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教育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29個城市(機構)協辦的2020年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廣州開幕。
面對疫情特殊情況,海交會採用了「線下主陣地+線上廣傳播+海外分會場」辦會模式,分會場覆蓋亞美歐;3300多名海外人才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攜近3500個項目報名參會;來自全國多省市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逾2萬個崗位虛位以待。
今年,國家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站在新的起點上,海交會正成為人才「雙循環」的接口平臺。而海交會的舉辦地廣州,也正成為人才活力湧流的樞紐城,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數字經濟下 廣州展現「人才樞紐」效應
琶洲實驗室主任徐宗本:「在廣州做事情相當容易」
數字經濟將開啟新一輪經濟周期,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對於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廣州而言,海交會正讓廣州展現數字經濟「人才樞紐」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廣州琶洲實驗室和深圳鵬城實驗室都是灣區未來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科研力量,海交會讓這兩家省實驗室站在一起,共同匯聚科創資源。
「人工智慧聽起來很炫很酷,但它本質是如何利用虛擬的、數字的、網絡的方法撬動和提升生產力,這就是數字經濟,是我們實驗室的核心。」中國科學院院士、琶洲實驗室主任徐宗本極力向國際人才推介琶洲實驗室,「實驗室任務非常明確,對不太能夠確定自己目標方向的人而言,具有一種強烈的指引作用。這裡高手雲集,都是一批院士和大科學家,在這個地方能夠強人過招,能夠保證你能提高,機制靈活能成事,服務到位讓你感到體面。」
據徐宗本介紹,琶洲實驗室聚焦三大部分,一是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算法研究,包括研究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人工智慧腦科學基礎以及基本算法。二是聚焦人工智慧本身的核心技術。三是強調數字經濟應用。「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健康是實驗室的重要落腳點。」徐宗本說。
徐宗本表示,「在廣州做事情相當容易。政府和科學家想的事情是一致的——怎樣打破常規、怎樣為國家分憂、怎麼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出力推動發展。只要有利於這件事情的一切,政府都支持、都想辦法解決。」在徐宗本看來,創新的環境需要包容。廣州支持別出心裁的想法,支持敢打敢衝的創見,能夠容忍失敗,這構成了創新創業非常好的土壤和環境。
琶洲是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區。今年海交會上,廣州海珠區首創製定並率先發布數字經濟人才標準,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採用了專家評審制、關鍵要素評定製兩種認定模式,以便更準確地判斷人才能力,對人才進行分級,這無疑填補了國內外行業空白,為未來全國數字經濟人才的培育、聚集和政策扶持的聚焦用力提供了精準參考。
鵬城實驗室鄒鵬:「人才為事業而來」
今年鵬城實驗室在海交會上發布諸多有關通訊網絡和人工智慧的研發崗位。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表示,薪酬條件、子女就學、免稅保險等服務支持,如今只是基礎性的引才措施。如今引才關鍵在於提供造就事業的平臺,為高科技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條件。
「人才不是為了待遇而來,而是為了事業而來。今天來海交會的人才們,第一關心的內容是科研機構正在做什麼,其次才會關心生活有哪些便利條件。」鄒鵬說,為了招攬人才,鵬城實驗室首先主動講述自己在做什麼,讓外界了解自己。其次實驗室安排回國的優秀人才對成功的創業實踐進行現身說法。最後實驗室也注意和海外的科研機構建立共建的關係,圍繞人才布局進行合作交流。
「我們在攬才上還有比較寬的數量安排,只要符合要求,沒有數量限制。」鄒鵬表示,通過海交會這樣的國家級平臺進行引才,能產生很高的效益。
他認為,在海外人才聚集方面,海交會平臺已經在海內外有顯著的影響力,因此鵬城實驗室今年再次依託海交會進行布展,與海內外人才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
從育人到育企,「全鏈條」服務海外人才創新創業
「菁英計劃」十年,面向世界培育廣州人才
「廣州是最先認識到『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地方。」20多年前,中山大學教授顏光美與多位留學回國人才倡議舉辦「智力廣交會」,拉開了廣州搭建面向世界引進人才「海交會」的序幕。2011年,廣州繼續「敢為天下先」,推出了面向世界培育人才、全國首個地方公派留學項目「菁英計劃」。一引一培,體現了「廣聚天下英才」的胸襟和氣魄。
十年來,該項目選拔資助了350多人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或以聯合培養博士生身份出國學習,目前,已有半數以上學員們學成回國,並為廣州亮出了長長的成績單:69.81%擔任技術研發職務,獲得國家級項目資助或榮譽獎項76項;獲得省級人才計劃資助或榮譽稱號42項;獲得市級資助項目24項;獲得專利授權72項。
「我們廣州培養的這批優秀國際青年人才,正在通過他們的努力,為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發揮著他們的光和熱。」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領導陳玉元說。
廣州安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超就是「菁英計劃」的受益者。2013年,他通過計劃資助入讀了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5年,在海交會前身、第17屆留交會上,全球創新人才和項目在廣州的湧動活力讓他堅定了回國創業的想法。2017年,他在廣州生物島創立了安方生物,致力於研發腫瘤液體活檢的關鍵技術。
師夷長技以強國,師夷長技以興穗。「『菁英計劃』不同於高新高薪攬人的引才方式,廣州市政府願意從人才培養的源頭做起,以付出時間的成本來培養人才,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這種務實的精神令人尊敬和感動。因為只有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升,才能在國家的科研領域持續的進步。」看到「菁英」十年的碩果纍纍,韓超有感而發。
210億元資金池,助2100家廣州科企突破「從0到1」
在海交會重磅活動2020中國科技金融論壇上,一組亮眼的數據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2015年以來,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已累計為超過2100家企業發放貸款總額超過210億元。2017年以來,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獲得投資機構投資1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26家,總投資額超過50億元。目前,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已落地運營9隻子基金,實繳總規模超過28億元。19家廣州企業申報科創板,其中6家企業已成功上市。
「『生於科技、長於金融、成於市場』。我們圍繞科技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打造『創、投、貸、融』科技金融生態圈,為科技企業插上金融『翅膀』。」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林藝文說。
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態,為海外人才在穗創新創業提供了重要保障——韓超與他創辦的安方生物也在列。不久前,安方生物獲批了1000萬元的科技信貸。韓超表示,長期、大量的研發投入讓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未必有充足的盈利能力以獲得傳統銀行信貸,科技信貸解決了這個痛點,尤其對於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來說。
「廣州科技信貸優勢在於,銀行給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如果賠了,50%的風險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承擔。我們企業在開發區,剩下40%的風險由開發區承擔。這意味著90%的風險已經有市、區幫助企業兜底了,這讓企業更敢於做『從0到1』的創新、更原創性的創新。」韓超告訴記者,安方生物研製的檢測設備目前已在北京、廣州、深圳的三甲醫院做臨床測試,明年將在廣東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
創新「以賽、以投代評」機制,由市場主導「選駿馬」
記者留意到,安方生物還有一筆300萬元的「資金彈藥」來自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的獎勵。2019年,安方獲得了市賽的一等獎、省賽的二等獎。「比賽給創新創業者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與生物醫藥行業同行切磋交流,同時也能藉助大賽的平臺讓更多投資機構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國賽半決賽路演結束後,場下不少投資機構都主動與韓超交換了聯繫方式。現在,他已與投資機構就A輪投資進行對接。
2017年以來,廣州市科技局大膽探索實施「以賽代評」,將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題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深度融合,探索「賽馬場上選駿馬」的市場化評選機制。2020年,大賽更是首次探索實施「以投代評」與「以賽代評」聯動創新機制,進入半決賽的成長組企業,將獲得機構投資500萬元以上。
除創新創業大賽外,廣州還通過多種渠道為科創企業和投資機構「牽線搭橋」。 在海交會首日,廣州市2020年科技金融服務周也隨之啟動,從12月18日開始歷時一周。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聯合各銀行、金融機構、創投機構、產業園區,為科技企業提供項目路演、投貸聯動對接、科技金融高端論壇等多場活動,拉近企業與資本距離,減少「信息不對稱」。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龍錕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一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