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金秋十月,錦繡鵬城。正值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以「交流融通、共創發展」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ICF)》交流會議」於10月17-18日在廣東深圳成功舉辦。本次會議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的支持下,由中國康復醫學會主辦,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深圳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深圳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市龍華區中心醫院聯合承辦。
受中國康復醫學會會長方國恩和黨委牛恩喜書記的委託,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康復醫學科燕鐵斌教授、中國康復醫學會副秘書長鍾鐵軍參加了會議。開幕式上,學會副秘書長鍾鐵軍代表中國康復醫學會致辭,燕鐵斌教授代表大會組委會致辭,深圳市康復醫學會會長、深圳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玉龍教授代表承辦方致辭。由於疫情防控需求,香港、澳門和臺灣的嘉賓以網際網路直播形式進行了海峽兩岸暨港澳間的零距離交流。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康復聯盟創始人及現任主席Gutenbrunner教授、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副主席李常威教授、ICF臺灣學會執行理事兼學術主席廖華芳教授、香港復康會總裁梁佩如女士、臺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高木榮院長、澳門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劉中良教授分別在線上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大會現場
會議現場
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康復醫學科燕鐵斌教授代表大會組委會致辭
中國康復醫學會副秘書長鍾鐵軍代表學會致辭
深圳市康復醫學會會長、深圳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玉龍教授代表承辦方致辭
本次會議以網絡形式現場直播
本次大會圍繞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出的《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ICF)》在海峽兩岸暨港澳的臨床應用工作及科研前沿問題,聚焦當前ICF在我國醫學界尤其是康復醫學領域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了主旨論壇及分論壇,會上來自大陸地區、港澳臺地區以及德國的ICF專家進行了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的講座。德國Nugraha教授,香港李常威教授、Purves教授,澳門劉中良主任,臺灣廖華芳教授、高木榮院長以及大陸勵建安教授、燕鐵斌教授等國際國內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學術講座,吸引全國各地的各類醫療機構和企業代表300餘人參加了現場會議、6700餘人次在線觀看了直播。會上氣氛活躍,討論激烈,碰撞出了學術火花,為ICF的進一步系統研究和推廣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滑動查看更多
滑動查看更多
會議現場部分專家進行講座
為加強海峽兩岸暨港澳ICF應用的合作交流,共同促進ICF在海峽兩岸暨港澳的應用和研究。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發起,會議期間舉辦了「海峽兩岸暨港澳ICF應用與研究聯盟」啟動儀式,聯盟包括理事長單位、港澳臺地區在內的8家副理事長單位和34個理事單位,初步達成了各地區間合作及定期舉辦交流學術活動的意向。
聯盟成立啟動儀式
理事長單位授牌儀式
副理事長單位授牌儀式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部分理事單位授牌儀式
同時,本次交流會舉行了「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ICF應用與研究優秀論文評比」,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論文作者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並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本著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的原則,評審專家們最終評出了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3名。獲獎者不僅進行了優秀論文的匯報,也在現場與各位從事ICF研究的同道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大家通過分享和交流ICF方面多年的學術成果,博採學術,增進交流,開拓視野,收穫友誼,為推動ICF在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應用與研究提供了借鑑。
優秀論文答辯現場
圖|專家為獲獎論文作者頒獎
同時,為解決ICF因概念抽象、條目眾多等問題造成的臨床應用困難,為使我國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更深入了解ICF是什麼、ICF的理論價值、如何進行臨床應用、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等問題,本次會議設「《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分論壇,旨在通過本次專家共識研討形成《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為我國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應用及研究ICF提供指導建議,為ICF在國內臨床更好應用及系統研究提供借鑑。會上與會專家進行了發言及討論,通過此次研討會最終對ICF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的框架及主要內容達成了共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未來《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在國內的臨床、康復、醫療管理等各領域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在ICF理論和框架的指引下,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我國的醫療改革、醫療發展提供依據,助力「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
圖|專家共識會現場
文章來源:中國康復醫學會學術部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海峽兩岸暨港澳《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ICF)》交流會議在廣東深圳成功舉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