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交會開幕,廣州如何聯結內外「雙循環」、構築人才樞紐城?

2020-12-20 廣州日報

18日,由教育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29個城市(機構)協辦的2020年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廣州開幕。

面對疫情特殊情況,海交會採用了「線下主陣地+線上廣傳播+海外分會場」辦會模式,分會場覆蓋亞美歐;3300多名海外人才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攜近3500個項目報名參會;來自全國多省市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逾2萬個崗位虛位以待。

今年,國家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站在新的起點上,海交會正成為人才「雙循環」的接口平臺。而海交會的舉辦地廣州,也正成為人才活力湧流的樞紐城,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數字經濟下 廣州展現「人才樞紐」效應

琶洲實驗室主任徐宗本:「在廣州做事情相當容易」

數字經濟將開啟新一輪經濟周期,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對於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廣州而言,海交會正讓廣州展現數字經濟「人才樞紐」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廣州琶洲實驗室和深圳鵬城實驗室都是灣區未來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科研力量,海交會讓這兩家省實驗室站在一起,共同匯聚科創資源。

「人工智慧聽起來很炫很酷,但它本質是如何利用虛擬的、數字的、網絡的方法撬動和提升生產力,這就是數字經濟,是我們實驗室的核心。」中國科學院院士、琶洲實驗室主任徐宗本極力向國際人才推介琶洲實驗室,「實驗室任務非常明確,對不太能夠確定自己目標方向的人而言,具有一種強烈的指引作用。這裡高手雲集,都是一批院士和大科學家,在這個地方能夠強人過招,能夠保證你能提高,機制靈活能成事,服務到位讓你感到體面。」

據徐宗本介紹,琶洲實驗室聚焦三大部分,一是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算法研究,包括研究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人工智慧腦科學基礎以及基本算法。二是聚焦人工智慧本身的核心技術。三是強調數字經濟應用。「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健康是實驗室的重要落腳點。」徐宗本說。

徐宗本表示,「在廣州做事情相當容易。政府和科學家想的事情是一致的——怎樣打破常規、怎樣為國家分憂、怎麼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出力推動發展。只要有利於這件事情的一切,政府都支持、都想辦法解決。」在徐宗本看來,創新的環境需要包容。廣州支持別出心裁的想法,支持敢打敢衝的創見,能夠容忍失敗,這構成了創新創業非常好的土壤和環境。

琶洲是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區。今年海交會上,廣州海珠區首創製定並率先發布數字經濟人才標準,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採用了專家評審制、關鍵要素評定製兩種認定模式,以便更準確地判斷人才能力,對人才進行分級,這無疑填補了國內外行業空白,為未來全國數字經濟人才的培育、聚集和政策扶持的聚焦用力提供了精準參考。

鵬城實驗室鄒鵬:「人才為事業而來」

今年鵬城實驗室在海交會上發布諸多有關通訊網絡和人工智慧的研發崗位。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表示,薪酬條件、子女就學、免稅保險等服務支持,如今只是基礎性的引才措施。如今引才關鍵在於提供造就事業的平臺,為高科技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條件。

「人才不是為了待遇而來,而是為了事業而來。今天來海交會的人才們,第一關心的內容是科研機構正在做什麼,其次才會關心生活有哪些便利條件。」鄒鵬說,為了招攬人才,鵬城實驗室首先主動講述自己在做什麼,讓外界了解自己。其次實驗室安排回國的優秀人才對成功的創業實踐進行現身說法。最後實驗室也注意和海外的科研機構建立共建的關係,圍繞人才布局進行合作交流。

「我們在攬才上還有比較寬的數量安排,只要符合要求,沒有數量限制。」鄒鵬表示,通過海交會這樣的國家級平臺進行引才,能產生很高的效益。

他認為,在海外人才聚集方面,海交會平臺已經在海內外有顯著的影響力,因此鵬城實驗室今年再次依託海交會進行布展,與海內外人才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

從育人到育企,「全鏈條」服務海外人才創新創業

「菁英計劃」十年,面向世界培育廣州人才

「廣州是最先認識到『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地方。」20多年前,中山大學教授顏光美與多位留學回國人才倡議舉辦「智力廣交會」,拉開了廣州搭建面向世界引進人才「海交會」的序幕。2011年,廣州繼續「敢為天下先」,推出了面向世界培育人才、全國首個地方公派留學項目「菁英計劃」。一引一培,體現了「廣聚天下英才」的胸襟和氣魄。

十年來,該項目選拔資助了350多人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或以聯合培養博士生身份出國學習,目前,已有半數以上學員們學成回國,並為廣州亮出了長長的成績單:69.81%擔任技術研發職務,獲得國家級項目資助或榮譽獎項76項;獲得省級人才計劃資助或榮譽稱號42項;獲得市級資助項目24項;獲得專利授權72項。

「我們廣州培養的這批優秀國際青年人才,正在通過他們的努力,為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發揮著他們的光和熱。」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領導陳玉元說。

廣州安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超就是「菁英計劃」的受益者。2013年,他通過計劃資助入讀了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5年,在海交會前身、第17屆留交會上,全球創新人才和項目在廣州的湧動活力讓他堅定了回國創業的想法。2017年,他在廣州生物島創立了安方生物,致力於研發腫瘤液體活檢的關鍵技術。

師夷長技以強國,師夷長技以興穗。「『菁英計劃』不同於高新高薪攬人的引才方式,廣州市政府願意從人才培養的源頭做起,以付出時間的成本來培養人才,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這種務實的精神令人尊敬和感動。因為只有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升,才能在國家的科研領域持續的進步。」看到「菁英」十年的碩果纍纍,韓超有感而發。

210億元資金池,助2100家廣州科企突破「從0到1」

在海交會重磅活動2020中國科技金融論壇上,一組亮眼的數據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2015年以來,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已累計為超過2100家企業發放貸款總額超過210億元。2017年以來,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獲得投資機構投資1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26家,總投資額超過50億元。目前,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已落地運營9隻子基金,實繳總規模超過28億元。19家廣州企業申報科創板,其中6家企業已成功上市。

「『生於科技、長於金融、成於市場』。我們圍繞科技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打造『創、投、貸、融』科技金融生態圈,為科技企業插上金融『翅膀』。」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林藝文說。

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態,為海外人才在穗創新創業提供了重要保障——韓超與他創辦的安方生物也在列。不久前,安方生物獲批了1000萬元的科技信貸。韓超表示,長期、大量的研發投入讓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未必有充足的盈利能力以獲得傳統銀行信貸,科技信貸解決了這個痛點,尤其對於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來說。

「廣州科技信貸優勢在於,銀行給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如果賠了,50%的風險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承擔。我們企業在開發區,剩下40%的風險由開發區承擔。這意味著90%的風險已經有市、區幫助企業兜底了,這讓企業更敢於做『從0到1』的創新、更原創性的創新。」韓超告訴記者,安方生物研製的檢測設備目前已在北京、廣州、深圳的三甲醫院做臨床測試,明年將在廣東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

創新「以賽、以投代評」機制,由市場主導「選駿馬」

記者留意到,安方生物還有一筆300萬元的「資金彈藥」來自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的獎勵。2019年,安方獲得了市賽的一等獎、省賽的二等獎。「比賽給創新創業者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與生物醫藥行業同行切磋交流,同時也能藉助大賽的平臺讓更多投資機構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國賽半決賽路演結束後,場下不少投資機構都主動與韓超交換了聯繫方式。現在,他已與投資機構就A輪投資進行對接。

2017年以來,廣州市科技局大膽探索實施「以賽代評」,將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題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深度融合,探索「賽馬場上選駿馬」的市場化評選機制。2020年,大賽更是首次探索實施「以投代評」與「以賽代評」聯動創新機制,進入半決賽的成長組企業,將獲得機構投資500萬元以上。

除創新創業大賽外,廣州還通過多種渠道為科創企業和投資機構「牽線搭橋」。 在海交會首日,廣州市2020年科技金融服務周也隨之啟動,從12月18日開始歷時一周。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聯合各銀行、金融機構、創投機構、產業園區,為科技企業提供項目路演、投貸聯動對接、科技金融高端論壇等多場活動,拉近企業與資本距離,減少「信息不對稱」。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龍錕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一釩

相關焦點

  • 「海交會」開幕首次打造《灣區論壇》!為海內外人才提供廣闊舞臺
    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下簡稱2020海交會)線下主會場正式拉開序幕。作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平臺,2020海交會以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為宗旨,以智匯、創新、共贏為主題,以更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方式為廣大海內外人才搭建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致力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優秀人才隊伍。
  • 澎湃下午茶|上海如何成為內外雙循環節點與樞紐型全球城市
    石良平:上海應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節點與跳板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習總書記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國家戰略的重大轉變,上海將會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石良平認為,「十四五」期間應從三個環節打好基礎。
  • 2020海交會報名於9月1日正式啟動
    由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和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下簡稱2020海交會)於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建設海交會是中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影響力的海外人才項目交流平臺,被譽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廣泛吸引廣大留學人員、華僑、海外人才和在華外籍人才、留學生參會,重點吸納科技創新和人才需求單位,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 山海相隔雲端相聚 2020海交會海外分會場與您共襄盛會
    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下簡稱「2020海交會」)於12月18-19日成功舉辦。在兩天會期內在不同時段分別呈現白俄羅斯、德國、比利時、以色列、英國、粵港澳大灣區、東京灣區及舊金山灣區的活動內容,以主題論壇、圓桌對話、項目路演、人才項目交流對接、人才招聘等線下和線上活動與主會場雲端互動,為海外留學人員參與海交會提供便利。
  • 人大商學院教授陳甬軍:浙江可以也應當成為雙循環戰略樞紐
    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建議將「基本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列入「十四五」時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如何深刻理解「戰略樞紐」的特殊內涵,找準著力點?近日,記者採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甬軍。
  • 佛山亮相2020海交會,促進海外人才和項目對接
    2020年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1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下稱「海交會」)於12月18至19日在廣州舉辦。今年海交會以「智匯、創新、共贏」為主題,以「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為宗旨,以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智能化五條「升級思路」,大力吸引海內外高端創新人才,促進人才對接和項目落地。
  • 浙江可以也應當成為雙循環戰略樞紐——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建議將「基本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列入「十四五」時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如何深刻理解「戰略樞紐」的特殊內涵,找準著力點?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甬軍。
  • 海交會賦能助推新就業形態
    2020年12月18日,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如期開幕,開幕式上為「海創人才南方創業服務中心」、「海歸新就業形態賦能中心」揭牌。海創人才南方創業服務中心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覆組建的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創業服務機構,是國內領先專注科創賦能的產才融合生態運營平臺。
  • 「永不落幕」海交會轉型升級全新亮相
    由教育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29個城市(機構)協辦的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下簡稱2020海交會)將於2020年12月18—19日舉行。
  • 南沙打造高層次人才首選地
    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下簡稱海交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其間,南沙區舉辦「連結全球 智匯南沙」專場推介會,攜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小馬智行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業一同亮相,向海外人才拋出「橄欖枝」,1559個優質崗位虛位以待。  「我們這次推介的崗位主要涉及人工智慧、海洋科學等科技研發領域,更多面向海外高科技人才,也希望藉此為南沙打造科技強區吸納更多科技領軍人才。」
  • 人才第一資源 廣州最有先見
    而在20世紀90年代,留學美國的顏光美曾做出一個「創舉」——發起「12博士集體回國」行動,12名在世界各地留學的醫學人才「集體」回國,到當時的中山醫科大學工作。回國後,他又與另外四名留學歸國人員倡議發起廣州「留交會」(現為「海交會」)。在回國後,他一直是留學歸國人員與廣州的「紅娘」,讓更多人才落戶廣州。
  • 2020海交會閉幕 近1500項高科技產品亮相大會
    ■19日,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閉幕。    新快報記者    孫毅/攝完成了一系列合作籤約、崗位發布、論壇交流等新快報訊 記者吳曉嫻報導 12月19日,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下稱「2020海交會」)閉幕。新快報記者從成果總結髮布會上獲悉,2020海交會線下參會近3.5萬人次,5000餘名海外人才參會。
  • 王一鳴:改革是關鍵 「雙循環」的本質不在內外 而在循環
    本報記者 張曉迪 北京報導「雙循環」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領域的熱詞,在9月5日召開的2020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雙循環」的本質不在「內外」 而在循環本身。在王一鳴看來,「雙循環」的提出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但「雙循環」不是內捲化,不是放慢開放的節奏。那麼如何讓「雙循環」真正循環起來,王一鳴認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關鍵在於深化市場化改革。由於中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經濟的恢復,王一鳴認為,中國全年經濟有望實現2%~3%的增長,佔全球的份額也會進一步上升。
  • 漢交會助力武漢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新樞紐
    接二連三的好消息表明,正在硬核奔跑的大武漢,將成為雙循環新格局中的核心樞紐城市。 雙循環,是新格局也是新機遇。武漢,以新的姿勢,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從宏大的視角來洞悉未來,漢交會,不止是商品交易盛會,更是內陸地區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 線上線下攬人才
    湖南日報 新湖南客戶端12月18日訊(通訊員 柯鳴)今天,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開幕。長沙高新區企業組團到廣州「海交會」上攬才,60餘名中高端人才有意來高新區發展。 此次活動,中聯重科、威勝集團、華自科技、安克創新,半導體晶片企業三安長沙第三代半導體、景嘉微赴「花城」延攬高層次人才,共為中高端人才提供了290個優質崗位,年薪大部分在15萬元以上。
  • 王一鳴:「雙循環」的本質不是內外問題而是循環問題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論壇上表示,「雙循環」的本質不是內外問題而是循環問題。怎麼讓它循環起來,關鍵在市場化改革。王一鳴表示,事實上,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內需的份額還在不斷上升。本來就是以內需為主導的內循環為主體,核心不是需求份額,核心是要把內循環通過市場化改革打通。
  •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如何破題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次論壇主題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省政府、高校、研究院、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從多個角度暢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江蘇「十四五」發展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論壇現場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認為,新江蘇推進「兩爭一前列」恰逢其時且條件已具備。
  • 青島「三灣三城」布局顯現,構築海灣型城市格局!
    &nbsp&nbsp&nbsp&nbsp2017年,對青島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新興城市而言,註定要在今後的發展軌跡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3月召開的青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在確定城市未來走向和發展目標時,「三灣三城」的提法首次在世人面前全新亮相,即構築「中心灣區、西部灣區、東部灣區」海灣型城市新格局。
  • 專家解讀|從三大關鍵詞看中新廣州知識城未來發展之路
    解讀會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產城融合成為專家們眼中中新廣州知識城未來發展之路的三大關鍵詞。專家認為,知識城可以成為內外循環的連接點,讓知識等要素資源進一步市場化,同時,知識城還應以系統性體制創新激發發展活力。
  • 解讀廣州「十四五」規劃建議之新發展格局篇 |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是...
    12月21日,備受關注的廣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全文發布,詳細闡述了廣州今後5年乃至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 其中,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行重大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