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19日,由世界食學論壇(World Eatology Forum)主辦,伊斯坦堡梅迪波爾大學健康科學院營養和飲食學系承辦的「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之土耳其論壇」在土耳其召開,論壇的主題是「食學(EATOLOGY)——採用多維度方法全面解決食事問題」。土耳其衛生部副部長薩巴哈丁·艾丁(Sabahattin Aydn),食學體系創始人、世界食學論壇理事長劉廣偉,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公共機構和數字政府司司長朱巨望,荷蘭科學味道評測學院教授彼得·克洛斯(Peter Klosse)致辭並發表演講,來自土耳其各大科研機構、民間企業、知名媒體的專家學者、意見領袖、管理者等約30人在論壇上發言。土耳其衛生部副部長薩巴哈丁·艾丁(Sabahattin Aydn)致辭。
據悉,論壇主題為「食學——採用多維度方法全面解決食事問題」。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流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威脅,尤其給食物系統帶來空前壓力。2021年,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將召開全球規模的首屆糧食系統峰會,旨在調動全球多方力量,在食物系統全面啟動大膽的改革行動,構建更健康、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食物系統。這標誌著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已經達成兩點共識:一、食事問題是阻礙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二、解決食事問題要全面認知、整體治理。
食學(EATOLOGY)體系創始人、世界食學論壇理事長劉廣偉致辭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公共機構和數字政府司司長朱巨望致辭
「食學」是劉廣偉創建的一個科學體系。它將人類所有與「食物」相關的認知整合在一起,重新分類和梳理,創新性地構建出一個清晰、全面的多層級體系,即「3-13-36體系」。其中「3」指食物生產、食物利用、食事秩序三個方面,「13」是其下的13個範式,「36」是13個範式之下的36門學科,包括食物的採摘、狩獵、捕撈、採集、種植、養殖、培養、碎解、烹飪、發酵、貯藏、運輸、包裝、工具製作、性格、元素、攝入方法、審美、疾病、經濟、法律、貿易、行政、教育、科技,乃至作為食物母體的生態環境等。
對於上述這些認知,食學冠之以「食事」這一全新概念,並提出「食事問題」這一新視角,在人們長期關注的「食物問題」的基礎上,開闢出一個從整體認知、系統思考、綜合治理出發的新思路。食學還拓展了「食物」概念,將口服藥等所有為維持生存與健康的入口之物都視為食物。食學有三大基本任務,一是針對人類個體壽期遠遠沒有達到哺乳動物應有壽期,提出「延長個體壽期」;二是針對全球各種因食事而起的社會衝突,提出「優化社會秩序」;三是針對工業社會文明模式無法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提出「維持種群延續」。
食學的對象領域、分析視角以及基本任務,無一不與聯合國2015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高度吻合,世界食學論壇也因此得到聯合國專家組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等高級別會議的青睞。2019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成為大阪G20唯一指定後援活動,同年在聯合國總部召開的「數字合作時代發展中國家政策和決策」上,世界食學論壇的提案「構建食事數字平臺(SEB)」得到高度關注。
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之土耳其論壇以營養問題為切入點,主要探討獲取營養的傳統方式、可持續的營養健康、食物科技、營養與生態環境意識、土耳其的營養實踐等七大主題,旨在通過對營養問題的多維度討論,為建立更健康、更具彈性、更可持續的食物系統提出科學有效的建議。作為會議成果,全體與會人員共同發布了《食學(EATOLOGY)伊斯坦堡宣言》,達成五大共識。這五大共識分別是:一、冠狀病毒病(COVID-19)是人類與生態之間的衝突,不是人類內部的衝突,只有全球通力合作,才能徹底戰勝它。二、食事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實現。三、歷史反覆證明,用局部認知去解決食事問題,受到許多限制,用整體認知解決食事問題,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四、土耳其食聯網(SEB-TR)的構建,是解決土耳其食事問題的有效方法。五、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吃得更加健康與長壽,推介國際社會使用《世界健康膳食指南2.0》。
中國和土耳其分別位於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共享絲綢之路這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兩國在經貿、文化等領域長期開展著多方面的合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土耳其的「中間走廊」計劃相輔相成,對接前景光明。此次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之土耳其論壇的召開,首開中土兩國食學學術交流之先河,為兩國解決食事問題提供共享研究成果的平臺,也為全球推進和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