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統一臺灣關鍵點?臺嘉賓與大陸專家激烈討論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今天上午,環球時報年會臺灣嘉賓與大陸專家展開激烈討論

今天(12月21日),《環球時報》2020年年會在北京舉行。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

此次年會中的議題,也都是當下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政治議題,如香港的命運、臺灣的統一、中美博弈和民粹全球化的問題等等。

這裡,我們給各位奉上這次年會上最「火爆」的一場: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

對於這個話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的態度十分強烈。他也因此成為了這場議題中最焦點的一個人物。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

他說,2020年確實是關鍵階段,並提出了他對2020年有幾個判斷:第一個判斷是,「臺獨勢力」已經在島內佔了多數,這個趨勢不可逆轉;第二個判斷是,大陸民眾與臺灣民眾在統獨問題上的意見背向而行,漸行漸遠;第三個判斷是,時不我待,再有5-10年,解放臺灣、統一臺灣的時候,將是兩岸不可承受之重。

王洪光說,蔡英文講動員年輕人「芒果乾」(亡國感的諧音),就是這些年輕人已經把臺灣作為國家來對待,且這個趨勢越來越快、越來越急。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認為,這次臺灣選舉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臺灣問題也比較嚴峻,對臺灣民意「支持獨立還是贊成統一」的調查,也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大陸敢不敢打,美國敢不敢援。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

他說,美國國會近年來通過多項涉臺法案條款,2018年允許美國軍艦停靠臺灣,2019年允許美國軍隊與臺灣軍隊進行聯合演習,前11個月美國軍隊9次通過臺灣海峽。這些對中美關係顛覆性的破壞,中國必須要有反應。

但羅援也表示,臺灣也有一個確定因素,即不管臺灣哪個政黨當選,絕對不敢公開宣布「臺獨」,因為敢宣布「臺獨」,就意味著它的死亡。「前段時間蔡英文說,統一不是臺灣的唯一選項,我跟了一句話,統一必須是臺灣的唯一選項,而和平統一才未必是統一的唯一選項」。

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也表示,臺灣明年的選舉是臺灣選舉史上少有的一次,特別複雜、鬥爭特別激烈、變化特別無常。

▲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

他說,從目前的民調情況來看,蔡英文稍佔優勢,因為她現在在執政,可以動用公權力;此外,民進黨內部比較抱團;第三,美國的因素、香港的因素,現在對她比較有利。但從造勢情況來看,韓國瑜還是有希望的,衝擊力、爆發力比較強。所以誰輸誰贏,還存在著很大的變數。

但王在希表示,他個人的看法是,我們沒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因為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連臺灣民進黨人士的研究分析報告也認為,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所以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什麼方式來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從宏觀來講,國民黨選勝了,兩岸關係會緩和,但是統一的時間更長;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會緊張,但有可能加速統一的進程。

王在希尤其談到,現在民進黨配合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支持「港獨分子」鬧事,不斷給大陸製造麻煩,這樣最終將迫使大陸不得不下決心實現祖國統一,解決臺灣問題。歷史證明,隨著中國的發展強大,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則認為,問題的重點其實是美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

他說,統一有兩個路徑,一個是穩定和平實現統一,另一個是動蕩實現統一。哪個路徑最終成為現實,一方面取決於臺灣,另一方面和美國對臺政策相關。他說,美國認為2020年蔡英文當選已成定局,所以預計明年美國對臺政策會有大突破。

吳心伯進一步表示,美國對臺灣的政策目前正在發生變化。他說,如果中美之間能夠維持一個關於臺灣問題的穩定共識與框架,臺灣島內的選擇餘地很有限,但現在美國正在動搖中美臺灣問題的既定框架,也就是美國在中美競爭大格局下重新定義臺灣的價值。

他指出,這屆美國政府是中美建交以來對臺灣支持力度最大的。美國現在在全方位——從法律、外交、經濟安全方面,提升美臺關係,這也是過去沒有過的。而最危險的變化是美國試圖突破兩岸關係的底線,提升臺灣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針對這種變化該如何應對,吳心伯表示,如果蔡英文連任,工作重點並不在臺灣,不要對蔡英文抱有希望,工作重點是針對美國。要明確美一旦挑戰在臺海問題形成的既定框架,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隨著美國對臺灣問題的轉變,反制力度必須加強,這次危機的力度超過1995、1996年的危機。」

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戴旭認為,2020年是否是統一關鍵節點,要從「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和「政治與軍事的關係」三個矛盾中來看。

▲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戴旭

他說,首先要看中美關係在2020年是不是到了關鍵點。因為臺灣問題從一開始就是中美關係的一部分,所以明年是不是我們統一的關鍵點,要判斷一下2020年中美關係,尤其是不僅臺灣地區領導人明年選舉,美國明年也是總統選舉,美國國內政局變化會牽動中美關係的變化,中美關係的變化必將影響到兩岸關係的變化。

在中國大陸與臺灣這第二組矛盾中,戴旭認為主動權應該是操刀在我,我們是不是認為臺灣統一已經到了關鍵點,應從國家利益、全局來考慮。

至於第三組矛盾,戴旭表示不應該把政治、經濟與軍事的關係對立起來,甚至割裂開來。軍事與經濟一樣,都是促進臺灣統一的方式與手段,我們沒必要把武力統一想像得門檻這麼高,或者看得這麼嚴峻,也不要把臺灣兩黨執政形勢看得那麼嚴峻。

「我們要冷靜地分析,不管哪個黨執政,要分析是不是有利於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有沒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機會。」

另一方面,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表示,解決臺灣問題,當下在於探索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

周志懷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統一前的問題,統一前要民主協商,協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然後從制度性安排過渡到臺灣方案。

但他也指出,現在蔡英文當局在反和平操作,比如昨天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辯論的時候,提及籤和平協議就要損失主權。他說,臺灣方面要想清楚與我們談判的資本實力和條件,這個黃金交叉點早已過去,因此臺灣越和我們早談,越好。

「他們如果可以拿出自己的方案,從議題設計到方案實施,做出符合他們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我想對臺灣2300萬老百姓是福祉很大的。」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項目聯席主任孫哲認為,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落實「兩制」的臺灣方案,可現在確實沒有看到具體的原則、和平協議。他說,這對大陸來說是一個非常艱巨的統一之前必須做的工作,而且要從未來臺灣年輕一代怎麼看統一的問題,來分析兩岸關係的走向,要注意臺灣年輕人的情緒。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項目聯席主任孫哲

孫哲還提示說,談到臺灣問題不能學術脫鉤,對美國的判斷要非常非常準確。他認為不能忽視美國國會對臺灣通過的四個法律,但是現在大多解讀遠遠不夠。

至於來自臺灣的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則提出了來自臺灣視角的觀點。他認為兩岸應該談一些結束敵對到統一前的工作。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

張亞中說,「武統」是選擇,但他擔心美國把臺灣當成中美關係的「武器」。他提示說,美國戰略家不惜鼓動臺灣跟大陸發生衝突,讓臺灣成為阿富汗,對美國來講犧牲臺灣有什麼關係,可如果這樣,中國就恰恰掉進美國的戰略陷阱,他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

張亞中還尤其表示,他希望大家多思考一下統一前的工作,特別是大陸要有一個大論述,因為直接從敵對馬上調到統一後,跨越太大了,跨越過程當中,臺灣老百姓沒辦法跟大陸溝通。因此兩岸要共同建築統一大架構,再縮小。

在隨後的探討環節,對臺立場強烈的王洪光,與認為應該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張亞中展開了頗為激烈的爭論。王洪光堅持認為統一時間緊迫,臺灣很多人已經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張亞中則堅持認為應該爭取人心。

但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的觀點得到了最多的掌聲,他認為還是要堅持做群眾工作。他還說共產黨就是靠做群眾工作起家的,如果做不好工作,我們其實應該檢討自己。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今天上午,環球時報年會臺灣嘉賓與大陸專家展開激烈討論
    此次年會中的議題,也都是當下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政治議題,如香港的命運、臺灣的統一、中美博弈和民粹全球化的問題等等。這裡,我們給各位奉上這次年會上最「火爆」的一場: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他說,2020年確實是關鍵階段,並提出了他對2020年有幾個判斷:第一個判斷是,「臺獨勢力」已經在島內佔了多數,這個趨勢不可逆轉;第二個判斷是,大陸民眾與臺灣民眾在統獨問題上的意見背向而行,漸行漸遠;第三個判斷是,時不我待,再有5-10年,解放臺灣、統一臺灣的時候,將是兩岸不可承受之重。
  • 2020是統一臺灣關鍵點?解放軍中將與臺灣學者激烈辯論
    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此次年會中的議題,也都是當下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政治議題,如香港的命運、臺灣的統一、中美博弈和民粹全球化的問題等等。這裡,我們給各位奉上這次年會上最「火爆」的一場: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對於這個話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的態度十分強烈。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2020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係面臨複雜嚴峻的挑戰。祖國大陸積極應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邁進,2021年的臺海局勢將格外引人關注。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其中的兩岸話題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 臺媒:大陸統一臺灣時間點或在2030至2040年
    )到臺澎金馬,到2045至2049年就是100年,國際公法上,在當地實質統治100年,就自動承認其國家地位。  一位曾從事中共黨建研究的學者則指出,大陸官方對於統一的心理預期,最後的時間點是2050年,但不會到那麼晚,學界以香港情況推論,籤約後13年才正式回歸,給了13年適應期,因此應該往前推10多年,大致落點在2030至2040年間。
  • 環球時報年會直擊:「臺灣統一」議題成焦點,2020或是關鍵階段
    或許,提前規劃布局「這座橋」,對於臺灣「如何統一」問題、如何早日提上議程創造「條件」。在《環球時報》舉辦的本次年會上,臺灣議題更是該峰會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議題。據悉,在年會上,針對臺灣議題中「統「、」獨」問題,「如何統一」問題的討論尤為激烈。
  • 臺灣統一時間表:2020年前後解決臺灣問題
    由於陳水扁執意推行「臺獨」政策,不斷挑戰祖國大陸底線,導致臺灣島內人心浮動、傳言四起。只要大陸或美國方面有點風吹草動,臺灣媒體就會大做文章。最近,香港《文匯報》的一篇報導又引起了臺灣媒體的重視,一時間,「大陸首次公開統一時間表,將在2020年前後解決臺灣問題」成為島內討論的焦點問題。
  • 兩岸統一對臺灣好處多,臺名嘴一番話吐露心聲,蔡英文真該聽仔細
    前段時間,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梅州舉行,此次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兩岸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研討會。採訪中,黃智賢對大陸的高瞻遠矚非常讚賞,對大陸的政策規劃也十分有信心,她認為,兩岸統一對臺灣好處多多。黃智賢表示,中央在對未來的規劃上具有很高的戰略眼光。在經歷大變局的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和美國的處處針對,中央能在這種逆境下仍然保持良好發展,沒有被困難所打倒。
  • 近日臺北有一群臺灣人公開談統一
    一直以來,統一這個詞,在臺灣似乎都是一個禁忌詞,不僅是政治人物不敢發聲,即便是普通民眾也多選擇避而不談。但近期,統一已經成為島內熱詞。16日,由中華民族團結協會、臺灣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等共同舉辦的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第一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研討會,在臺北舉行,約150名專家學者與會討論。
  • 大陸頻繁臺海軍演,新加坡專家竟稱:臺灣人不會因此「贊成」統一
    @銳看臺灣報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近日宣稱臺海不存在"海峽中線",解放軍也頻繁派戰鬥機巡視臺海,此舉受到外界關注。有新加坡專家唱起反調,指稱大陸反覆使用"越境"和"軍事飛越"的做法只會"事與願違",臺灣人不會因此"贊成"和大陸統一,也不會因此放棄"現有體制"。
  • 臺灣節目為何每次都造謠大陸?楊世光:背稿子,嘉賓演得好錢就多
    因為曾在播出「關鍵時刻」節目的「東森新聞」任職,楊世光稱自己每天都會在節目錄影前看見一排嘉賓坐著背稿子,比如像黃創夏、馬西屏等這些所謂的「臺灣名嘴」。楊世光直言,臺灣的政論節目完全可以當成戲劇節目來看,每個嘉賓「口沫橫飛」之後會得到大約30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700元)的費用。
  • 臺灣又向大陸「統一」了!
    但BBC援引反對者意見指出,「美國、日本這兩個和臺灣關係密切的國家,都和臺灣一樣使用110V,改成220V不是與國際接軌,而是與中國接軌,向中國靠攏。」改壓工程之所以被稱為「世紀工程」,難度之高可以想像,早在十幾年前臺灣就討論過可行性,牽涉老百姓更換家電這筆錢誰出,工廠也需要重新開模等,因此反彈聲浪很大。
  • 臺灣專家稱大陸開啟漢唐般盛世 統一不可逆轉
    統獨問題反映在政治運作上的藍綠分裂,使得臺灣的許多公共政策藍綠都無法客觀對話,使得臺灣經濟發展停滯二十年,統獨問題甚至撕裂我們的社會。因此,有些民眾問兩岸為什麼要統一?臺灣為什麼要與中國大陸統一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也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統一的民族感情  27年前就有人曾經問鄧小平同樣的問題。
  • 教授節目現場遭嘉賓圍攻 因稱臺灣農業不如大陸、水果不如大陸好吃
    11月初,他們還報導說,大陸封鎖了習馬會消息…… 這一次,他們「指控」大陸偷了臺灣的農業技術!節目現場,4、5個人合夥譴責一位農業方面的專家,其中一人悲憤表示,「你居然說臺灣的農業不如中國、臺灣水果比大陸不好吃,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其他人附和,「太悲哀了!」
  • 統一臺灣是否有時間表?大陸已發出明確信號:沒有放棄武力統一
    在兩岸關係緊張、外部勢力介入的背景下,臺灣地區的此次演習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據臺媒報導,臺軍今年演習帶有很強的實戰化背景,進行的各種飛彈、魚雷實彈射擊科目,模擬的是解放軍多兵力從不同方向和空層發起攻擊時,臺軍如何從遠、中、近距離實施飛彈攔截攻擊。看來,「解放軍攻臺」,一直在民進黨當局的想定之中。那麼,對於臺灣此次軍演,大陸有何評論?中國大陸統一臺灣是否有時間表?
  • 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 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
    美國主動提升臺美關係、大量對臺軍售、美國軍機軍艦頻頻穿越臺灣海峽,造成臺海空前緊張局面。當前大陸發動「武統」的機率極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應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但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兩岸敵意仍深,更缺乏互信、溝通機制,美國學者的觀察並非無的放矢。
  • 臺灣向「獨」行,大陸向「統」忙,兩岸統一指日可待
    美國大選開始倒數計時,臺海情勢也隨之緊張,而大陸軍機頻繁越過所謂的「臺海中線」對「臺獨」勢力進行警告。而臺灣近來確實越來越向「獨」上偏行,通過「臺美復交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提案,向美申購武器,無一不是向世人表明其未來走向。
  •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林子凱: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發展機遇大
    中國臺灣網11月7日廈門訊 (記者 陳文韜)「在臺灣,95%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在這次小組討論中,我們會著重探討如何讓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接地氣、對接市場。」作為成長型和中小企業合作推動小組專題論壇的參會嘉賓,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林子凱向記者介紹道。
  • 臺擺脫不了對大陸依賴,若大陸動用經濟手段,比軍事手段更狠
    這幾年大陸民眾對臺灣問題越來越關注,網絡上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關於動武的公開辯論越來越多。事實上,軍事牌是我們的底線,不會輕易就打出去,只要臺灣不踩紅線,就不會輕開戰端。臺灣當局掌權的一班人心裡也是明白,知道越過紅線就會挨收拾,所以最多是搞些擦邊的動作。
  • 學者討論兩岸統一:「維持現狀」只是蔡英文的掩護工具
    此次研討會重點討論了非軍事角度的兩岸統一以及兩岸三地青年如何在反分裂勢力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等問題。  與會的專家學者均認為,兩岸同屬一中,統一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方向,但要切實把握好統一的時間點,破除臺灣老百姓對於統一的心理障礙,真正達到兩岸「心靈契合」的完全統一,而絕非僅僅是形式上的統一。
  • 臺灣學子王裕慶:盼望2020能趕走蔡英文 邁向祖國完全統一!
    那是因為,現在離2020選舉日還有一段時間,日後藍綠的鬥爭也會日漸激烈,甚至會比初選時來的更激烈。所以,筆者建議韓國瑜陣營應開始準備好在2020領導人選舉裡,如何與島內各支持「九二共識」與反蔡英文與其黨羽的黨派和勢力做出完美的協調合作工作。並且積極做好團結人心與兩岸都皆大歡喜的政策,好讓臺灣同胞過上免於擔心受怕和安居樂業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