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編一邊看著《復仇者聯盟》,一邊著看著《西遊記》,想到最多的倒不是目前網絡熱議的孫悟空參加"復聯"和大戰鐵血戰士的話題,而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神話的人物形象與西方科幻的人物形象似乎有著某種聯繫。
剛開始小編無法想明白,後來看到了蜘蛛俠與蜘蛛精,這才豁然開朗,原來,蜘蛛俠用的是擬物的手法,而蜘蛛精用的是是擬人的手法。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如:蟋蟀們在這裡彈琴。把蟋蟀當人寫。
擬物修辭手法是把此物當彼物寫,也可把人當物寫,如:敵人夾著尾巴逃跑了。把敵人當狗寫。
我們先來分析蜘蛛俠,一名普通高中生,由於被一隻受過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傷,因此獲得了蜘蛛一樣的超能力,後自製了蛛網發射器,化身蜘蛛人。從形象看,蜘蛛俠完全從一個人變異成類似於蜘蛛的形象,模仿蜘蛛的動作、功能,實際就是把人當動物進行形象創造。
再看蜘蛛精,唐僧第一次看到她們是怎樣的形象?西遊記原文這樣描寫:翠袖低垂籠玉筍,緗裙斜拽露金蓮。幾回踢罷嬌無力,雲鬢蓬鬆寶髻偏。個個都是絕色美女,迷得唐僧"看得時辰良久"。也就是說,蜘蛛精的形象是實打實的人,但她們實際上就是幾隻蜘蛛而已,並不具備人的情感和形象,這裡是把蜘蛛當作人來寫。
兩者比較了一下,非常明顯了,西方科幻喜歡將人物格化,中國神話恰恰相反,喜歡將物人格化。
我們知道,影視和文學作品講的都是人的故事,所以西方科幻先講人,再講人的變異,後講變異後的人,符合事物發展邏輯。而中國神話則想像成物有人的思想和情感,通過東方式的修練,如"吸取日月之精華"等,最後獲得人的形象,才有參與故事發展的資格。從事物發展的邏輯看,這是一種逆思維。
西方科幻的擬物思維比較典型的是"變種人"的形象,如金鋼狼,他從原先的一位英俊男人被改造為狼的特性,甚至情感和人格都朝狼的方向發展,最後不可自拔,直至到臨死,仍然掙扎在人性與狼性的衝突中。而其他變種人與金鋼狼經歷著相同的命運。
中國神話的擬人思維比較典型的是孫悟空這一形象。最早出生時,孫悟空只是小猴子,完全不具備人的社會屬性,花果山不過是一個動物世界,但隨著拜師學藝、佔山為王、大鬧天宮、西天取經等一系列事件後,孫悟空越來越不像猴子,最後他成了鬥戰神佛,完全脫去猴性,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
了解這些,我們就完全理解中國式的神話很難被西方觀眾所接受的原因,也理解歐美拍攝的《西遊記》更加無法讓中國觀眾所接受的事實,因為從一開始,中國式神話就要求大家必須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世間萬物都有人的情感和性格,這是一個擬人化的世界,沒有合理不合理可言。
當然,文化是交融的,期待著西方能真正讀懂中國神話,期待真正優秀的好萊塢版《西遊記》、《封神榜》在中國院線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