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傅洛拉】
中國教科書受到質疑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幾天走入公眾視野的不是什麼編造的外國故事,而是一個正宗的漢語拼音「chua」。個別家長在視頻平臺上說,「chua」根本沒有對應的漢字,屬於誤人子弟。
有了視頻平臺的加成,傳播效果更為驚人,連教材總主編溫儒敏都不得不迅速發博文回應。
正巧我家小孩也學到這裡,一開始我也不知道「chua」對應什麼字。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每天輔導孩子的母親,感覺這個「chua」字背後,還有不少事情可以說道說道。
教材的用法「千變萬化」
溫儒敏總主編在回應文章裡,第一條就指出:「這兩課是學音節,會拼就行,不必一一對應字詞。學生此時認字還少,也不能要求一一對應。」
話是不錯,但在實踐中,各地的學校肯定千差萬別。比如我孩子所在的學校,就不僅僅是針對拼音,還要求家長在課本的空白處,為拼音填上相應的詞語,讓孩子們閱讀。每個拼音要對應3個,當然個別罕見的、只能對應一兩個字的拼音除外,只需一個詞語就行了。
說句題外話,前兩天教師讓家長批作業的話題刷屏了,像這種直接給家長的「作業」,恐怕也有不少人會抱怨。但這事明顯對自己小孩有好處,家長是否去做,花多少力氣去做,就看對小孩的期望值有多少了。
溫儒敏總主編在回應文章的第四條裡則認為:「教材的音節教學採用的是『窮盡式』,拼出的讀音比較全,也比較多,修訂時可以考慮精簡一些,更適合學生學習。」
然而,我倒不太同意精簡的傾向。小孩學習能力有限,單課生字不應該太多。可拼音這種東西,和單純認字不一樣。只要真正掌握了拼音的讀音和規則,就是一通百通,不管給他多少種組合,都能讀出來。
所以,與其精簡,不如將一些「冷僻」的拼音拎出來,放到拼音學習的末尾,作為一種測試。
我甚至用真的不存在的拼音考過小孩,讓他試讀,比如gia、cie,當然,最後還是會揭曉答案,告訴他這樣的拼音不存在。但在過程中,確實能夠檢驗他的掌握程度。
這種方法是否值得推薦,還是要請專職的語文老師來鑑定。但chua這樣確實存在的拼音,總可以用在測試上,而不必被精簡掉吧。現在往往一遇到質疑就提「精簡」,不應該有這種慣性,否則教科書就要越來越薄了。
有人管沒人管,教育還真不一樣
很多網友已經指出,無論是網上還是字典裡,查到「chua」字一點都不難。還有人感謝這本教材引出的爭議,讓自己知道了生活中用的「chua」音,原來寫作「欻」。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許多一年級學生很可能既不會查字典,也不會拼音輸入法,學好拼音也許能拼出讀音,但要知道對應的漢字,就只能依靠大人的幫助。留守兒童會怎樣?父母即使在身邊,如果不負責任,又會怎樣?
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越來越專,培養搜索、查問的習慣非常重要。如果家長連查字典都不會,倒只會在網上咋咋呼呼,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嗎?
我倒也不能排除有些人不是不懂上網查,或翻字典,而是借質疑故意炒作自己,或許指望孩子能跟著自己,學會怎麼當網紅吧。
再以我孩子的學校為例,要求組3個詞,家長是否都認真完成了?在完成的人中,用一個字組3個詞,還是用同一個讀音的3個字分別組詞?是儘量用孩子已經認識的字組詞,還是用一些他還不會的字組詞,增加對生字的接觸?
在點點滴滴中,不同家庭的差距也會拉開。現在關心教育的網民,往往熱衷於討論公立、民辦帶來的教育分化。然而,即使沒有市場化教育服務,完全圍繞家庭和學校,分化也不容忽視。
組詞其實可以由學校統一發放補充材料來解決,但總有些任務是註定會拉開差距的,從做小報到PPT演講莫不如是。
這還沒有算上知識階層的家庭教育帶來的分化。而對於非知識階層的有錢人來說,補習班再多,學生可以支配的總時間畢竟有限,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作用也不是市場化教育服務可以完全替代的。
我無意消解關於公立、民辦、補習班等等的討論,而是希望人們不要只盯著財富的分化,以及財富帶來的教育分化,結果忽略知識的家庭傳承本身就可能存在的分化。這種分化也許總體上比財富分化更容易延續?財富帶來的教育分化,其實也是將財富優勢部分轉化為知識優勢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應當思考如何在義務教育中緩解這一問題。比如強化學生的互動,加強對家長的輔導——當然,這可能又會引來部分家長更多的抱怨。
教材的權威還是應當維護
溫儒敏總主編在最後一點裡說:「教材是公共知識產品,大家都可以批評指正。但最好不要炒作,甚至進行無端的人身攻擊。」
我對此也有些不同看法,教材當然「大家都可以批評指正」,但怎麼指正,絕對不是「不炒作」「不人身攻擊」這麼簡單。
過去對教材的質疑,往往發表在相關的教育期刊、教育報上。需要修正的地方,業內人士可以知曉。這樣的弊端是,如果教材編寫者形成封閉的小圈子,完全可以不理會這些意見,也不會受到什麼壓力。
現在則走到了反面,壓力是有了,但聲勢過於浩大,對於教育未必是好事情。
有的人也許會說,道理越辯越明,真的假不了,對的錯不了,爭論一番更有好處。原則上講,討論一番確實往往能增進人們對教材相關問題的理解,但現實操作中卻未必。
首先,看闢謠的一般沒有看造謠的多,看質疑的一般沒有看解釋的多,結果就是令部分人誤以為教材總是出問題。
其次,現在很多家長會在小孩面前吐槽學校、吐槽教師,如果把教材也吐槽來吐槽去,可能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
我也和孩子簡單提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但對於絕大部分低年級學生而言,還是應該先對書本、特別是教科書有一定的信賴才行。
質疑教材的輿論需要多大多猛,平衡點在哪裡,也是過去很少有人探討的問題,但在網絡時代,這個新題目也許得儘快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