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33
作為新時代的媽媽,如果你還沒聽過「早教」這個流行詞,那就太老土了。我和天下所有媽媽一樣,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早期教育。(註:這裡所說的「最好」,決不是「物質優越」,也不是「毫無挫折的順境」,而是指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品格塑造。) 現在,很多城市都陸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早教機構、親子中心,品牌繁多而且課程種類各有特色,像東方愛嬰、紅黃藍、金寶貝、美吉姆等等,都享有盛名。越來越多的小寶寶也開始跟著媽媽走進教室,上起親子班、早教課。
笑笑在0-1歲這個階段,我只帶他參加過三次體驗課,並沒有接受系統的課程訓練。我對早教課的感受是: (1)課程內容以遊戲為主,藉助不同的玩具幫助孩子認知,另外,訓練寶寶的運動本領,比如爬行,還有就是讓家長和寶寶一起做操、唱歌跳舞等。 (2)寶寶太小,完全不理解老師的要求,也不配合老師的安排。 (3)每次課的時間短,節奏太快了,寶寶的自主活動經常被打斷,比如老師給他一個幾何形狀的積木,他正感興趣地玩著呢,老師又讓放回去,拿出另一個皮球。 (4)大人可是累的夠嗆啊,一會趴下做操一會繞著圈跑一會舉著孩子蹦蹦跳跳,孩子還莫名其妙呢,我卻累的滿頭大汗。
我放棄早教課的理由: (1)早教課程的內容我在家完全可以做到,我具有早教理念,並且可以從網絡、雜誌、報紙、書本上獲取足夠豐富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 (2)早教課需要持之以恆,由於工作關係我不能保證每一節課都陪孩子去,所以乾脆放棄固定時間,還不如平時就因時因地的實行早教。 (3)我覺得每周花50分鐘去上一趟早教課,意義並不大。天底下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孩子,注意鍛鍊孩子的運動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建立完善的性格等等。 我從來不認為,去專業的早教機構上早教課是必需的。對於早教課,家長必須端正認識。
以下是我總結的十大誤區,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大家可以討論。
NO.1 早教課的主體是孩子 早教課的主體是孩子。 很多家長以為,上早教課就是把孩子扔到課堂上,去跟著老師學東西。所以,自己心不在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旁聊天或隨意走動或者打電話。其實,早教課,教的是家長,不是孩子! 早教課的意義在於幫助父母建立科學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兒知識,包括飲食、健康和開發智力等等;幫助家長及時把握寶寶的敏感期,協助寶寶一起感受新事物;讓家長懂得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特點、興趣和能力;強調親子互動,使家長通過與孩子共同遊戲,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與技能,等等。這就是為什麼前面我說,感覺上早教課我比孩子還累的原因。因為,真正受教育的,是我啊。
NO.2 早教課的責任在老師 早教課的責任在老師。 有些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課的老師身上,以為早教課的老師就像幼兒園老師或者小學老師一樣,教書育人。其實,早教課的老師,主要是示範和引導,幫助家長和孩子進行互動遊戲。 很多家長花錢報了早教班,因為自己工作繁忙,就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來陪孩子參加早教課,完成「陪讀」的角色,心想反正有老師嘛。這都是不對的,最好由父母親自陪伴孩子參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受教育的目的。
NO.3 早教課是開發智力,能讓孩子更聰明 早教課是開發智力,能讓孩子更聰明。 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只要上了早教課,我的孩子就會更聰明,就比其他孩子贏了一個起跑線。其實,早期教育不僅局限於智力開發,早教也不是培養「神童」,早教課的內容還包括為孩子創建一個成長環境,引發孩子的探索行為,促進孩子在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認知能力、情緒和社會行為這五大領域的全面發展。早教班並不是想像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過早教的孩子將來就有所作為,而沒上早教班的孩子就什麼都不是。
NO.4 早教=早學習 早教=早學習。 我曾聽一個反對早教課的媽媽說:「現在的孩子真是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要到處上課?還在吃奶的小屁孩,就開始學習?」她對早教課產生了一個誤解,其實,早教課並不是讓寶寶來學習知識的。 很多家長喜歡用「會認多少個字」、「會背多少首詩」、「會數幾個數」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然而,早教課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教會寶寶唱一首歌、認一個字或者背一首詩,而是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於樂,生動有趣,讓寶寶學的開心,在遊戲中提高寶寶的獨立性、想像力、記憶力、專注力、適應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NO.5 早教課的效果立竿見影 早教課的效果立竿見影。 有的家長說,感覺寶寶上了早教課,也沒什麼改變沒什麼進步。其實寶寶的學習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特別是1歲以下的小寶寶,接觸的東西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不可能上了課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為早教課更注重潛能的培養和開發,所以早教效果短時期內難以發現。 家長不能只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過分關注孩子是否有所進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於所有的早教課程都是有效的。事實上,相當多的早教課程被染上了商業味,炒作成分多
NO.6 所有的訓練都寄托在早教課上 所有的訓練都寄托在早教課上。 早教課程一般每周才一次,每次也才45分鐘或者一兩個小時,如果平時生活不注重點滴培養,那麼將前功盡棄。因此早教課的效果如何,更主要是取決於課後的「家庭延伸學習」。老師在教家長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並不是盲目的,每一個遊戲的設置都是基於寶寶每個階段的生長發育特點。家長帶孩子早教,應該學習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引導孩子的技巧、如何跟孩子玩遊戲,同時,在平時帶孩子的過程中重複課上所做的遊戲,進行訓練。
NO.7 早教課越貴越好,越稀奇古怪越好 早教課越貴越好,越稀奇古怪越好。 這兩年,早教如雨後春筍般火熱崛起,已經成了一種流行風,被很多年輕父母追捧,當然,商家也會藉此炒作,其花費是相當驚人滴。很多有經濟實力的家庭,為寶寶高價購買「人生起跑線」,一學期下來動則數千元,貴的上萬,一堂課的花費基本上都在100~200元甚至更高,有的「爬爬班」學費居然比MBA還貴。 有些家長盲目地以為,收費越貴的早教機構,環境越好,師資更佳。其實貴的課程未必適合寶寶。早期教育不應貴族化,高價課程更是沒什麼意義。只要寶寶收穫快樂、越來越健康,收費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就是好的早教課程。 另外,一些家長只是一味追趕潮流,對早教並不太了解,看到「蒙氏」、「奧爾夫」等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名字,並不明白其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就想讓孩子與時俱進多接觸新奇的東西,尤其是,掛上洋名更時興。這些都是不對的,不能盲目跟風。
NO.8 早教課程的品種越齊全越好 早教課程的品種越齊全越好。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發展,那麼是不是上的早教課程品種越多,越豐富,就越有益呢?一些爸媽給寶寶在奧爾夫音樂中心報了音樂啟智課,又去baby art上玩畫畫的課,再去HELEN DORON學英語,最後還報了運動寶貝的課程讓寶寶「放鬆一下」,誤以為這樣就是讓寶寶全面發展了,其實只是把自己和寶寶弄得疲憊不堪。如果報得太多,從表面上看是各有側重,其實對寶寶智能的提高並沒有加倍收效。而且,周末無論如何都要留出時間出去玩哦,別忘了大自然也是寶寶的好老師。
NO.9 強迫小寶寶上課「認真聽講」 強迫小寶寶上課「認真聽講」。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上早教課,班上都會有個別孩子從開始上課就一直哭鬧,直到下課,還有的孩子很淘氣,東摸摸西跳跳,就是不好好聽課,不配合老師。這時,孩子的媽媽通常都會非常生氣,又很無奈,總覺得花了錢來上課,卻被寶寶浪費了。 我覺得在早期教育的課堂上,孩子的任何調皮的表現都是正常的。尤其是0-1歲的小寶寶,有的還不是很適應這樣熱鬧的環境,要麼整節課都在啼哭,要麼一定要吃奶,要麼索性整節課都在睡覺。上不上早教,寶寶的感覺最重要。如果只是強迫孩子來適應,違反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情緒,這樣的早教就失去了意義。寶寶才多大啊?家長就要求他上課要老老實實「認真聽講」,這樣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NO.10 早教課程就是早期教育的全部或者核心 早教課程就是早期教育的全部或者核心。 再好的早教課程,也不能代替家庭早教的作用,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課堂!教育無論何時都是父母的必修課,我們可以不花大錢讀早教班,但是,要用愛心和足夠的精力陪伴孩子成長。
初為人父母,我們一方面沒有育兒經驗,另一方面對寶寶可能更多的只是新鮮感,而缺乏足夠的耐心、細心、恆心,所以,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到專業機構聽聽意見,早教班也是我們的一種輔助手段。從早教班上多吸收一些優秀的早教理念,對孩子的早教做一個系統的規劃,把握孩子的成長規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鍛鍊孩子的運動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建立完善的性格等等,這樣,比單純上早教課的意義更大。
我在網上看到了這篇文章,講的挺好的,大家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