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文學界裡,有一種說法:楊絳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成就」,其實是錢鍾書。
楊絳自己也說過,「我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痴氣,讓錢鍾書的天性沒有受到壓迫,沒有受到損傷。」
在大家的認知裡,一個男人把老婆寵成公主,是正常的。
畢竟,男人為女人扛起一片天,正是有男子氣概的體現。
然而有個女人,卻終其一生努力讓自己丈夫天性中的淘氣、天真、痴氣,得以保留。
錢鍾書這樣評價自己的妻子楊絳:絕無僅有的結合了絕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這兩人的婚姻,不僅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知識分子的模範婚姻,到了現在都依舊被人們稱頌。
楊絳女士無論是文學造詣、為人秉性,都十分出色,她在婚姻經營理念,更是值得我們每個女性學習。
一、心智成熟,慧眼識人
1932年,清華園的古月堂前,錢鍾書對楊絳一見傾心,開始書信來往。
不久後兩人成了男女朋友。
這期間還有一段小插曲。
錢鍾書的家人為他訂了個婚,他一直不同意,又找不到拒絕的理由,直到他遇見楊絳。
而楊絳當時也有一位相識已久的追求者,自認為有資格當楊絳的男朋友。
有時,愛情真的就如同丘比特之箭,認準方向射出去,就沒有任何退路。
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
楊絳說,我沒有男朋友。
寥寥數語,沒有所謂的欲擒故縱,沒有所謂的口是心非,更沒有所謂的矜持含蓄。
這樣坦坦蕩蕩的開始,正是他們婚姻能長久的原因之一。
此後,兩人開始了長期的書信來往。
錢鍾書對楊絳是一日不見,思之如狂。
楊絳卻很是冷靜自持的。
她在信中潑他冷水:
「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當時的錢鍾書早就蜚聲清華,國文、英文水平高到令同學拜服,給楊絳寫的信自然也是才華橫溢。
楊絳卻極少回信,只是清醒地從錢鍾書那些溢滿愛意的信件中,抽絲剝繭的窺見了他的秉性、「痴氣」。
她發現這錢鍾書,是一塊璞玉啊。
二、擁有足夠的智慧經營婚姻,對丈夫包容、理解
兩人相知相愛,三年後在蘇州廟堂巷府舉行婚禮,接著便共赴英倫留學。
當時的郵輪從上海到英國需要一兩個月,兩人第一次長時間生活在一起。
楊絳發現,錢鍾書這個才情斐然的才子竟然是個生活白痴,做事笨手笨腳,連吃飯都得有人照顧。
到了牛津大學,因為巨大的飲食差異,兩人都吃的不習慣,錢鍾書更是餓得面黃肌瘦。
楊絳的賢妻屬性在這時便顯露出來了。
她四處尋找帶爐灶炊具的房子,搬進去後,開始摸索廚藝,決心把錢鍾書失去的肉都補回來。
如同實驗一般,紅燒肉、燉菜、燒魚,從失敗到成功,雖費心費力,卻自得其樂。
一段時間,錢鍾書有了力氣來製造一些頑皮的小浪漫。
他常常給楊絳講些不知出處的村野小故事,一邊講還一邊要有回應。
楊絳時常聽著聽著會睡著,迷糊中就應一聲,以示自己在聽。
她說,在牛津的第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卻是她平生最快樂輕鬆的一年。
俗語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乍一見錢鍾書那副生活不懂自理的模樣,換作別人,多數會在內心嫌棄他吧。
但楊絳不這麼想,她認為把丈夫照顧好,是自己應盡的責任。
那時的楊絳才24歲,比錢鍾書還小一歲,但心智儼然比新婚的丈夫要成熟許多。
她出生燕地,長在江南,身上既有婉約的閨秀氣質,也有俠氣凜然的豁達通透。
牛津留學的第三年,女兒錢瑗出生了。
楊絳因為身體孱弱,又難產,只得在醫院坐月子。
這下可苦了錢鍾書。
他一個人在家,過得十分艱辛,每次去看望妻子,都像個做錯事怕被責罰的孩子:
他打翻墨水瓶,弄髒了房東的桌布;他弄壞了檯燈;他弄壞了門軸,門都關不上了……
這個生活白痴!他還能再笨一點嗎?
楊絳估計內心已經毫無波瀾,甚至想笑。
她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
人們都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能夠成就一個男人。
楊絳的耐心包容和理解,換來的自然是甜蜜的回報。
出月子時,錢鍾書這位生活白痴,居然給她燉了一鍋雞湯,湯裡還加了鮮綠豆瓣去油膩。
楊絳捧著那碗雞湯,十分珍惜地喝著,心裡甜的如喝了蜜。
常言道,沒有愛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可又有多少愛情能熬過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消磨呢?
戀愛可以靠感覺,婚姻的經營,卻需要足夠的智慧。
三、精神獨立,有足夠優秀與丈夫並肩
楊絳身上有著中國傳統女人特有的犧牲精神,她能中斷學業,陪丈夫遠渡重洋;也甘願當灶下婢,為家庭辛苦勞累。
但很顯然,無論為家庭付出多少,在楊絳這裡,她首先是楊絳,然後才是人妻,人母。
留學的第一年,錢鍾書與楊絳除了上課,大多數時間都泡在圖書館。
幾乎所有的書籍都在他們的閱讀範圍內,兩人像競賽一樣制定讀書計劃,看誰讀的多。
在那時,楊絳便夯實了自己外文閱讀的能力和文學知識儲備。
生了女兒之後,錢鍾書拿到了牛津的文學學士文憑,又和楊絳去註冊了課程少、管理松的巴黎大學,以便更多的時間讀書。
回國後,夫妻二人分開,錢鍾書被西南大學破格錄用為外文教授,楊絳則選擇帶著女兒守在父親身邊,被母校振華女校聘為校長。
後來夫妻重聚於亂世,一家三口擠在亭子間,一住就是八年。
錢鍾書寫了《談藝錄》,楊絳則受人賞識,搞起劇本創作,寫了《稱心如意》,又寫《弄真成假》。
結果錢鍾書看過後,說自己想寫長篇小說,這便是後來為人熟知的《圍城》。
楊絳則在震旦女校教課之餘,寫了《流浪兒》、《風》、《喝茶》《窗簾》等散文。
經歷多重動蕩後,錢鍾書寫完了《管錐編》,楊絳也譯完了八冊《唐·吉坷德》。
有《圍牆》光芒加持的錢鍾書,比楊絳更為世人所熟知。
而其實,在他們自己的婚姻「圍牆」裡,楊絳才是撐起一片天的那個人。
很多時候,有些女性結了婚有了家庭,會在為家庭付出的漫長過程中,不知不覺放棄了自己。
不管曾經是才女、學霸也好,職場精英、女強人也好,一步步淪為毫無自我的黃臉婆,最終被丈夫嫌棄,拋棄。
而楊絳,不僅在精神上與錢鍾書門當戶對,事業上勢均力敵,文學上的造詣,楊絳也不比錢鍾書差。
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即是情深的伴侶,亦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在最後:當初,楊絳曾讀到英國作家所寫的一段文字:
我遇見她之前,從未想過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楊絳讀給錢鍾書聽,他說,我也是這麼想的。
楊絳同樣回他,我也是這麼想的。
從來沒有生而完美的婚姻,也沒有完全匹配的靈魂,好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更加出色的女人。
這樣的女人,不管生活拋出什麼難題,她都能穩穩接住,再用通透的智慧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願每個女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智慧吧。
我是 i如是i,致力於深度解讀女性,喜歡就關注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