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親子教育應該是雙向的,彼此溫暖,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本文2666字,預計閱讀時間04:30
作者 | 小貝
來源 | 貝邇蒙特(ID:Belmontsports)
孩子們經歷著史上最長「寒假」,家長們經歷著空前的身心挑戰,「相愛相殺」的橋段在無數家庭不斷上演。夜深人靜,當我們卸下一天的疲累時,我們的內心其實也是滿足的,因為這樣的親密時光,可遇不可求!
2020年5月15日,今天是第27個國際家庭日。正是因為當前的處境和經歷,我們對於家庭,對於親子關係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和更美好的期待。
1989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隨後1993年紐約特別會議提出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國政府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
幸福家庭的核心就是要有好的家庭關係,而隨著家庭結構的穩定和完善,親子關係逐漸成為大多數家庭生活的重點甚至痛點。而好的親子關係需要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包括父母的榜樣力量及有意識的科學引導。
孩子們除了在學校接受系統的知識學習,很多重要的品質及技能的學習,來自家庭。因此,學習也是家庭裡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榜樣+互相學習
那麼,就讓我們從這個家庭日開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
近些年,關於家庭關係、親子關係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原生家庭」的說法。種種痛心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父母的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那些沉浸在生活中的小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孩子的世界掀起驚濤駭浪。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英國 「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的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告訴我們: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與父母相似不是基因的作用,而是家庭養育方式造成的。
父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所謂「養育」就是撫養和教育,兩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物質條件也許會影響撫養的方式和質量,但最好的教育卻來自並體現在內心的富足。父母只要用心,我們的孩子就能享受到最好的家庭教育,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0-2歲 簡單模仿
從寶寶們出生後,他們便有意或無意地模仿大人的表情和聲音,慢慢地學會模仿一些小動作,比如搖手說「再見」、給爸爸媽媽獻飛吻、學小動物鳴叫,穿媽媽的高跟鞋,學爸爸刮鬍子……他們從周圍的環境和大人身上模仿一些日常的行為,這是寶寶認知成長的一部分。
3-4歲 行為模仿
這個階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強,一方面是因為語言得到了發展,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肢體動作已經變得比較熟練,好奇心和模仿力相互促進。另外,這個階段的模仿,跟未來的行為習慣有直接的正相關。所以父母最好從孩子的習慣培養的角度出發加以引導。比如孩子模仿父母刷牙、喝水,承擔家務勞動、做運動……
4、5歲後 品格模仿
孩子從4,5歲開始對父母行為和品格開始模仿,同伴間的模仿也開始發生。從這個年齡段一直到孩子長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如情緒控制、待人接物、處事規則、生活習慣等將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
鑑於這種愛模仿的天性,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制定出多麼細緻嚴格的家庭守則,強制孩子遵守,而是將我們自己化作規則本身,成為榜樣,展示給孩子看,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日積月累內化成性格和習慣,伴隨他一生。比靠生硬講道理、機械監督,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而父母在以身作則的過程中,也能時時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調整,從而與孩子之間達到更好的親子相處模式。
運動就是親子關係很好的紐帶。我們來看看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好的運動習慣,該怎麼做呢?
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的身體互為促進,而健康身體需要足夠的運動作為支撐,特別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當然運動也是辛苦的,小孩子容易偷懶,也怕累。
如果父母本身熱愛運動,平時有保持運動的好習慣,孩子看到父母享受在其中,就會天然認為運動是一件好事,對運動產生興趣,繼而喜歡上運動的概率就非常大。相反,如果父母本身就不喜歡運動,想讓孩子熱愛運動,那也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即使父母自身不喜歡運動,或者不便於參與運動,也千萬不要阻止孩子去參與運動。運動不光對身體有益處,對心理和性格的發展也有非常大的幫助。
只要真正到能夠參與進去,沒有孩子會不喜歡運動。家長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可以先帶他看,讓他產生興趣,然後選擇適合的項目參與進去,而且一旦參與,就要給與信任和支持。
歸根結底,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親子關係中,同樣如此。很多時候,孩子在意的不是父母為他準備的樂高有多少顆粒,娃娃有多漂亮,電子設備有多智能,只要我們能夠陪他一起玩耍,即使用最不起眼的物件,在孩子眼中都是天下最好玩的玩具,即使再漏洞百出的遊戲情節,他們也會全情投入。
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有很多方式讓這種陪伴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意義。
我們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而孩子又何嘗不是我們的老師呢?他們的天真爛漫、對我們無條件的依賴與信任、對世界天馬行空的想像,真實表達喜與不喜……這些是伴隨著我們的成熟與世故逐漸喪失的能力,當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美好不知什麼時候又在我們的內心重新萌芽。
因此,理想的親子教育應該是雙向的,彼此溫暖、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前面說到了運動習慣的養成,沒錯,運動場也是見證這種成長的最佳場所!
共同參與 與孩子一起進行他喜歡的運動項目,如果家長對運動項目不熟悉,要提前做功課,或者向孩子請教。重點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堅定支持和尊重。
共同話題 和孩子一起觀看比賽,交換對比賽的看法,討論各自喜歡的運動員及其賽場上的表現等,這樣的互動討論,會不斷鞏固孩子對某項運動的喜愛程度。孩子也會逐漸意識到運動可以成為家庭話題,與父母相處的方式,成為家庭成員間的習慣性話題。
共同學習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告訴或與孩子一起探索、學習運動對大腦發育的好處,科學地認識運動對身體發育,智力發展、心理建設的益處,以及運動是如何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和效率的,這些積極、科學的信息,對習慣的養成非常有效。
每一個人都渴望過上富足的生活,而真正的富足不是財富的堆積,而是從我變成我們,從兩個人在一起,變成與孩子們在一起,一起學習、一起流汗、一起成長。而這也是家庭的意義,幸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