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富民路上的巴鐵孤零零地佇立在工棚裡,車身布滿一層厚厚的灰塵。
幾個月前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的寬體高架電車巴鐵,如今正陷入資金鍊斷裂的局面。
近日,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的巴鐵試驗線路上,測試車輛「巴鐵1號」被發現靜靜地停放在車棚內,車身上蒙著一層厚厚的灰塵。據現場看護人員稱,該測試線已經兩個多月未見動靜,「公司的人早都撤走了,聯繫不上。」
12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巴鐵科技一名高管處獲悉,巴鐵公司各地項目均已停擺,「從11月中下旬開始的,公司的資金遇到了很大的問題,投資方不願意再出錢,所有需要資金驅動的工作都已經停止了。」
除此之外,澎湃新聞記者還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巴鐵科技目前拖欠著車輛設計方蘇州奧傑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奧傑」)的設計款,並且陸續有員工從公司離職。
不過,當澎湃新聞記者致電巴鐵發明人宋有洲時,他卻堅稱公司運營正常,「北戴河的試驗線每周都會有人去,上周中車集團下屬的生產廠才剛剛去考察過。」他聲稱,說巴鐵停運的都是造謠,積滿塵土的「巴鐵1號」是揚塵和霧霾所致,「家裡的轎車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嗎?」
關於尋找新投資人的進展,宋有洲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巴鐵科技已經談妥了一筆新的投資,對方是一家在北京的央企,主業在能源領域,將與公司合作建設巴鐵。
不過他未說明是哪家央企願意接盤。
北戴河試驗線停了?巴鐵公司尋找新投資人
寬體高架電車巴鐵又稱「空中巴士」,採用「上層載客,下層通車」的設計,號稱是解決城市道路擁堵問題的新型交通工具。
今年8月初,長達22米的「巴鐵1號」試驗車在秦皇島北戴河區首測亮相引發社會關注。巴鐵的技術可行性遭人質疑,巴鐵公司背後的投資方北京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贏凱來」),也被質疑打著PPP項目旗號,搞P2P融資,甚至涉嫌非法自融。
「現在公司不是一個正常運轉的狀態,大部分工作都已經停了,人也不齊,在等新的資金過來。這個狀態大概從11月中下旬就開始了。」巴鐵科技一名高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公司的資金遇到了很大的問題,投資方不願意再出錢,所有需要資金驅動的工作都已經停止了,只有案頭工作還在進行。
「我們正在各處尋找新的投資人,對投資人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對巴鐵項目感興趣,我們都願意接觸。」」巴鐵科技副總經理兼新聞發言人李楠告訴澎湃新聞,公司維持正常運營每季度的資金消耗在千萬級別。
秦皇島北戴河區宣傳部相關官員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證實,「巴鐵1號」的項目管理方和運營方已經從當地撤走,但巴鐵科技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是否出現變數尚不清晰。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在秦皇島的試驗線路,巴鐵科技此前還與河南周口、河南南陽、河北張家口等地方政府籤有合作協議,將在上述城市進行巴鐵軌道線路和組裝工廠的建設。
宋有洲:家裡的轎車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嗎
但當澎湃新聞記者致電巴鐵發明人宋有洲時,他卻堅稱公司運營正常,「北戴河的試驗線每周都會有人去,上周中車集團下屬的生產廠才剛剛去考察過」。他聲稱說巴鐵停運的媒體都是造謠,積滿塵土的「巴鐵1號」是揚塵和霧霾所致,「家裡的轎車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嗎」。
宋有洲還表示,繼秦皇島之後,巴鐵的第二條試驗線已經在河南周口落地,在當地被稱作「巴鐵路」,總長為3公裡。截至發稿,記者未能聯繫到周口相關政府部門對此說法進行核實。
▲宋有洲
宋有洲:白丹青為巴鐵投了幾個億
工商資料顯示,巴鐵科技有兩個自然人股東——白丹青和朱紅斌,分別出資9000萬和1000萬元。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河北商人白丹青一直是巴鐵科技的主要出資人,他本人及旗下的北京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是巴鐵科技惟一的投資方。
網絡流傳的信息顯示,白丹青系河北邢臺人,原名白志明。據稱,白志明改名成白丹青,是為了彰顯其家學淵源。白丹青從房地產開發起家。查詢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最新結果,由白丹青擔任企業法人、高管或股東的公司超過40家,分布於北京、河北、上海、廣東,行業覆蓋網際網路、房地產、金融、餐飲、農業等多個領域。
一位熟悉巴鐵科技內部情況的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白丹青已向巴鐵科技投入了30億資金,其中1.3億元來自華贏凱來發行「巴鐵私募基金」募集來的錢,剩餘的均為白丹青個人出資,資金主要來自於銀行抵押貸款。
但這一投資金額並未從巴鐵員工處得到證實。李楠稱,不方便透露具體數額,僅表示此前巴鐵科技用於研發、設計、製造試驗車和線路的花費在幾億元規模。
宋有洲也稱,白丹青實際投入的錢只有幾億元。他強調,公司層面此前並未有融資活動,資金都來自白丹青。
欠款設計商疑雲
「公司缺錢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研發車輛本來就是一件特燒錢的事,沒有150億光周口一個地方的項目都下不來。」參與巴鐵研發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現在白丹青才付了蘇州奧傑兩成的設計款,還有八成的款項一直欠著,設計人員的錢也都沒給。」參與巴鐵研發的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據稱,這筆設計費金額近5700萬元,如果此說屬實,折算下來,巴鐵科技的欠款數額約為4500萬元。
但這一數字並未從蘇州奧傑處得到證實,這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向澎湃新聞表示,與巴鐵合作的情況暫時不便透露。「任何經營方面的問題,我們會在今年的年報中披露。」該公司一位管理層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給蘇州奧傑的設計款確實沒結清,但這不叫欠款,因為現在合作還沒結束,而且已付的部分也不是兩成,是六成。」宋有洲強調。
可查資料顯示,蘇州奧傑是一家生產汽摩及其配件的企業,主營沙灘車鋁合金油箱、鑄件、客車底盤件、管狀梁焊接、沙漠車配件、底盤件等。
白丹青曾宣稱潘石屹答應投資巴鐵,潘石屹回應澎湃:不認識白丹青,我認識陳丹青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巴鐵科技資金遭遇瓶頸,新的投資遲遲不能到位之際,白丹青曾在內部會議上向團隊打包票,稱自己和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交情匪淺,潘石屹答應會加入投資。
「都覺得他這麼說是為了安慰大家,不過他和潘石屹都是混地產圈起家的,這也說不準。」一位巴鐵內部人士說。
對此,潘石屹回復澎湃新聞稱,說他答應投資巴鐵是謠言,他不認識白丹青,「我認識陳丹青。」
一位巴鐵前員工卻向澎湃新聞記者證實,已經有部分員工從巴鐵科技離職。
「之前巴鐵的100來號技術人員都不是公司自己的人,主要來自蘇州奧傑公司和西南交大、同濟大學。實際上公司真正的員工只有行政和負責公司基礎運營的人。」知情人士指出,即便公司目前處於停擺狀態,所需要擔負的日常人員的開支和運營成本並不大。
被指冒用牌照的投資方華贏凱來,銷售電話已無人接聽
導致白丹青停止出資的導火索,或許是白丹青名下的華贏凱來「後院著火」。
此前澎湃新聞記者實地調查發現,華贏凱來發現的巴鐵基金的借款合同顯示,華贏凱來為服務方,借款方則為巴鐵科技、擔保方為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基金的管理方為天爾基金,而這四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均為白丹青。業內人士稱,這事實上已經涉嫌自融。
11月25日,央視在《焦點訪談》節目中點名巴鐵投資方華贏凱來涉嫌非法集資。
11月27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表《關於北京華贏凱來公司冒用「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企業信用評價AA級信用企業」的嚴正聲明》,稱「我會信用評價中心從未收到過北京華贏凱來公司申報參加企業信用評級的任何資料,也從未向北京華贏凱來公司頒發過任何信用等級銅牌和證書。北京華贏凱來公司內展示的「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企業信用評價AA級信用企業」銅牌系假冒!」
12月6日,澎湃新聞記者發現華贏凱來網站公布的多個聯繫電話以及400銷售電話均已無人接聽。
「巴鐵被媒體害死了。」巴鐵科技的研發團隊成員憤憤地向記者抱怨:「為什麼同樣的融資手段在國外就合法,到我們這兒就說他非法呢。」
「一直想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牟利」
8月以後,外界對巴鐵的負面評價層出不窮。巴鐵科技開始引入專業的團隊進行公司形象管理和市場拓展。澎湃新聞了解到,在巴鐵目前的高層團隊中,有高管曾有跨國公司背景和駐外政府機構工作經歷。
9月初,記者從多方了解到,為了平息輿論,巴鐵風波中最受爭議的兩個人物宋有洲和白志明逐漸退居幕後,公司有意淡化此二人在公司的作用——白志明從此前聲稱的「巴鐵之父」轉為巴鐵科技的監事;宋有洲也從技術團隊中淡出,專事專利申報工作。
12月6日至7日,記者多次嘗試電話聯繫白丹青,其手機均處於無人接聽的狀態。
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稱,白丹青在公司的做法已經讓很多人感到不滿。「白丹青一直想通過與政府的合作牟利,而不是走正常的引入社會投資的路子,他想獨做投資人,一人獨吞好處。」
「白丹青他自己也不懂交通技術,也不好好進行測評和衡量方案,就去忽悠地方政府。他做巴鐵是幌子,其實是想打著巴鐵的旗號,以搞區域發展的名義去二線城市圈地。做房地產才是他的老本行和最終目的。東西還沒做出來,他就在外面胡吹亂擂,因為他根本不在乎研發上面的事,錢也都沒有花在刀刃上。」一位研發人員這麼說。
據該研發人員透露,白丹青在巴鐵的前期投資中只有大約6000萬用於設計研發和實驗,其他資金都被用於媒體宣傳、多媒體製作和參加各種國際展覽。
澎湃新聞未能聯繫到白丹青對上述說法置評。
澎湃新聞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由於巴鐵及華贏凱來屢陷負面傳聞,讓一些已經與巴鐵科技籤了合作協議的地方政府大為不滿。「現在公司又遇到了資金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就接機提高合作門檻,要求巴鐵先獲得國家立項。我們也在試著努力這麼去做,希望能藉助政府的力量找到錢。」
該巴鐵技術團隊成員再三向記者強調,巴鐵的設計思路沒有問題,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也有相當的應用前景。
「壞就壞在公司在運作上沒有留後路。什麼叫後路?就是不要給政府找麻煩,你說現在搞出這麼多負面,哪還有政府願意接盤呢?」直到採訪的最後,這位技術人員還是堅持認為,如果沒有鋪天蓋地的負面報導和那麼大關注度,巴鐵這事也許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