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越有越肯算,愈窮愈大方」是啥意思?果真如此嗎?

2020-12-15 我來說人文

貧窮和富有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物資有了結餘後應運而生的。而隨著窮人和富人的產生,社會兩極分化後,窮人和富人的心理狀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千百年來,農村裡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越有越肯算,愈窮愈大方」是什麼意思呢?果真如此嗎?又究竟揭示了窮人和富人的何種心理狀態呢?

所謂「越有越肯算」意思是說,對於富有的有錢人,他們雖然有財富,但是越是富有就越是會算計。在過去的農村裡,本來比較富裕的人家就不多,而且這些相對富裕的人家,從事實和心理上來說,窮日子過怕了,覺得賺錢很不容易,加上深受封建社會「買田治地,致富發家」舊思想的影響,特別注重財產的積累,即使有了錢也不捨得花,所以就會表現出比較吝嗇和小氣,善於算計,連平時的日常生活也會過於省吃儉用,精打細算,更不會借錢給窮人,因為害怕窮人還不起。因此,窮人就會說這些富人們越是有錢的人越是肯算計,太小氣了。

所謂「愈窮愈大方」的意思是說,愈是比較貧窮的人,愈會在花錢等方面顯示出很大方的樣子。這看起來似乎比較矛盾,沒錢為什麼還要顯出大方呢?其實這裡面除了客觀原因,也有主觀意識。窮人雖窮,但絕大多數心地善良純樸,性格粗獷豪爽,非常講究情義,所以愈是窮人在待人接物上,愈是會很大方講排場,比如請客吃飯、禮尚往來等方面,都會出手大方,甚至是有點浪費。另外,俗話說「人窮志不窮,人窮氣不短」,愈是窮人在心理上會有骨氣,想爭氣,要臉面,往往更能體會到自己身份地位,金錢財富與別人的差距,而且會特別注重自尊,很慷慨,不願意輕易讓別人小看了自己。

當然,所謂的窮人和富人都是相對而言的,每個人的處世哲學不同,性格心理不同,也不會千篇一律,更不可以一概而論。但是,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會常常聽到「富小氣,窮大方」這樣的說法,卻是個不爭的事實。看來,窮也好,富也罷,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小氣,讓人瞧不起,也不要過於大方造成浪費。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中國文化傳承千年至今,經歷大浪淘沙,去除糟粕之後留下來的儘是精華。世人只覺得詩詞文賦是瑰寶,殊不知民間的俗語、民諺更傳承久遠的精神財富,畢竟都是老祖宗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讓咱們一起追隨古人的步伐,去探求養生之道。亂世雄主曹操曾言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知道千年老字號杜康酒的由來嗎?
  • 農村老話「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塊肉」是啥意思?果真如此嗎?
    那麼,農村老話「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塊肉」是啥意思?又有何道理呢?果真如此嗎?人的壽命本來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歷史上長壽的人有,但總體上不是很多。這句農村老話中說的「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塊肉」,意思是66歲是過去老年人的一道比較重要的「坎」,即使不死,也會在這前後因身體健康原因而生病,身上會瘦掉一塊肉來。
  • 農村俗語: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啥意思?經歷越豐富越有體會
    文/一縷秋天的風農村俗語: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啥意思?經歷越豐富越有體會俗語,作為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東西,對我們產生了許多影響,古人們留下的這些俗語,通常都是由他們親身經歷所得的體會,所以,具有一些借鑑和學習的作用,而這些俗語,也確實對我們有許多引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人們留下來的幾句俗語。
  •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農村小毛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一些俗語,而一段話有了俗語的點綴後,瞬間富有了生機,比如說對方一直問某人一個問題,對方不耐煩時就會說,「你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嗎?」「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俗語的一類,這類俗語頗有趣味。而有些俗語則警示著一些道理,比如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裡的活漢妻指的是二婚女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娶離過婚的女子,很容易引起非議或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本文由百家號《三農風採》原創大家好,歡迎來到三農風採,帶你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如果想持續收到本欄目,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一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一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老話在理嗎?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全年最冷最熱的季節是夏季的三伏天,以及冬季的三九期間。數九是從冬至開始計算,一直延續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才結束,其中最為寒冷的階段大都會出現在三九和四九之間。
  • 農村俗語「窮人腳上無毛,富人頭頂有光」是啥意思?有何道理?
    大家都知道,祖祖輩輩流傳在農村民間的俗語老話,因為它們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經驗總結,和人生的智慧結晶,所以大多通俗易懂,簡單明白,且生動形象。只是有的多少會帶上一點偏面性,雖然談不上完全準確和符合科學,但是卻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農村俗語老話「窮人腳上無毛,富人頭頂有光」是啥意思?又有何道理呢?
  • 新年將至,農村俗語「好男有毛怕初一,好女有膘怕十五」啥意思?
    提到農村,估計有很多人都是認為農村裡都是有很多的文化所在,就像咱們上一篇文章也是提及到了農村的白事和喜事的規矩,所以說在農村裡沒有規矩是不成方圓的,因為了一些規矩的存在,所以才造就了農民很多的文化,就比如俗語也是農村的一種文化,俗語也具有一定的魅力,有的時候對於農村的俗語也是有很多的好奇點
  • 俗語「越窮越大方,越富越小氣」,原來是這麼來的
    俗話說「窮大方,富摳門」就是這麼來的,也就是說常是窮人大方,富人摳門兒,所以沒錢反而大方,有錢人往往都是守財奴。關於摳門,什麼叫摳門?一是說,過去皇宮、大戶人家,門上都貼金箔,有人拿指甲蓋摳點弄家去,所以這叫摳門;還有一種說法,說這大戶人家很吝嗇,門做得挺漂亮,嫌安一把手多花錢,所以把手不安,你只能摳這門,把這門摳開,所以叫摳門。
  • 農村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人的相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年齡果真那麼重要?
    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年齡果真那麼重要?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自古以來有關夫妻二人就有接連不斷的話題!比如現在,每當過年過節,總會有戀人選擇良辰吉日完婚,不過結婚可是有很多嫁娶講究的,而且每個地方的風俗也不盡相同!
  • 俗語:女人越離越膽大,男人越離越害怕,啥意思?道盡了人性現實
    俗語:女人越離越膽大,男人越離越害怕,啥意思?道盡了人性現實婚姻是一件大事,在古代更有「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說法,古代的人們更是十分注重婚姻,輕易的是不會離婚或者再婚的。我們古人就有一句老話,說道盡離婚對人的不同影響,這句話就是「女人越離越膽大,男人越離越害怕」。這句話意思也很簡單明了,說的就是女性離婚以後,膽子就變得越來越果斷,人也變得越來越成熟,在面對新的一段情感時,往往比第一次更成熟理智,也更加的自信。
  • 農村俗語「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 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至今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有關農作的,為人處世的,預示天氣的等等,幾乎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有人說這農村俗語就是百科全書,能給後人指引方向的作用。俗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主要是這些都是過去人們根據自己千百年生活經驗總結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讓人們很受用。
  • 農村俗語「牛年二龍來降水,四馬齊出保太平」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農耕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牛年二龍來降水,四馬齊出保太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
  • 明日大雪,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啥意思?準確嗎?
    導讀:明日大雪,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啥意思?準確嗎?在明天的0時10分,將會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大雪的到來,並非是會下起鵝毛大雪,而是預示著天氣的溫度將會更低。關於大雪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很多都是關於天氣變化的,這也很容易理解,一個好的年景才能有好的收穫,在民以食為天的前提下,還有什麼比一個風調雨順還更好呢?
  • 農村俗語「閒人愁多,懶人病多,忙人快樂」啥意思,忙還好?
    沒有誰說那個農村的農民不勤快的吧,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正因為農村裡面的農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基本是閒不下來的,因此,勤勞一詞也被慣用在農民身上,而老祖宗把農村生活的一些經驗總結了起來,也是如今我們熟悉的農村俗語老話,那麼,農村俗語「閒人愁多,懶人病多,忙人快樂」啥意思,忙還好?
  • 農村俗語「臘月打春過年暖,正月打春二月寒」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打春過年暖,正月打春二月寒」,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什麼時候立春呢?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辛丑牛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婦遇到牛,龍少不擔憂」,啥意思呢?
    對於農民來說,種地自然是按照一年當中的節氣來進行的,在以前的時候農民在對於展望莊稼的耕種收穫來說也是按照農村特有的一種預測方式,那就是「黃曆」,黃曆也是農民在平時的耕種,婚嫁等方面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就拿前幾天來說,我路過村口的時候,幾位老農民就在討論農村的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叫「寡婦遇到牛,龍少不擔憂」,乍一聽的時候還摸不清是啥意思,然後我就湊近聽了一下,你別說還真那點意思,那麼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