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和富有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物資有了結餘後應運而生的。而隨著窮人和富人的產生,社會兩極分化後,窮人和富人的心理狀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千百年來,農村裡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越有越肯算,愈窮愈大方」是什麼意思呢?果真如此嗎?又究竟揭示了窮人和富人的何種心理狀態呢?
所謂「越有越肯算」意思是說,對於富有的有錢人,他們雖然有財富,但是越是富有就越是會算計。在過去的農村裡,本來比較富裕的人家就不多,而且這些相對富裕的人家,從事實和心理上來說,窮日子過怕了,覺得賺錢很不容易,加上深受封建社會「買田治地,致富發家」舊思想的影響,特別注重財產的積累,即使有了錢也不捨得花,所以就會表現出比較吝嗇和小氣,善於算計,連平時的日常生活也會過於省吃儉用,精打細算,更不會借錢給窮人,因為害怕窮人還不起。因此,窮人就會說這些富人們越是有錢的人越是肯算計,太小氣了。
所謂「愈窮愈大方」的意思是說,愈是比較貧窮的人,愈會在花錢等方面顯示出很大方的樣子。這看起來似乎比較矛盾,沒錢為什麼還要顯出大方呢?其實這裡面除了客觀原因,也有主觀意識。窮人雖窮,但絕大多數心地善良純樸,性格粗獷豪爽,非常講究情義,所以愈是窮人在待人接物上,愈是會很大方講排場,比如請客吃飯、禮尚往來等方面,都會出手大方,甚至是有點浪費。另外,俗話說「人窮志不窮,人窮氣不短」,愈是窮人在心理上會有骨氣,想爭氣,要臉面,往往更能體會到自己身份地位,金錢財富與別人的差距,而且會特別注重自尊,很慷慨,不願意輕易讓別人小看了自己。
當然,所謂的窮人和富人都是相對而言的,每個人的處世哲學不同,性格心理不同,也不會千篇一律,更不可以一概而論。但是,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會常常聽到「富小氣,窮大方」這樣的說法,卻是個不爭的事實。看來,窮也好,富也罷,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小氣,讓人瞧不起,也不要過於大方造成浪費。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