加懂得如何去照顧體貼他人,這也使得孩子身上的責任感得到了強化和鍛鍊。
看得出來,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這三種好處在早期教育中起到的正面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說過家家的遊戲完全不輸於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早教課程,爸媽們可不要忽視了這個遊戲的好處。
1.不要給孩子設置過多的限制
家長們在陪伴孩子玩過家家的遊戲時,不要給孩子設定過多的行為界限。父母所設定的限制,很有可能會妨礙到孩子身上的想像力迸發,給予孩子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父母們會發現孩子身上的想像力,著實令人覺得驚喜。少一點限定和束縛更加有助於提升孩子自身的能力。
2.讓孩子成為遊戲中的主體
在過家家的遊戲中,父母們可以聽從孩子的支配,讓孩子成為遊戲中的主體。這樣一個簡單的遊戲便鍛鍊了孩子身上的安排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父母們放下自身成人的身份,積極配合孩子的指揮和安排,這會讓孩子在遊戲中更加輕鬆自在。
3.不要急於糾正孩子在遊戲中的行為
父母們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不要急著去糾正孩子在遊戲中的一些看似做的不好的地方。遊戲本身帶給孩子的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如果父母急著去糾正孩子的行為表達,那麼會讓孩子覺得很有壓力,情緒上也會變得沮喪起來。
雖然過家家的遊戲看起來很幼稚,但是不得不說,這對於孩子身上的能力培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孩子身上的動手能力、想像力以及創造力都在遊戲中得到了體現。與此同時,這對於孩子的性格發展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也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意義。你會陪孩子玩過家家嗎?
本文由小溪帶娃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