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是文人最愛,被人親切的稱為「四君子」,是文人精神的寄託和高潔品格的象徵。梅蘭竹菊,佔盡春夏秋冬,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豔清貞,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
然在「四君子」之外有一把「雜草」得到了眾多文人的青睞,這就是菖蒲!它生命力極其旺盛,不爭豔不爭華,在寂寞的小澗清溪、湖岸塘林、懸崖峭壁等都有它瘦小清勁的身影,於是文人把它請到文房四寶旁朝夕伴之日夜賞之。
甚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蘇」就是這樣。蘇軾除愛竹之外,菖蒲也是他的深愛之物,蘇轍更是如此,在他們的詩詞裡多次提到菖蒲,深愛之意可見一斑,蘇軾《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
春荑秋莢兩須臾,神藥人間果有無。
無鼻何由識薝蔔,有花今始信菖蒲。
芳心未飽兩蛺蝶,寒意知鳴幾蟪蛄。
記取明年十二節,小兒休更籋霜須。
蘇轍的《石盆種菖蒲甚茂忽開八九華或言此華壽祥也遠因生日作頌亦為賦此》
石盆攢石養菖蒲,沮洳沙泉薤葉鋪。
世說華開難值遇,天將壽考報勤劬。
心中本有長生藥,根底暗添無限須。
更爾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蘇轍《夢中反古菖蒲》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
仙人勸我食,再三不忍折。
一人得飽滿,餘人皆不悅。
已矣勿復言,人人好顏色。
菖蒲在水陸間葉莖挺秀俗塵不染迷倒了多少文人!王安石在最失意的時候感嘆道:「我來立久無所得,空數石上菖蒲生。」,同為宋代的毛滂更是把菖蒲視為知己,他寫了五首《雨中採石菖蒲》,其中有一首廣為流傳:
秋雲作伴更誰俱,頗慣登山不用扶。
笑怪河陽種花手,杖藜破雨覓菖蒲。
冒雨覓菖蒲,大概只有精神的寄託才這樣執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