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花錢編練的北洋六鎮,為何全都成了袁世凱的私產?

2020-12-15 左都御史

甲午戰敗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在吸取了割地和賠款的血腥教訓後,朝廷痛定思痛,決心要編練出一支新式陸軍,來捍衛王朝的統治。北洋新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了歷史舞臺,同時,練兵也讓袁世凱確立了清末民初的權威地位。

按說,練兵是朝廷的國策,花得也是國庫的錢,怎麼到了最後北洋新軍乃至皇家的禁衛軍就成了袁世凱的私產了呢?

練兵這個主張是袁世凱向慈禧建議並得到批准的。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繼承了李鴻章的政治衣缽,在他看來,軍隊和外交這兩者是重中之重,因此,在1901年至1907年間,袁世凱不斷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培植了一個由他控制、佔據國家重要部門與要害地位的軍事官僚集團。

袁世凱因在戊戌變法中立有大功,庚子之變、兩宮流亡時又積極逢迎慈禧,有著良好的表現,加上他本人的聲望和才識,受到慈禧的器重。因此,慈禧將練兵的大權委任袁世凱。

不過,慈禧向來善於玩弄權術,她一方面放手讓袁世凱練兵,另一方面又對他加以防範。練兵處設立之初,便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袁世凱為會辦。這個例子也是有案可查的,早在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時,慈禧就用過一次,當時以醇親王奕譞為海軍大臣,李鴻章為會辦。

可是,袁世凱和李鴻章這兩次事例又不太一樣。海軍衙門當時不過是個擺設,將它稱為是「修圓明園衙門」更為貼切。而練兵處則需要雷厲風行辦理全國練兵籌餉事務,而奕劻本人除了貪汙之外一無是處,對練兵更是一無所知。況且,袁世凱早就餵飽了奕劻,於是練兵處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袁世凱一人手裡。

既然大權在握,袁世凱就要羅織親信為其所用,他在北洋親自選將練兵,京師練兵處則廣布心腹,練兵處提調徐世昌就是袁世凱的知己好友,軍政司正使劉永慶、軍令司正使段祺瑞、軍學司正使王士珍都是袁世凱的班底。

實際上,朝廷練兵的具體操作全部掌握在袁世凱的手裡,如編定營制、釐定餉章或是軍屯要塞,都由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把持,京城中那些王公大臣無不唯唯諾諾。這樣一來,原本屬於國家的練兵處就成了袁世凱的私人衙門。

對於這種現狀,也有人產生了擔憂,御史王乃徵就曾上奏朝廷收回袁世凱的練兵大權,他在奏摺中說:古往今來從來沒有將舉國之兵授予一人的。如今袁世凱大權在握,其下黨羽眾多,他所練之兵餉銀戶部不能過問,兵權兵部不能插手,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此將形成尾大不掉,日後必生禍亂。

王乃徵可謂有先見之明,可是朝廷看不到這一點,於是練兵處從開始即歸袁世凱掌握,這才使得袁世凱以中央的權威行個人掌握兵權之實,徵全國的財力,以養北洋六鎮之兵。

鹹豐、同治時期,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地方督撫擁兵自重,使得中央的政令不通,但基本上朝廷還能掌控大局。而今袁世凱練兵卻是挾制中央而令各省,兵權財權都操於一人。等到袁世凱成氣候以後,朝廷這才意識到風險。光緒三十二年,朝廷抽出北洋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鎮劃為近畿四鎮,派鳳山統領。

載灃當權時,袁世凱被罷黜,第二、第四兩鎮也一併歸為陸軍部管轄。朝廷以為這樣就可高枕無憂,卻不知早已積重難返,北洋六鎮朝廷根本指揮不動。武昌起義後,朝廷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以指揮諸鎮,最終大清王朝在袁世凱的暗箱操作中宣告滅亡。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辛亥革命起義時,朝廷手中有當時全國陸軍最精銳的北洋六鎮,各省起義軍想要拿下清廷,絕非易事。雖不能保證清朝不會滅亡,但至少要往後推遲個好幾年。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時,北洋六鎮統制分別是誰,其中有一革命黨人
    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開始著手建設「北洋常備軍」,到1905年形成北洋六鎮(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為清末我國最強軍事集團,北洋六鎮中除第一鎮為旗兵外其餘均被袁世凱控制,而第一鎮也深受其影響。
  • 袁世凱才是關鍵,北洋六鎮實力太強大
    清朝的滅亡,直接原因就是袁世凱的野心。要知道當時北洋六鎮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在袁世凱的統領之下,北洋六鎮的軍隊紀律是當時最好的,裝備武器也是最先進的。袁世凱與民軍訂暫時息戰條款,停戰三日。自是展期再三,至決定國體日乃已。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事實上,這個時候的袁世凱仍然是個封建官僚,最關心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並沒有變法救國的政治理想,維新派選擇相信袁世凱無疑是幼稚的。戊戌政變是袁世凱為效忠慈禧交出的一份投名狀,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袁世凱還找到榮祿,建議將北洋三軍合併成武衛軍,主動分減手中的兵權以示絕無不臣之心。
  • 袁世凱為何能架空清政府,讓新軍誓死效忠他?專家:他心思太細膩
    袁世凱架空朝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事件就是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朝廷打算派六鎮新軍前去鎮壓,但朝廷發現指認的官員根本無法調動北洋新軍。為了鎮壓辛亥革命,朝廷不得不重新重用袁世凱。有人認為當時朝廷之所以調不動北洋新軍,是因為袁世凱在河南老家一直在遙控指揮的北洋新軍。
  • 袁世凱練兵能力怎麼樣?他用實際行動來向世人證明
    說起我國近代化新式部隊,就要提起一個地方——天津小站鎮,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很多北洋將軍,都是在這裡起家。雖然總面積只有56.75平方公裡,卻是我國自冷兵器以來的現代化軍隊的奠基地。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慘敗後,意識到現代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很快就任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式陸軍。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湘軍於1854年起出省作戰,編制逐步擴大,成了阻止太平天國革命及捻軍等的主要力量。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進士。1853年太平軍進佔安徽時,曾在合肥參與辦團練,被太平軍擊敗。後任曾國藩幕僚。1861年在曾國藩的支持下,以團練為基礎編練淮軍約七千人。次年,率淮軍在上海、江蘇一帶與太平軍作戰。
  • 清朝滅亡之後,慈禧創立的北洋六鎮的第一鎮,是如何安置的呢?
    這支軍隊一部分是從滿清八旗的上三旗挑選族中子弟組成,另外一部分就是慈禧自己創立的一支部隊,北洋六鎮的第一鎮。這支部隊是晚清軍事改革時所建,戰鬥能力強,是唯一一支被皇家所掌控、且能夠隨心所欲調動的部隊。清朝滅亡之後,這支部隊又是如何安置的呢?
  • 袁世凱:太大意了
    北洋軍閥是近代中國政壇上十分有影響力的團體,從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開始,這支軍隊就被打上了北洋的烙印。 袁世凱掌權的時候,張嘴閉嘴喜歡稱「咱北洋團體」,以示北洋一家,但這也沒能阻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地分崩離析。
  • 袁世凱:太大意了
    北洋軍閥是近代中國政壇上十分有影響力的團體,從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開始,這支軍隊就被打上了北洋的烙印。 袁世凱掌權的時候,張嘴閉嘴喜歡稱「咱北洋團體」,以示北洋一家,但這也沒能阻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地分崩離析。
  • 北洋新軍從起步到衰亡:大清國運與袁世凱稱帝的歷史縮影
    這中間北洋軍戰鬥力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從1905-1916年,北洋軍是在不斷變強,1916年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因為袁世凱去世而陷入分裂,從而由盛轉衰,到了1927年在北伐戰爭中不敵新興的國民革命軍而覆滅。
  • 鮑牧松:袁世凱與張之洞的恩恩怨怨
    袁世凱是李鴻章淮軍集團的後起之秀,受李影響甚深。袁做事幹練明達,但不免權詐,用人重視實際才幹,而不喜文人書生,曾謂:「寧用不通之學生,不用虛名之文士。」甲午之戰後,李鴻章失勢,袁世凱另覓門路,多方鑽營,希望能得到編練新軍的機會。張之洞這時也幫了他一把,保薦袁世凱為練兵人才,稱他「於兵事最為相宜」,可以使他「專意練習兵事」。袁世凱得到小站練兵的機會,奠定了他日後發跡的基礎。
  • 袁世凱:晚清新政第一人 君主立憲頭號擁護者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病死,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實授)。二十八年初,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並在保定創立北洋軍政司(後改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權。
  • 袁世凱洹上垂釣的背後
    □ 文/ 朱小平  在百年前清末(約1909年前後)的報刊上,有一件全國矚目的新聞,上海《東方》、《北洋畫報》等刊載袁世凱身披蓑衣鬥笠在河南洹上怡然垂綸的照片。袁世凱那時已被監國攝政王載灃以宣統小皇帝的名義下旨「開缺回籍養痾」,實際上,袁世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重權,被徹底剝奪了。那袁世凱「回籍」後何以大肆宣傳隱逸垂綸?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剩下的那些八旗軍,就成了從根上爛透了的一群「老爺兵」。當時清朝剩下的八旗軍一共有18萬左右,其中10萬駐守各地,剩下的8萬則留守京師。留守京師的這8萬「鐵桿莊稼」本就經歷了數次損耗,其中的精銳還在組建禁衛軍和北洋新軍時被抽掉大半。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有多少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 「北洋三傑」,為何又被人喻為「龍」「虎」「狗」?
    1900年冬,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該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水平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名有一個外號,您知道是什麼嗎?袁世凱主政北洋政府期間,將他手下的三位愛將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分別列為福將、重將和主將。
  • 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北洋軍其他實力派人物,都不希望北洋分裂。可是,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非人力所能逆轉。袁世凱在時,北洋就已有分裂之像。袁世凱的去世,只是加快了分裂的速度而已。派系之源北洋派系的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北洋新軍成軍之前。袁世凱新軍的班底,除了像徐世昌這樣早年就結識的故交外,主要有兩個來源:1、原淮軍將領;2、北洋武備學堂。淮軍是當年李鴻章的基本,北洋武備學堂也是李鴻章所創建。
  • 袁世凱的城府有多深?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袁世凱雖說已將清廷掏成了一具空殼,但在清帝退位這個問題上,他還是遭到王公親貴組成的宗社黨的激烈反對,並且局面加速失去控制,直到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身亡。從清室頒發退位詔書,到孫中山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再到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選舉臨時總統,經過一系列地操作,在眾望所歸中,袁世凱由清廷重臣成功進階為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 清末風雲袁氏崛起,北洋新軍人才濟濟,為何卻對袁世凱心服口服?
    《辛丑條約》籤訂之後,慈禧太后迫於國內外的壓力,開始實行新政,袁世凱極力擁護,因此受命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於保定編練北洋新軍。 然而此時的袁世凱並沒有想到,新組建的北洋軍竟然會成為他日後崛起的最大助力,更令他在清末民初的大變局中擁有了一席之地。